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浅议|青海省图书馆

   随着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日趋显著,不少图书馆都把地方文献作为本馆的特色馆藏,不断加强其建设、开发和利用的力度,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馆的地方文献建设,经过近几年的调整、规范,为更好地开发、利用打下了基础。在开发利用的同时,如何加强其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我馆地方文献建设现状
  
  我馆地方文献搜集、整理、利用工作,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由原历史资料部下设的地方文献组承担,并设有地方文献专藏库。搬入新馆后,于1997年正式成立了地方文献部(后改为地方文献中心),设有地方文献阅览室。地方文献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1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6人,初级职称2人。几年来,地方文献中心在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开发利用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一)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
  地方文献征集工作是地方文献建设的基础工作。我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采用呈缴、征集采购、走访等形式,其中以呈缴本方式为主,其他方式为辅。对于一些非正规出版物,由于其不正规的发行渠道,造成征集困难。征集人员一旦获取信息,能够及时上门征求。另外还设立了“青海文化名人专题库”,面向社会广泛征集青海文化名人的个人著述及作品。经过多年的征集积累,我馆地方文献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性特色的独立的、多种载体构成的藏书体系。
  (二)地方文献的整理工作
  我馆对地方文献工作的管理在迁入新馆前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各种类型的文献存在着交叉现象,有的应属于报纸类的小报被归入期刊中,而有些属于期刊类的文献则被归入图书资料中;又如期刊按规定应按字顺排架,但实际上却只是把解放前期刊与解放后期刊分开排列,从而形成两个头。地方报纸则无统一排架、分散陈列等等,这些混乱现象显然不利于管理和利用。针对这些问题,迁入新馆后,特设了地方文献阅览室,工作人员根据地方文献形式上的特征对原有的文献进行规范整理,使各类文献泾渭分明,排列有序。对新征集到的文献亦严格按收藏规定进行分类管理,从而为藏书组织、读者服务、开发利用乃至数据库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
  目前,我馆已收藏各类青海地方文献资料近2万册(件),在我省经济、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我馆为省内新修的各类方志的编撰提供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博得学者的广泛好评。如经考证大量古籍和史料,为省新闻出版局编纂《青海出版志》提供了一篇3000多字的《清代民国间青海早期图书雕刻印出版情况》的考证资料。现在新修的各种地方志书和专业志书都是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料后所创造出来的学术成果。还有一些读者长期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料后,著书立说。如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赵秉理编辑出版的《格萨尔集成》第1-5卷;青海社会科学院院长赵宗福同志编辑出版的《历代咏青诗选》、《历代咏藏诗选》、《花儿通论》等书。我馆地方文献开发以二次文献为基础,在1988年编辑出版了《馆藏青海文献目录》,又编制了《馆藏青海旅游专题索引》、《馆藏青海世居民族专题索引》等,为读者更好地利用我馆地方文献资料创造了条件。
  
  二、我馆地方文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馆地方文献建设,尽管在过去几年里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与地方文献工作本身的要求和兄弟省工作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献资源基础薄弱
  由于种种原因,我馆地方文献资源基础较为薄弱,各种文献资料只有2万册(件),并且存在藏书结构比例失调、文献载体类型单一等问题。如我馆地方文献中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料比较丰富,几乎占了70%,而自然科学方面、应用技术学科等方面,有关本地区的调查统计、情况介绍、科研成果或具有本地区特点的研究论著则相对收集较少。从1987年全省文献资源调查统计中可以看出,我馆地方文献收集基本没有达到完整级、研究级,收藏水平低。近几年,尽管总量有所增加,但文献的系统性、完整性仍未得到根本改善。
  (二)地方文献工作的形式单一
  这几年,我馆虽对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有所认识,但是地方文献工作还是停滞在传统的工作套路中,文献征集的主要渠道是依靠政策的扶持,靠其他方式征集到的文献不仅数量少,而且质量不高。读者服务工作也只限于传统的“二传手”式的书刊借阅形式。地方文献工作状况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图书馆工作的要求。
  (三)开发利用不足
  系统开发和专题研究不足,索引、目录载体单一,索取、查阅不便;没能把文献资源的优势转化为研究成果优势,研究课题不明,研究成效甚微。而馆外的一些研究人员在充分利用我馆地方文献后,却屡有著述。
  
  三、加强地方文献建设的对策
  
  (一)多渠道、多方式、多载体的征集,是增加地方文献资源总量的途径
  由于地方文献出版物发行的复杂情况以及不贯彻呈缴本制度等多种原因,给征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地方文献的征集不能仅仅依靠呈缴本方式,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上门征求、交换、复制等多种方式补充藏书。在载体形式上要不拘一格,使非纸质载体的文献比例增加,不断丰富内容。
  (二)尽快建立省级地方文献收藏中心
  全省的地方文献工作不是省级公共图书馆一家所能承担的,公共图书馆只能侧重于收藏正式出版的图书资料。因此要加强与省档案馆、省博物馆、省社会科学院、省民族学院民研所、省情报所、省党校、省内各大专院校图书资料部门的联系,加强征集、保证重点、保持特色,在我馆建立起以收藏地方志、地方性百科全书、年鉴、辞典、手册、图录、地方史料、地方人物传记资料、地方报刊为主的省级地方文献收藏中心,这将对全省地方文献网络化实现和形成本地区地方文献研究中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快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
  各地文献信息需求一般是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所以,地方文献作为一种特殊馆藏,应该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充分开发和利用。建立特色数据库的原则应当是本馆特有的资源并且对读者有用的,它是网络环境下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依据,是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必由之路。数据库的建设是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的基础,特色数据库是构成网络信息的基本成分。它的建设要充分融入资源共享与资源保障体系,要充分考虑特色,有特色才有应用价值,才有在资源保障体系中共享的价值。随着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进程,地方文献作为一种重要的资源建设,需要图书馆加大投入力度,竭尽全力购入设备和技术,将其建设成为数字化产品书目数据库、二次文献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为地方文献的利用,为实现资源共享,为本地区社会发展提供基本地方历史依据。
  (四)专题式的研究和开发是提高地方文献使用效益的根本
  要转变地方文献工作观念,充分认识信息时代图书馆必须完成从组织文献到组织知识的转变,逐步将传统的从以文献载体为对象,做一般描述性的揭示,逐步深化至以文献所包含的各种专题信息单元的开发利用。应该以二次文献工作为文献信息开发的基础,加强地方文献专题目录、索引的编制工作,以专题式的研究和开发主动为社会有关部门提供知识服务,使文献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知识优质、成果优势,甚至还能带来可观的创收收入。
  
  参考文献:
  [1]张武耕,李玲.地方文献工作五十年之探讨[J].图书馆文坛,1999(1).
  [2]黄俊贵.地方文献工作刍议[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
  (作者简介:王永红(1966―)女,汉族,青海省图书馆助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