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的金融缺口] 联币金融缺口100多亿吗

  新型城镇化的推行急需大把资金,但2012年年底,四部委一纸《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463号文),堵住了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与非银行资金的合作模式。
  尽管银行贷款受到严格限制,但2012年地方政府通过信托、私募等多渠道继续融资,极大地缓解了地方财政压力。与此同时,债务却在不断增长,有公开数据显示,至2012年年末,地方债务已达12万亿元,中债登2013年年初甚至发出城投债今年存在“倒债”风险的警告。
  可以预见的是,在新一轮城镇化汹涌的资金需求背景下,地方政府必然再次冲动,“负债增长”不可避免。在此情形下,一些券商和保险机构已开始挖掘“城镇化”中的机会,保险资金更是将城镇化作为未来掘金的新高地。
  融资渠道更窄
  463号文是2010年19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的补充与延续。国务院明确规定公益性项目主要靠财政性资金,但在实际操作中,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共租赁住房和公路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仍然或多或少通过非金融机构(信托、私募、券商)和个人直接或间接达到融资目的。
  在监管新思路下,包括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保险公司等与融资平台的合作业务被堵,地方政府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窄。2013年1月10日,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2013年中国经济的突出矛盾是‘不断增加的获批项目及投资需求与资金供给缺口日益扩大之间的矛盾’。”
  一位国有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直投的高层对《新财经》记者进一步分析道,在一些政府和非银合作的项目中,是以非银行金融机构采用设定城投公司作为偿债主体的模式,不但拟投资项目中隐约出现“公益性项目”的影子,而且城投公司也在一定程度上担负了“公益性项目”的建设责任。
  “很多项目是半公益性质的,原本就应该以政府资金为主导,商业资本有赚钱的压力,实际上进去的话风险蛮大的,现在银行只会更加谨慎。”上述接近监管的高层对记者表示。据了解,四部委的文下发后,“公益性项目”这一类项目很可能被整顿,城投公司的经营肯定会受到影响。
  另外,《通知》中要求平台公司土地资产的注入要具有合法性,监管要求以出让方式注入土地的,必须取得土地使用证,不得将储备土地作为资产注入融资平台公司。这一过程虽更加规范,但显然增加了城投公司的融资成本。
  “国家发改委采取了券商互相审核、严格把关的措施。从合规性来说,城投债券市场比银行信贷要好。”一位金融机构合规部专家最近对记者分析道:“在实际操作中,违规向融资平台注资的行为主要发生在银行信贷市场,城投贷款在2013年会进一步受到限制。”
  据了解,由于预计非银行资金与地方融资平台的合作业务在2013年会受到冲击,因此不少金融机构风险合规部提出在筛选时,应直接放弃此类项目,以避免政策风险。
  “倒债”风险
  “一套人马,两个牌子,城投公司背后就是地方政府,里面大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兼职性质。在接下来的一轮城镇化中,地方政府资金来源有限,必定会‘负债增长’。”上述保险公司高层对《新财经》表示。
  上述人士认为,这些规范性文件出台,中间存在监管套利的空间,非银行资金与融资平台会被冲击,城投债券供给的压力会增大。未来基于稳增长与城镇化的需求,2013年城投债还会进一步扩容。
  上述合规部专家说:“当地方政府通过银行直接融资受限后,其缺口很大部分需要债券市场填补,市场能承受这么大的需求吗?”
  某大型券商的一位中层员工告诉记者:“今年我们手头接了好多发债项目,比2012年多,很多都与地方基建相关。”在城投债中,证券公司为投资者配置债券,也担任承销商。
  据该位证券员工透露,证券公司承销一单债,发债初期挣1%的承销费,后续挣余额的2‰~4‰。在市场惨淡的情况下,2012年承销城投债已成为一些券商固定收益业务的重要收入来源之一。
  虽然对承销债券挣钱较为积极,但实际上,像中信等大型券商,风险控制严格,其对配置城投债十分谨慎。而中小型券商相对而言意愿更强,在投资者中间,城投债仍被热捧。
  尽管城投债被一些业内人士视为“地方政府最后一根稻草”,但实际上,城投债自身恐难保,或有倒债风险。市场上有人预计,由于基建投资在稳增长过程中仍起到主要作用,2013年城投类债券净发行规模可能超过8000亿元。
  2013年1月,中债登发布报告警示称:“城投债潜在的风险仍不容忽视,随着信用债市场的超速发展,特别是城投类债券的迅猛扩张,2013年信用债爆发倒债危机的可能性将会加大。”
  所谓城投债,是一种中国特色的信用债券,主要是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等的投资目的发行,地方融资平台是发行主体,主要为企业债、中期票据和短期融资券等债券。在现有《预算法》体系下,地方政府不具备直接发行信用债的权利,但又需要融资渠道来弥补城市发展的资金缺口。
  而“倒债”,则是指个人或公司因破产、清算或落跑等,导致持有支票债权人或持有债券的投资人血本无归。
  随着城镇化序幕的拉开,对资金的渴求还将进一步刺激城投债市场的扩容,市场对城投债的担忧也日渐上升,消极者认为如果放任城投债规模越来越大,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上述保险公司高层对记者说:“城投债最大的问题是不透明,大家都知道或多或少有问题,但是拿不到数据,你也没有办法,只能靠自己搜集的信息去分析。”
  险资大有可为
  在信托被堵、银行贷款收紧的大背景下,或许保险资金能成为解决城镇化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渠道。事实上,自2012年9月开始,一些券商和保险机构就开始积极调研,挖掘“城镇化”中的机会,保险资金更是密集调研,将城镇化作为未来掘金的新高地。
  据投行测算,仅基础设施和不动产两项,目前保险资金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的资金就可达到约1.2万亿元。   2012年12月,酝酿两年之久的保险资金投资城镇化项目第一单出炉。
  2012年12月19日,太平资产管理公司(太平资管)发起设立的“太平资产—苏州工业园区镇一体化项目债权投资计划”获得批准。太平资管是中国太平保险集团发起并设立的资产管理机构。
  按照保监会规定,保险机构发起的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其自身认购额度不能超过该计划的50%。该债权投资额为11亿元,资金除了太平资管本身认购,其他资金来源于保险业内外的一些金融机构,目前已经获得超额认购。这填补了保险资金在城镇化中的空白,该投资计划收益率估计可达6%~7%。
  事实上,“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中央在国家政策上态度明确,可进一步推动险资在投资方向上倾向于城镇化建设项目。但险资最终决定是否投资,却各家公司各有其风格,有的激进、有的保守。
  平安资管的风格较为激进,去年投了20个项目,人员和机制都比较灵活。
  “平安资管在已划款的债权投资项目的投资规模很大,估计算上今年的可能有600亿元~700亿元,而国内最大的保险资管国寿也不过400多亿元。相对来说,国寿这样的大国企投资风格非常谨慎。”平安一名高层对记者说。
  合众人寿保险公司总精算师王晴博士也对记者表示,保险资金非常谨慎,有些项目风险较高,险资不会积极参与进去,王晴说:“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不过5~6年的时间,现在2000多亿元的资金,占整个保险业资金的5%左右,份额非常小。不过去年政策对险资的投资限制放宽到10%,预计未来会释放出一定的空间。”
  平安资管董事长万放认为,保险的特点在于量大、周期长,可以对接基础设施,优势很明显。事实上,在保险投资新政放宽了保险公司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不动产的各项要求后,这就已经在政策上给予了便利,顺应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保险资金的需求。
  基础设施类项目一般所需资金量较大、项目营运周期长,稳健的保险资金可以弥补城镇化过程中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缺口,同时也为保险资金找到稳定的配置标的。
  据了解,2009年保险资管公司设立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正式开闸。但当时的规定有严格的限制,即保险资管公司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偿债主体必须是在中国境内、境外主板上市的公司或者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或者是中央大型企业(集团)。
  2012年10月,监管出台了《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进一步放宽了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的投资范围、减少了对偿债主体的严格限制。这实际上意味着,大量地方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均可纳入保险资管公司债权投资计划的投资范围。
  与此同时,《基础设施债权投资计划管理暂行规定》还允许债权投资计划在符合条件的金融资产交易场所发行、交易和流通,进一步提高债权投资计划的流动性。
  据消息人士透露,为了适应市场,保监会最近还对内部审核制度进行了调整,原来是备案制,去年10月改为注册制,后来又成立了一个来自业界一线专家的委员会。“这个改革应该说是提高效率和透明度的一个很好的举措。”这位消息人士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