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意孤行的意思_“一意孤行”和“一意孤行”

  著名画家徐悲鸿家里挂着一副对联:“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他也果然一意孤行。1929年,国民党政府举办第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他拒绝参加。1935年,有关方面通过他留学法国时的老同学张道藩出面,请他给蒋介石画像,他竟1一口拒绝。1943年,他的一幅国画《灵鹫》被一位来华的美国将军看中,这位将军回国时蒋介石要送他礼物,他什么都不要,就想要这幅《灵鹫》。国民党官员出面请徐悲鸿开价,要买下这幅画,徐悲鸿就是不卖。他们一次次前来,表示无论多少钱都可接受,徐悲鸿最终也没有答应。1945年2月,徐悲鸿在《重庆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上签名,蒋介石大为恼怒,要签名者登报声明自己没有签名。一些人在国民党的压力下也发了这样的声明。时为国民党政府官员、又是徐悲鸿老同学的张道藩做徐悲鸿的工作,又是威胁,又是利诱,徐悲鸿则一口咬定:“我绝不会收回我的签名!”
  对许多画家来说,能参加政府举办的画展,这是多么难得的机会,又是多么荣耀,可徐悲鸿却不要这份荣耀;能给当时的领袖画像,许多画家可能都会觉得受宠若惊,会使出吃奶的力气把这画画好,而且这样做了,未必就是画家的污点,可徐悲鸿竟不识这份“抬举”,一口拒绝。那幅《灵鹫》,是作为领袖送客人的礼物,这客人又是“美国友人”,一些人恐怕连钱都不要,就会奉献上去;如果要钱,这时也正可以奇货可居,开个大价钱。徐悲鸿却既不献,也不卖,凭你再给高价。其实赠了、送了,徐悲鸿也仍然是徐悲鸿。当然那个签名最险恶,弄不好就会身败名裂。而“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就是当时退出来,无论当时的人,还是后来的人,都不是不可以理解。可徐悲鸿铮铮傲骨,我行我素,“绝不收回我的签名”!
  真是一意孤行啊!在这样一意孤行的徐悲鸿的面前,谁又能不高山仰止呢?
  于是我想起了西晋初年那个李密。他是蜀国人,以孝闻。蜀亡后,晋武帝司马炎召他到京城做官。他不想去,便写了那篇有名的《陈情表》恳辞谢绝。但他不说自己不想去,而称养育自己长大、同自己相依为命的奶奶年事已高又重病缠身,自己无法离开。整篇文章写得情真意切,司马炎也果然开恩,没有再难为他。李密《陈情表》里之所说,可能是真情,也可能只是借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如果用徐悲鸿上述那些一意孤行的方式一口回绝,他八成就会没有命了。司马炎只消加他一个“怀念旧主(蜀主),不同新朝(晋朝)合作”的罪名,就可致他于死地。李密恐怕也深知这种利害,所以才用了那种“不胜犬马怖惧之情”,“愿陛下矜悯”的哀求形式。
  但是,明朝初年的文人高启就没有这样的幸运了。他本是元末隐士,元亡明立,朝廷召他修元史,授翰林院编修。第二年,他坚辞户部侍郎之职,回归他元末时的隐居之所。朱元璋认为他不肯合作,竟借苏州刺史魏观案件把他腰斩于南京。
  徐悲鸿如果生在朱元璋的年代,朱元璋命他为自己画像,或者要他的某幅画,他竟一意孤行不买账,他能安然无恙吗?在朱元璋时代,他再不识时务,再没眼力架儿,恐怕也不敢一意孤行了。
  我还想到被许多人称为“盛世”的清朝乾隆年代,那时“文字狱”也达到极盛。有名外国画家,好像叫郎世宁,成了乾隆时的御用画家。他为乾隆皇帝画过像,全副武装,骑在马上,好不威风。他还画过乾隆皇帝打猎图、宴请图、接见外国使节图等。当然这些好像都是郎世宁愿意做的,乾隆皇帝也不会亏待他。但他敢如徐悲鸿那样拒绝吗?即使其中一次拒绝,他至少也得滚出大清国的地盘了。而有大清国国籍的那些画家,人家乾隆爷未必看得上他们的画技;看上了,命他们谁给自己画像,他们恐怕都感激涕零得满脸摸不着鼻疙瘩了,谁还会拒绝?即使有这个心,也不敢有这个胆。若是拒绝,都不消人家乾隆爷自己说话,就有人把他“修理”了。徐悲鸿若在乾隆手里,人家命他给自己画像,或命他画某个题材的画,他敢一意孤行拒绝吗?
  当我联想到这些的时候,一方面对徐悲鸿铮铮傲骨的一意孤行高山仰止,另一方面又不得不说,他好歹还生活在一个能容忍他一意孤行的时期。没有这后者,当然不能绝对说就没有前者,但肯定要难得多、少得多了。在咱们中国历史上,有的时期铮铮铁骨的人多一些,有的时期则少得很,这不是咱们中国人一个时期骨头硬,一个时期骨头软,不是的。而是,当能容忍铮铮铁骨的时候,铮铮铁骨就多一些;当不能容忍铮铮铁骨的时候,铮铮铁骨就很少,甚至没有了。铮铮铁骨也同样有一个生存的环境。
  本文拿一意孤行当标题,就不妨拿一意孤行来说事。徐悲鸿这样的一意孤行,必须有当权者、当政者的不一意孤行做前提。后者不一意孤行,前者才敢一意孤行;或者说,有了后者的不一意孤行,才会有前者的一意孤行。如果当权、当政者像朱元璋那样也一意孤行,对不听从自己的人大开杀戒、“整戒”,实行专政,他还敢一意孤行吗?即使有那么一个两个还敢,也顶多一意孤行一次,就把他收拾了,还能让他像徐悲鸿那样接二连三地一意孤行?
  我赞颂、我敬佩徐悲鸿的一意孤行。但我又要劝人们,当你也想像人家徐悲鸿那样一意孤行时,请先看准了你那环境,是否容忍你一意孤行;看准了你所在地区和单位的“小国之君”,是否也一意孤行。他若不一意孤行,你不妨一意孤行;他若一意孤行,你就千万不要一意孤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