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历史被赋予商机_历史的使命去哪看

  曾经有一段时间,历史是一个令人苦恼的存在——维护历史的遗迹是一笔巨大开销,以致于许多穷地方必须掂量一下配不配拥有历史。现在好了,历史光荣地成为一个获利的载体。枯燥的历史典籍、乏味的古迹以及尘封已久的野史笔记无不成为娱乐圈的“淘宝仓库”。
  一些人肯定对于“玩历史”的贬义表述痛恨不已。他们的脸上呈现出严肃乃至悲壮的表情,口口声声子曰诗云,授予自己文化复兴者的称号。商业社会物欲横流,如果只有购物中心、银行、汽车或者电视、手机、互联网——如果没有孔孟之道,人类终将堕落在纸醉金迷之中,甚至万劫不复。于是,他们开始倡导读“经”,并且不失时机地动用了“国学”的名义。
  蛰居于学院里的那些文化大师令人景仰,可是,他们的身后常常尾随了一批势利之徒。老先生们可能怎么也想不到,他们的皓首穷经现在竟然与一句时髦的广告用语衔接起来了——商机无限。训诂字句这种繁琐的活计只能搁在后台,重要的是,义理的阐发必须与企业的战略或者工商管理衔接起来。当然,如果可以证明李白武功卓绝或者李清照曾经移情别恋,这些资料一定被重金收购。总之,利用历史文化淘金的时候到了。否则,我们百般辛苦地和历史练什么?一些明星教授到了电视演播厅伶牙俐齿地宣讲《论语》或者别的什么经典,启蒙的工作似乎功德无量。然而,大多数真正的启蒙工作者,例如幼儿园或者小学老师,挣得到像他们那样的巨额出场费吗?还是不要自欺欺人吧——这显然是学术加盟娱乐圈的盛大表演。另一些野心更大的人正在高瞻远瞩地盘算,如何把历史端到一个更大的柜台上出售。例如,构思一个中华文化标志城,开价300个亿,这一笔生意可以获利几许?我的心目中,感到惊奇是这一点:为什么这么多人蝗虫一般聚集在儒家学说周围?难道真的看不出来,这一切与儒家大师所教诲的“敏于事,慎于言”或者“安贫乐道”的距离有多远吗?
  当然,聚集在儒家学说周围多少得读几本经典。不知四书五经为何物的人只能徘徊在历史之外。然而,近期的情况有了改观。一个时髦的概念拯救了许多人——中国元素。还有什么必要吃力地啃古籍呢?只要罗列诸如琴、棋、书、画或者竹、梅、松、菊这些中国传统文化反复呈现的意象,许多人就会欣慰地觉得,历史终于回来了。如果真的如此,我们必将辜负真正的历史与传统。
  真正的历史与传统看重的是什么?是千年不绝的血脉。许多人,特别是外国人可以品尝和赞叹表面的中国元素,然而却体会不到血脉的传承,体会不到我们这个民族抛不开的奇特情愫,包括我们的耻辱和不懈的期盼。《出版人》杂志提供了一个意味深长的例子:美国和加拿大网民曾经共同投票,挑选二十个形象的符号充当中国元素——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道教、《孙子兵法》、兵马俑、莫高窟、唐帝国、丝绸、瓷器、京剧、少林寺、功夫、《西游记》、天坛、毛泽东、针灸、中国烹饪。许多人可能已经意识到,这些中国元素的认知很大一部分来自旅行社的宣传手册。这里找不到《红楼梦》,更找不到鲁迅。
  当然,也有人在背后嘀咕:有必要如此较真地折磨自己吗?往左或者往右,中国元素或者历史,无非游戏而已。的确,“戏说”即是他们对付历史的著名策略。从《戏说乾隆》《还珠格格》到《铁齿铜牙纪晓岚》,历史提供了多少笑声!为什么要贮存那么多血腥的记忆烦恼自己呢?“游戏”历史的最高版本的确就是游戏。日本的光荣公司终于将中国的《三国演义》改造成一款新型的电子游戏《三国无双》——关羽、张飞、赵云、吕布均以动漫人物的面目出现,他们在键盘的操纵之下大砍大杀,最终完成计算机程序赋予的使命。
  从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某些耗资巨大的电影大片到书店里的各种秘史和真伪莫辨的回忆录,我们遇到的历史前所未有地被戏说。然而,某些时候,扰人的历史会突如其来地现身,顽强地充当生活之中的累赘。某个城市的房地产开发商看上了一块地皮。拆迁之中,突然发现了一段古城墙。根据有关规定,古城墙必须作为文物加以保护,规划局开始重新考虑在这里修建一座主题公园。那些房地产开发商十分沮丧,愁眉苦脸——这个时候,他们的强烈愿望是,历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没有历史的日子里我们难道照顾不了自己吗?有趣的是,却没有多少人谴责房地产开发商的实利主义态度。
  【摘自《渤海早报》2013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