江西省樟树中学高三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复读班)

樟树中学2019届高三历届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考试范围所学范围 考试时间 2018年9月28日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7世纪,齐晋两国均以“尊王攘夷”为旗号兴兵起事。齐桓公北击戎狄,援救燕国,助邢、卫复国;
晋文公兴兵勤王,护遭狄人驱逐的周襄王还都复位,继而灭掉潞、甲氏等狄人小国。这些行为 A.加快华夏共同体的融合发展 B.属于周初分封国间的争权夺利 C.导致各地战火不断生灵涂炭 D.说明宗法分封制已经彻底瓦解 2.汉代田庄主在地方拥有相当大的社会势力,出现了“关东富人益众,多规良田,役使贫民”的局面,时人有“宁负两千石,无负豪大家”之说。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开始重合 C.豪强大族操控国家政权 D.抑制豪强成为社会发展之必须 3.在糊名制出现之前的唐代科举考试中,出现过一种“倒歧视”的现象许多高官子弟不以门荫入仕,而是去参加进士考试。这种现象本质上说明了 A.士族门第不再有吸引力 B.科举制的地位日益稳固 C.科举制亟待进一步完善 D.社会舆论决定士族选择 4.德摩斯梯尼(公元前384-前322年)发现有叛国嫌疑的安提丰躲藏在某地,就将之带回公民大会受审,但是埃斯基涅斯对德摩斯梯尼的行为提出了抗议,认为他未得授权就私闯民宅抓人是违法的,结果公民大会就地释放了安提丰。当然雅典人不会真的放过他,战神山议事会出面把他逮捕,送到公民大会审判后处死。这说明了 A.雅典人相当注重法律程序 B.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C.制定法律的权力掌握在议事会手 D.审判程序保障了所有人的权益 5.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 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 6.罗马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对贵族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平民与贵族的矛盾并没有因此而消除,两者之间斗争并没有因此而终止。这法律的颁布 A.推动了罗马立法工作的开展 B.加速了罗马奴隶制的瓦解 C.推动了罗马帝国的经济发展 D.废除了罗马的债务奴隶制 7.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谈及西周的政治制度时曾指出“每个诸候的疆域内、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人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在领域内不仅公侯伯子男的名位世袭,即主持国政的卿大夫也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黄仁宇此观点的主旨是 A.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制度 B. 分封制有利于扩大疆域,加强统治 C.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结合的整体 D. 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坐大,形成割据 8、下列孔子的名言,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具有启迪作用的是 A.“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非攻、兼爱” C.“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D.“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9.尊天、法祖,尚人文、重史乘,构成中华原创性典籍文化的主动脉,显示中国式意识形态的主要特征。这强调的核心思想是 A. 传承古制、重史传统 B. 尊重自然、恪守古训 C. 神化王权、天人合一 D. 人文关怀、以史为鉴 10.宋太祖想任命赵普为相,但在颁发任命诏书时碰到了程序上的麻烦,诏书必须有宰相的副署才能生效。而当时宰相已辞职,宋太祖想代替宰相在诏书上副署,赵普却说“此有司职耳,非帝王事也”。此事反映了 A. 宋初皇权被相权基本架空 B. 宋代皇权受到极大的削弱 C. 宰相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官僚政治传统影响君主行为 11.明代中叶,“赋税之法,密于田土而疏于户口,故土无不科之税,而册多不占之丁”。光绪年间,“熙攘往来,编审(人丁调查和登记制度)不行,版图之籍亦莫可得而稽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中叶到光绪时期 A. 农民人身依附关系加强 B. 土地税始终高于工商税 C.农民的流动性逐步加强 D. 统治危机加剧民族危机 12.对下表解读正确的是下表中国历代官民比例表 朝代 西汉 东汉 唐 元 明 清 比例 17945 17464 12927 12613 12299 1911 A. 国家机构日益膨胀 B. 阶级矛盾日趋尖锐 C. 行政效率不断下降 D. 冗官问题由来已久 13、韩非是战国末期法家的集大成者,“言无二贵,法不两适”是他的座右铭。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他主张君主专制独裁 B.他认为国家的法令不能同时迎合公私双方 C.他认为一切人应服从法律 D.他认为君主的意见高于法令 14.中国古代农民对市场交易的参与,更多的是“剥削推动的商品化”和“生存推动的商品化”,以谋利为目的出售剩余产品的商业活动并不占主导。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A. 小农经济占据着社会主导地位 B. 古代农民制缺乏商业致富意识 C. 商品经济受制于社会主流体制 D. 工商食官限制了商品经济发展 15.乾隆时期,北京百姓“所好唯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

这说明 A. 文字狱造成文艺界百花凋零 B. 昆曲曲高和寡日益脱离群众 C. 秦声、罗、弋艺术价值更高 D. 北京百姓艺术欣赏品味较低 16.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A. 社会崇尚节俭 B. 葬俗遵循周礼 C. 冶铸技艺落后 D. 历代盗扰严重 17.宋代科举录取人数比唐代大幅度增加,且经三级考试通过后,不需再试于吏部即可直接授官。这表明宋代 A. 科举取士有失严谨 B. 专制皇权有所弱化 C. 六部职权相对削弱 D. 官僚制度活力增强 18.民国初期,政府开始在县下增设区级政区。除行政机关外,传统的乡族和工会、民团、党派等新式社团也参与管理。这表明 A. 基层治理主体多元化 B. 中央集权开始瓦解 C. 新式社团掌控区级政务 D. 政党政治初显雏形 19.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
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夺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20.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确立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联合专政。有人将辛亥革命称为中国式的“先荣弟命“,这主要是基于 A.学习了英国的先进经验 B.建立了共和制度 C.各方相互妥协实现和平 D.结束了君主制度 21.有关抗日战争的起始及持续时间的争议颇多除八年、十四年外,还有四年、十年等。2017 年,“十四年抗战”概念取代以往的“八年抗战”说在全国中小学课程教材中落实。

下列说法最为可能的是 A.此学术争论就此盖棺定论 B.“十四年抗战”重在肯定国民党的抗战贡献 C.主流认识往往最具科学性 D.“十四年抗战”认识到局部抗战的重要意义 2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晚清官员出洋学习发端,但常被诬为卖国;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开始主动派出官员;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奖励职官游学游历的章程,发起四次集中派遣行动。这一历程 A. 反映了清政府天朝上国观念的逐步动摇 B. 表明了清政府逐步沦为“洋人的朝廷” C. 为清末新政的成功创造了有利环境 D. 标志着清政府“中体西用”思想的松动 23.1936年,历史学家范文澜以通俗的语言写成大丈夫一书,以“道德与事业并重,而 着重点更在道德”的标准,选取了从西汉到明代的25位具有崇高民族气节,勇于为国捐躯 的大英雄,并“希望每个读者也都学做大丈夫”。这表明 A.道德标准有助于理清历史人物的功与过 B.史家应适应时代需要不断调整历史解释 C.呼应世俗趣味的历史写作才能体现其价值 D.史家对叙事对象的选择彰显了其价值取向 24.20世纪末,反全球化反精英主义的“民粹主义”再次掀起高潮,并在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成为影响政治活动的重要力量。这反映了 A.精英主义严重阻碍民主政治的发展 B.西方社会普遍反对全球化的心理 C.全球化加剧了西方社会阶层的分化 D.西方发达国家公民意识开始觉醒 2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明显变化,一元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整体价值观与个体价值观、理想价值观与世俗价值观、精神价值观和物质价值观各自形成了一种张力关系。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结构的变迁和经济结构的转轨 B.改革开放后文化开放和文化碰撞 C.人民主体意识的觉醒 D.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第26题14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1分,第29题13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颁发了唐律仪制令,其中一条规定“凡行路巷街。贱避贵,少避老,轻避重,去避来。”后来依据这些原则衍生出一些具体条款“不得在街市走马”、“不得在人众中走马”的规定,后世演化成为“限速”和“人车分流”等现代交通规定;
“以船载客,需事先订价,不得超载”的规定,在现代演化成为“禁止超载”的规定;
“不得在中流索价”的规定,演化成为保护乘客交易安全的现代条款。此外,唐代对交通违法的处理十分严厉,唐律杂律中亦载“诸违令者,笞五十,别式减一等。”由此可见,在唐代,我国的交通管理立法原则已经和现今相差无几。

材料二 罗马帝国的道路多为军备所设置,骑士们上马首先要从左侧进行,左侧路基会稍高些便于上马,所以演变成为骑士“靠左走”。罗马帝国对外扩张将“靠左走”的“交通规则”带到了整个欧洲。在1300年,罗马教皇卜尼法八世宣称“条条大路通罗马”,同时他还规定,来罗马朝圣者需要靠左侧行走。欧洲的贵族仍大多保持靠左行走的习惯,而农民在赶车挥鞭之时,坐在左边更顺手些,所以更多地选择从下面行驶。欧洲在18世纪中期以前没有明确的交通法律,主要依靠的是欧洲各国的习惯。

以上材料摘编自道路交通规则起源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西方交通法规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中西方交通法规特点不同的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西汉建立后,为防御匈奴,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定都长安,进行大规模的都城营建,将天下豪族迁往关中,并募民居之,总数达到200万以上;
同时重视技术推广和水利兴修,晋西南乃至内蒙等地得到充分垦辟,森林、草地大面积消失了,代之的是农牧业区。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至汉末王莽擅权,对内举措乖张,对外重开边衅,社会动荡,失去水利灌溉的农垦区逐步沙化唐代也类似于西汉,唐前期在关中地区广修渠道,开荒耕种,到玄宗天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