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地获取知识,自主进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创设情境,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的机会,为他们创设一个发展的空间。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老师非常注重数学的教学,却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数学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实践应用的脱节,同时也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因此,在小数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迫在眉睫。在教学时,教师要敢于跳出教材,巧妙地组织教材,把“活”知识教给学生,把学生教“活”。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老师可改变引入方式,轻松的问:“冬天了,你们经常做一些什么运动?”“踢足球、踢键子、跑步~~~”学生们畅所欲言,,“注重锻炼身体,你们真棒!”教师及时鼓励。“据了解,班上有两名同学一大早就起来跑步,请看大屏幕!(屏幕上出现两位同学的跑步场景)。观察他们是沿什么路线跑的?”看到身边的同学上了屏幕,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到了课堂上,学生们极其兴奋,思维异常活跃。当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时,学习新知识的心情迫不及待,“他们各自跑的路程又是多少呢?”一个问号又把学生引向了怎样求圆的周长。
  二、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时,教师就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探究新知。学习三角形的高时, 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测量,去研究,去讨论,该怎样测量,由学生自己去探索;什么叫三角形的高,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去定义,教师只起引导作用。
  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有什么区别?三角形有哪些应用?让学生带着问题上课,带着问题自己动手操作解决。让学生动手玩手中的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从而发现四边形拉得动,容易变形,而三角形拉不动,让学生在玩中发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实践能力。
  通过动手,学生的思维处于最优化的状态,当学生处于这种未知其意,口欲言而又不能达其辞的状态时,就造成了"愤""悱"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探索交流,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情景中主动的实践、体验、探究与交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理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放弃话语的霸权,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通过交流,发展思维,疏通思路的受阻处,促进学生积极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并从交流中发展智力,体验成功的喜悦。
  1,教学问题要敢让学生提。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好教学时机,把提问的权利留给学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问难,发现问题。教师相机进行指导,让学生自觉参与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2,解题思路敢让学生说。在解题时,由于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不同,思维的发展水平不同,就会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得到多种解答方法。对此老师不仅应鼓励学生寻求不同的解题方法,而且要为学生的思维发散创造条件。同时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样做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特别是当自己的解法优于其他同学的解法时,就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而且能起到互相激励,共同进步的作用。
  三、尝试成功 ,巩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迈进,形成稳定的持续的兴趣。所以教师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和创设竞争和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梯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巩固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实践表明: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尝试成功,让学生知道数学就象一个大花园,里面的知识是无穷无尽的,多姿多彩的,让学生知道各行各业中的广泛应用和重要作用,可以巩固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保持下去。从而获得成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只有这样,学习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有效提高,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