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 新农村建设房子图片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全面展开,农村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良好开局。然而,仍有部分干部群众对农村文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作用还不够明确,对建设新农村文化的思路还不够清晰,缺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针对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试图从历史成长中的民间文化及当前全国大环境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来探讨,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
  一 、农村文化的发展
  历代以来,无论由于地域或交通原因,文化交流受到怎样的阻碍,各地的人们总是能根据自己从事生产、生活的实践,创造出自己的文化来。事实上,在这样的情形下,民间文化一直担负着文明薪火相传的重任。
  民间文化千姿百态,它的最大特点是广泛性、全民性。有相当多数形态的民间文化具有狂欢色彩,讲求全民参与、妇孺皆知。剥开外壳,可以发现民间文化担负着几种功能:其一是仪式功能。比如开渔、丰收、祭祀(祭祖、祭各种神)等。其二是功利功能。如求雨、祈福、避灾、消难等。这种功能源于人们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当然,以今目之,是带有极大局限性的理解和认识。其三是娱乐功能。如游神、唱戏以及一些地方的年例等。但娱乐功能很少有单纯存在的,往往是与上述功能混杂在一起的。譬如一些地方的“神诞”,唱大戏若干天,依然是以“庆祝神的生日”为外表的,只是由于没有人知道神参与不参与这种活动,反倒成了人民群众自己娱乐的节日。民间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特别富于活力和渗透力。主要表现为:代代相传,成为远隔甚至千百年后的人们尊崇的一种东西。归纳起来,原因是:产生于本土,一方面它的内容已经适合群众需求、特点,另一方面,它传播的方式也已经成为文化的一部分,群众早已熟悉和习惯了它。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民间文化中有许多腐朽、落后的成分。这并非民间文化的本义。民间文化中并不存在着“对抗”主流文化的冲动或故意,它的产生初衷完全与人民群众认识外在的客观世界有关,民间文化里处处留下了他们改造世界的痕迹,即或有腐朽、落后的成分,实在是他们认识世界方法的不科学、手段的简陋和眼光的局限所致。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城市和农村的差距越来越大。由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经成为当今时代必然和必需的选择。新农村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见,新农村的“新”不仅应该表现为生活水平的提高,更应当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文化作为上层建筑,既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必要动力。没有新文化,就无所谓新农村。加快我国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也是加快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的迫切需要,更是提高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整体水平的需要。“农村文化”是一个全方位的文化命题,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构筑新型健康的农村文化,首先应当准确把握其科学内涵,避免出现将农村文化狭隘化和被动化的现象,弄清其主体性、参与性、连续性和全方位等特定内涵。
  二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传统等各种因素影响的价值观、社会意识、习惯等不同。概括起来农村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 文化发展观念偏差明显。
  偏差一:至今仍有部分农村基层干部重硬件、轻软件。他们认为,建设新农村主要任务是发展农村经济,只要农民有吃有穿有房住就好了,文化活动搞不搞都无所谓。
  偏差二:不少领导干部重建设、轻管理。他们热忠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甚至不顾当地农村经济基础薄弱和农民收入低的现实,盲目追求上档次,上规模和高规格,一味作秀,搞形象工程。
  偏差三:有的文化工作者重利益、轻责任。因工资低,待遇差等原因,他们身在曹营心在汉,明里暗里搞第二职业,把发展当地农村文化的责任抛到脑后。
  偏差四:有的农村基层干部重形式、轻内容。他们认为,发展农村文化就是放几场电影,唱几台戏,要不就是搞个篮球赛,对农民迫切需要的农业种植技术,信息技术,法律知识等却很少关心。
  (二) 腐朽落后文化屡禁不止。
  改革开放以来,修族谱、修祖坟、修祠堂等一度销声匿迹的宗教活动又在广大农村消然兴起,宗法观念在极度压抑之后重新张扬。不少农民干什么事情都要瞧老黄历,问问吉凶。一些乡村医生把诊所变成了封建迷信活动场所,更为严重的是,一些神汉,算命先生或披着宗教的外衣,或打着科学的招牌招摇撞骗、迷惑、愚弄和欺骗群众,甚至谋财害命。
  (三) 农村文化发展有失平衡。
  一是各地文化活动开展不平衡。由于发展文化的经济基础不平衡,在一些经济条件比较好的村拥有一支或多支业余文化演出队伍,文化活动比较活跃;而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村,即便是逢年过节,其文化活动也基本上是空白。
  二是农民参与当地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平衡。空闲时间相对比较多的青少年和老年群体参与情趣明显较高,空闲时间较少的中青年农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相对较差。即便是同一年龄阶段,文化程度不同,其积极性也有较明显的差异。现在农村的中青年大多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他们与外界的信息交流比较多,见识相对比较广。那些农村传统文化节目,对他们来讲没有多在吸引力。
  三是民间文化团体生存状况不平衡。目前的农村民间文化团体基本上处于一种放任自流和自生自灭的状态。有的文化团体在满足农民自身文化需求的基础上,常年从事商业演出,收入较高,而更多的文化生活动团队则要靠集体的投入和捐助才能维持生存。   (四) 农村文化发展后劲不足。
  表现之一:投入不足。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以来,各级文化事业经费的有所增加,但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依然严重不足。
  表现之二:设施落后。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整体上仍然十分薄弱。虽然一些比较富裕的乡村文化设施比较齐全,但毕竟只是极少数,绝大部分乡村的文化基础设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表现之三:人才断层。由于一些民是工艺制作所带来的直接经济利益少,生产周期长,费工费力等原因,以致参与者不多。致使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出现人才断层。此外,很多乡村大量中青年农民纷纷外出打工也造成一些传统文化艺术和传统工艺后继无人。
  表现之四:内容乏味。农村的文化活动差不多都是一些传统节目在支撑台面,文化活动不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缺乏创新力度。
  (五) 农村文化市场管理滞后。
  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搞的有声有色,大多数乡村都成立了一些基层文化协会组织,配备了一些文化专干或协管人员。但是,由于缺乏比较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缺乏真正懂行的管理干部和专业人才,缺乏明确的市场准入标准体系和比较严格的市场监督机制,农村文化市场仍然比较混乱。
  三 、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大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同时对于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促进形成科学文明乡风、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都将发挥十分突出的作用。
  (一) 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生产发展。
  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增强农民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各种技能和本领,提高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想认识和自觉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同时,文化也是生产力,在经济与文化互相融合的市场经济发展中,文化已不再是经济发展的服务手段,而是新型的朝阳产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有些地方已经变成了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庆阳市利用区域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把民间民俗文化产业开发当作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培养和发展,通过公司加农户的市场运作模式,有力地带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庆阳的“小香包”变成了农民致富的“钱袋子”。
  (二) 文化建设有利于推动农村乡风文明。
  农村文化生活的丰富,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引领和启迪思想,抚慰和激励精神,疏导和缓解矛盾,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不仅为新农村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而且推动农民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努力培育文明向上的社会风尚。但是,目前农村中传统陋习依然存在,迷信风、赌博风等死灰复燃,与乡风文明的要求格格不入。要通过为农民提供优秀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长期不断、持之以恒地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让人民群众接受文化熏陶,帮助农民划清科学与迷信、文明与愚昧的界限,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新事新办,积极倡导团结友爱、勤俭持家、勤劳致富、诚实守信的社会公德、公民道德和家庭美德,塑造积极、和谐、健康、文明的乡风、民风。
  (三) 文化建设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宽裕。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生活宽裕,不仅是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温饱问题的解决,而是在生活富裕的同时,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要把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建立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高效、服务优质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送书下乡”“送文化下乡”等文化重大工程,让农民就近就便享受现代文化服务,通过开展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提供高雅健康的文化产品,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使文化产品、文化消费品能够惠及广大群众、惠及老百姓,真正体现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宽裕。
  (四) 文化建设有利于影响农民对管理民主的追求。
  农民有了知识,视野变得开阔,思想观念开放,能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更好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积极参与民主管理,追求民主权益,更好地利用发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村民自治作用。农村文化建设通过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文化艺术创作和演出,对农民进行政策教育和法制教育,及时将有关富民政策信息传递给农民,以便农民自觉地贯彻执行,并用政策争取和保护自身利益。所以,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是农村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应有之义。
  (五) 文化建设有利于培育新型农民。
  农民群众是文化的受益者,同时也是文化的建设者和创造者,培育新农村建设所需要的新型农民,就要从培育农民作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地位入手,组织群众开展喜闻乐见的各种文化活动,广泛吸引农民积极参与,尊重农民文化首创精神,增强吸引力,富有创造性,让群众在参与文化建设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散布于广大农村的“民间艺术家”和农民自办文化活动,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熟悉农村,了解农村,活动在农村,其艺术养分直接来自于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相通性和亲近性,容易为农民所接受,在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起骨干和桥梁作用,也是培育有文化、懂技术的新型农民的有效途径。要加强农村文化实用人才的挖掘和培养,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传承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积极作用,培养农村新型民间艺人,形成一支稳定的文艺队伍,增加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能力,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
  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机制
  要克服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确保我国农村文化建设持续有效地进行,必须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建立并不断完善以下几个方面的动力机制。
  (一)建立健全教育机制
  农民既是农村文化的享受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要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有计划地组织农民看书读报, 看电影看戏等文化活动,寓教于乐,引导农民形成适合于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思想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通过科普宣传,科技讲座,信息咨询和农技交流等形式开展技能培训,把农民的文化需求与发家致富结合起来。同时,全面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的科学知识水平和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能力。   (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农村文化只有深深植根于广大农民群众中,才有旺盛不竭的生命力。为此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鼓励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和文化对口支援活动,让文化,科技,卫生等三下乡活动开展得更加频繁,更加深入,更加广泛。结全当地经常开展的农村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每个党员在遵纪守法,讲文明树新风等方面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建立健全投入机制
  当前,全国各地农村文化设施建设都不同程度上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久发达地区表现更为突出。为了持续有效地开展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建立农村文化投入的稳定的增长机制,充分调动国家,集体,社会和个人等多方面的积极性。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系列措施,如村企结对等,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项目的资金需求;积极探索市场运作路子,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的档次和规模。
  (四)建立健全人才机制
  农村文化队伍担负着具体组织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使命。培养农村文化人才,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任务。在当前大多农村文化干部的专业水平和管理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有必要组织专家学者和专业文化工作者到农村进行现场培训和专业指导;同时采用聘任制,使农村文化专干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既要切实关心,帮助和解决农村文化专业工作人员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又要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既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活动,传承民间文化中的积极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广大业余文化爱好者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作用。
  (五)建立健全服务机制
  要积极引导农村文化活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与治穷治愚相结合,与移风易俗相结合,与弘扬正气凝聚人心相结合。 广大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要创作大量反映农村新变化和农村当代生活及农民群众喜闻见乐的文艺作品,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食粮。文化宣传部门要同教育,科技,卫生,工会,青年团,妇联等各个方面密切配合,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经常开展各种形式的文化胜务活动。
  (六)建立健全管理机制
  在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筹措管理方面,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层层落实,有效防止资金筹集使用过程可能出现的“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在农村文化设施管理方面,临近各村的文化活动设施,文化活动场所要做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文化市场管理方面,一要强化法制意识,健全和完善有关的文化法规,深入广泛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二要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的监管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资格认定制度,坚决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三要深入持久地开展打黄扫非斗争,持续不断地搞好农村文化市场的净化工作,消除各种社会丑恶现象,使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健康有序的发展。
  结束语:文化是社会的血液和灵魂,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涵。目前,我国农村文化正处于“文化矛盾凸显期”和“文化发展战略机遇期”,应整合社会力量,走出农村文化的冲突困境,构建农村可持续文化动力,实现农村文化现代化。对农村文化的发展进行资源的原创性变革,包括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城乡文化交流的拓展等诸多方面,并与其他各力量形成良性互动,从而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实现文化的价值创造与价值贡献。
  参考文献:
  1、姜建成, 家园城市, 中国计划出版社
  2、叶齐茂, 用村庄规划正确引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小城镇建设 2005年8月
  3、徐玉虹,唐勇,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农村规划,小城镇建设 2007年8月
  4、魏收威,文正敏, 社会主义农村规划应关注的若干前沿问题研究, 广西城镇建设 2007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