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线广播发送失败 [浅谈如何做好广播连线报道]

  摘 要:广播连线报道虽被各级广播电台广泛使用,但提升空间很大。广播连线报道要让听众感知“第一时间”,现场至关重要,细节决定成败。如何让连线报道具有较强的现场感和感染力,本文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和努力方向。
  关键词:广播连线 现场播报 细节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B
  当今,媒体竞争的激烈程度不言而喻。虽然每个媒体都在不断追求创新、突出自身特点,发挥各自优势,但追求“速度”仍然是媒体“万变不离其宗”的终极目标。
  对于如今随时可以中断节目直播新闻事件的电视和以亿万网民为后盾的传播快手网络而言,广播连线报道就是广播媒体出奇制胜、保持竞争力的法宝,也成为各地电台普遍坚持运用的广播形式。大量的连线报道在丰富节目形式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广播人不断思考:广播连线报道怎样做才能更加快速、生动、吸引人?本文试就此进行探析。
  一、广播连线报道的优势
  “连线报道亦叫电话连线采访报道,它以声音为主要传播载体,通过记者在新闻发生现场的口述把新闻信息通过电话直接传输到直播间播报出去。通过记者连线报道的描述,把现场的氛围很好地展示给听众,使听众如见其人、如临其境,有‘视觉效果’和现场感,极大地增强了广播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①
  当今,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信息流动疾速,广播新闻必须在“快”上下工夫,记者的连线报道能做到第一时间播出。记者在现场以第一人称,用声音展现新闻第一现场,避免了多层次“转述”造成的信息变形,使广播新闻的自身价值和传播效果不打折扣,使广播新闻传递更加快捷,具有保鲜度。实现了新闻播报时间和新闻发生时间的高度重合,是“新闻零时差”传播最有效的表现手段。
  二、广播连线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现场感
  连线就是现场记者把在现场所看到和感受到而听众无法看到的告诉受众,这就要求讲述有画面感和现场感,要像电视镜头一样捕捉情境,告知听众,要让听众听到描述后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而现在我们常做的连线报道中,经常发生的状况是:一是不在现场。记者拿着一份已经写好的新闻稿,照本宣科,把已经在稿子上的事件情况“念”给听众听,这种做法本身就失去了做连线报道的意义。二是记者在现场而不说现场。
  比如:各位听众,现在是3号上午9点,我在XX处为您报道。在这里记者看到,滑轮滑板表演比赛、攀岩活动、面塑趣味赛、踢毽子比赛、动物认养等活动环节,让市民可以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这样的现场连线报道和一般的介绍性的文字稿件毫无差别,丝毫让人感觉不到现场的气氛和活动的场面,只是机械地传递了信息却抓不住听众的耳朵。
  (二)缺少细节
  生活中,我们在听人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记住的往往是细节,但是在连线报道中,细节却常常被我们忽视。例如:有位记者做过一篇关于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市区道路拥堵的连线报道:
  主持人:今天是我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市区车流量大增,给道路交通带来不小压力。现在记者XX正在道路上采访,我们来连线XX,了解一下现场的情况。
  记者:听众朋友,现在是3月2号早晨7点,我正在XX小学门前为您报道。一大早,就在这儿执勤的民警告诉记者,今天是开学第一天,路面上的车辆较以往增加了不少,虽然大队在这个路口及周边部署了20多名民警进行疏导,但是目前来看仍然比较拥挤。……
  这个连线报道在表述当中应该是很容易抓住细节的,比如:路上汽车排成长龙的情形;第一天驾车送孩子上学却被堵在路上的家长焦急的神情;交警指挥车辆,疏通道路的忙碌身影,等等,都能很好地烘托出现场紧张拥挤的气氛。但是这些却被记者忽略了,报道的现场感大打折扣。
  (三)没有感染力
  连线报道其实就是一个小直播,记者在连线报道中要力争做一个好的讲述者。平时我们听别人讲故事或者讲笑话,讲述的有无感染力效果有很大差别。比如:一位记者在做庙会活动的现场连线报道时这样表述:
  听众朋友,现在是上午9点,公园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游客人数跟前几天相比大幅增加。虽然今年的庙会在正月初五就提前开始举办,但是今天要格外热闹些。
  现场的热闹场面记者只是用“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两个词一带而过,场面到底有多热闹,人们赶庙会的心情到底有多喜悦,一点也没有体现出来。
  三、解决之道——让听众“看到”正在发生的新闻
  连线一般就2~3分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讲什么、怎么讲才能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最为简单的办法就是,首先把自己当成一名听众,先问自己,打开收音机最想听到有关这个事件的什么内容。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设计连线内容,就能够抓住听众。
  (一)让听众眼中有物
  让听众看到我们描述的新闻现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描述中要有“画面感”。“画面感”是为内容服务的,现场的描述是为了反映和突出主题,也就是常说的言之有物。比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记者白杰戈在2010年6月22日报道江西抚河决口的报道,就让人记忆犹新。②
  记者:我现在就在决口的现场,我刚刚曾经走到离决口的断口只有三米远左右的地方,现在为了保证安全,稍微撤出来一点做连线。
  这段大堤是一个曲折的走向,是“竖-横-竖”的弯折,决口的位置就在“横”的位置。因为平时上游的水下来直接冲在横的位置上再转弯,这几天水量增加之后,冲击太大,应该是造成决口的一个原因。
  刚才我在离决口最近的地方目测,决口大概有三四百米的长度。水流现在已经不算急了,但是因为此刻又下起了大雨,雨量还比较大,所以下一步的情况还不好说。而周围的水漫起来之后,可以看到堤坝后的村庄离我最近的两层楼房。受灾的唱凯镇村民告诉我,这本来是个两层楼,现在只能看到一个楼顶。   这段连线让我们对记者的大堤描述“竖-横-竖”印象颇深。根据他的描述,听众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大堤图像,一下子就明白了大堤决口的位置和目前灾区受灾的景象。特别是最后一句话,通过记者看到的,和从现场群众口中得知的那个两层楼的对比,更是让听众的心为之一震,真切感受到周围居民的危险处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深挖细节出亮点
  挖细节是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技巧,更应广泛应用于广播连线报道中。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烟台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梁子深入灾区,采写了一系列感人至深的报道,其中,很多细节描述给人很深印象。请看下面的一个片段。
  记者:昨天晚上,绵阳下了一夜的雨,今天早晨雨停了下来,天气现在还很阴沉。现在不断有直升机从我们头上掠过,往唐家山堰塞湖方向飞去。现在,绵阳城区街上行人已经少了许多,许多店铺也关了门,还有不少单位在门口垒起了沙袋墙,一些地方已被标注出:“1/2溃坝淹没处”“全溃坝淹没处”等字样。
  ……
  记者:目前的绵阳已经进入梅雨季节,不下雨的时候,白天帐篷里温度高达40多度,人坐在帐篷里不动身上都流汗;一到下雨,帐篷里的被褥又会潮湿异常,半夜起来用手摸摸被褥全是水气。尽管条件很艰苦,但奋战在援建一线的烟台人……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感动人的场景无数,将这些场景和故事用细节表现出来,能深深地打动受众,起到激励和引导的作用。
  细节描述还特别适用于会议性新闻。会议性新闻往往会显得枯燥,这就要求记者不能拿着会议素材稿干巴巴地照念,而要在连线的过程中,穿插会场上发生的一些趣事或是细节,以及记者在现场的所观所感,并尽量采用口语化的语言来表述,使会议新闻鲜活、生动起来,也使得广播新闻更加富有层次感。
  (三)生动描述,增强感染力
  作为连线报道的记者,在报道中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尤为重要。要用受众最容易接受的语言来讲述,有比喻,有举例,要让连线内容“鲜活”起来,而不是死板地念稿子,或把一大堆内容平铺直叙地抛给听众。美国记者爱德华·默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开创的广播现场报道《这里是伦敦》至今仍然值得广播记者学习和借鉴:
  我站在屋顶上, 俯瞰着伦敦全城。
  此刻万籁俱寂。
  为了国家和个人的安全起见, 我不能告诉你们我现在说话的确切位置。……我想大概不出一分钟, 在我们周围附近就会听到炮声了。
  探照灯此刻正向着这一边移动。你们就会听到两颗炮弹的爆炸声。
  听,炸弹响了……
  这篇报道把现场场景与记者感受结合,让听众如临其境,感同身受。
  可以说,广播记者是听众的眼睛,记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突发事件现场采访,要时刻想着,如果我是听众,会需要了解哪些信息?我所提供的这些信息是不是听众所感兴趣和想知道的?广播人只有站在听众的角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不断挖掘连线报道的新内涵,才能“更新、更快、更生动”地体现广播现场连线的现场感,从而实现良好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福山有线电视管理处)
  (本文编辑:吕晓虹)
  注 释
  ①丁云 《试论广播新闻“连线”报道的优势》,载《理论观察》2009年第3期。
  ②中国广播网,http://www.cnr.cn/allnews/201006/t20100622_506613673.html。
  参考文献
  1.吕春璐《连线报道:广播新闻新亮点》,载《新闻记者》2010年第7期。
  2.曹春天《浅谈广播新闻连线报道》,载《青年记者》2009年第12期。
  3.刘夏楠《浅谈主持人与记者连线的方式和技巧》,载《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