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跨国公司的劳资关系

跨国公司的劳资关系 一 劳工组织对跨国公司的战略影响 一 劳工组织对跨国公司战略选择的区位影响劳动力成本是决定成本竞争的重要因素 这里的劳动力成本及包括单位员工的成本 也包括人员数量的多少 跨国公司劳资关系复杂性的根本点在公众对于跨国公司在提高就业机会方面认识不一致 有人认为跨国公司在进行海外经营时会减少本国的雇佣机会 但也有观点认为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将在总部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一项最近的研究对美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建立的一家机构进行了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 1 当美国公司不能从本国工厂向市场提供的服务中盈利时 他们倾向于在国外建立制造工厂 2 在国外市场中 主要的竞争对手不适当地的公司 而是欧洲或日本跨国公司的子公司 3 一般来说 美国投资的网络效应是有利于美国经济的 4 美国向国外的直接投资在美国创造的就业 比美国制造业中一般的就业的技能含量要高 二 工会与跨国公司的利益矛盾点 矛盾一 对不同国家劳动力的竞争性变化 跨国公司将作出迅速而残酷的反应 转移投资或关闭那些不再具有竞争力的工厂 工会认为 跨国公司在各地经营审时度势的能力及其在跨国经营的实践中积累起来的开办新厂的经验 将使它对生产的重新定位比国内公司更快更容易成本也更低 而且 在经济形势恶化或竞争更加激烈时 跨国公司会通过以解雇人员或关闭工厂相威胁 作为与各国工会就工资进行谈判的筹码 从而实现了在不同国家配置劳动力 矛盾二 工会与跨国公司 实际 决策者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谈判的难度 正如前面所论述的 跨国公司有关劳工关系的权力一般不会完全在当地经理身上 此外 总部可能用全球目标或母国目标压倒地方的考虑 尤其对于一体化的跨国公司 除非是最常见的劳工关系纠纷 子公司的经理往往没有独立的决策权 即使当地管理这实际上拥有很大的决策度 当工会不能直接同最后决策者打交道时 谈判不可避免地会更加困难 矛盾三 工会怀疑跨国公司依据全球利润最大化所作出的决策可能会有损于东道国 许多跨国公司有多个生产点 在发生罢工时 能够依靠其他国家的生产来保证对客户的正常供应 这种双层原料供应政策被工会领袖认为就是为了削弱供货讨价还价的地位 另外 跨国公司可以把现有业务转移到其他国家中去 实行 投资地转移 也可能拒绝对某个国家作进一步的投资 而实行所谓的 投资罢工 这样 劳工为了保持就业就有可能被迫降低自己的要求 工会还认为跨国公司有一种规模优势是一个国家的工会难以匹敌的 矛盾四 工会关注的另一方面是 担心跨国公司在国际劳动分工是实行 技术歧视 主要代表蓝领工人的工会担心跨国公司会在母国保持高技术含量的工作而把低技术含量的操作性工作放在东道国 如果真是这样 不同国家间不断增长的专业化和劳动力分工将使得国际性的讨价还价变得更加困难和不可能 高技术和监督性的管理工作被来自母国的人所把持 这就剥夺了当地雇员职业发展的机会 矛盾五 工会还担心跨国公司不会遵守各国的劳工关系框架 可能扮演一个不公正的角色 例如在跨国公司体系内部 不同工厂之间的劳工关系情况各有不同 而当跨国公司获得了这些资料数据后 就有可能试图撇开各国的实际情况 迫使劳工关系的框架向最有利于提高生产率的方向发展 工会领导人还担心跨国公司管理者试图将他们母国的雇佣方式 合同安排 劳工关系以及协商体制强加于人 虽然工会领导人承认 在跨国公司管理者一方出现的这种倾向往往是由于缺乏对东道国环境的了解和对东道国习惯做法的不熟悉 但他们也常常怀疑跨国公司管理者故意直接地同工人谈判 从而试图使工会处于劣势 而这往往违背了东道国的规范 三 工会与跨国公司的利益一致点 1 与当地公司相比 跨国公司在一定时期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二战以来 在跨国公司占绝对统治地位的部门 其就业增长速度高于国内公司控制的部门 许多早先风靡全球的行业 如煤矿 钢铁 造船 纺织和服装 农业等等 其就业饱和问题在发达国家最为突出 而在跨国公司中并不普遍 在基础生产部门里 虽然跨国公司因面临着全球竞争而不得不进行合理化 随着汽车 电子 机械等行业的就业机会的减少 跨国公司才开始不得不在西欧和美国大量裁员 也许有人认为 正是跨国公司的竞争导致了国内竞争对手的裁员 但这种间接的 有力的论点却很少为工会所接受 因为这会把工会成员分成两类 一类是为跨国公司工作的 一类是为跨国公司的国内竞争对手工作的 因此 与国内公司不同的是 跨国公司较少遭到工会的直接批评 2 跨国公司能向雇员提供比国内企业更好的条件 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更高的工资 在某些情况下 跨国公司乐于接受公开的 公民费用 从而使其有能力化解最直接的工会压力 实际上 在一些政府眼中 跨国公司似乎太易于屈从工会的要求 以致政府降低工资增长以减少通货膨胀的政策被置于不顾 1979年 福特英国公司表示将向工会作出实质性让步 惹得英国政府横加干涉 并威胁福特公司 如果它答应工会的要求就取消政府公共部门的汽车订单 3 一体化经营的跨国公司具有更强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也许能在经济衰弱中保持原有的雇员 当一个国家发生经济衰退时 国内公司尤其是那些产品只在国内销售的公司无力分散经济风险 可能会通过解雇员工来降低成本增强竞争力 但跨国公司由于在多个国家分部其价值链的各个环节 抗风险的能力大大增强 相比国内公司来讲 可以不通过解雇员工来增强竞争力 4 跨国公司通过对东道国雇员的培训与开发部分提高了东道国劳动力素质 促进了劳务市场上经营人才的发展 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它们能吸引那些最优秀 最守纪律 适应力强的人才 并靠支付高于当地水平的工资条件来保持对这些人才的吸引力 跨国公司也很重视人力资源的培训 这种努力往往是当地公司所不能企及的 但也有人认为跨国公司攫取了最优秀最富创造力的人才而损害了当地公司的利益 这显然是东道国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但这似乎还未成为工会关注的热点 二 各国工会组织的差异 下面从工会会员密度 历史和制度 工会组织结构三方面简单分析一下各国工会的不同之处 1 工会会员密度衡量任何国家中工会对公司影响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工会会员密度 工会会员密度是指一国家参加工会的工人所占的比例 下表显示了几个国家的工会会员密度 表10 1几个国家的工会会员 2 工会历史和制度差异普洱 Poole 列举了以下几个影响劳资关系历史起源的因素 工会发展关键时期的技术和工业组织形式 政府制定工会规章制度的方法 工会运动思想的差别 宗教组织对工会发展的影响 大公司的劳资关系的管理战略 结合上面表述的几个因素 我们考察一下莱恩教授 Lane 观察到的德国 法国 英国和美国工会之间的差异 英国工会 是建立最早也是影响力最大的工会组织 19世纪初 英国工会就伴随着以工厂为基础的主要产业的兴起而建立 在早期 这并未引起政府的重视 因此英国工会是在没有政府干预的调间隙发展起来的 直到20世纪80年代 才出现许多管理劳资冲突的法律 如果工人罢工 公司和工人双方都没有任何解决冲突的法律义务 如尊重工人恢复工作的权利 根据莱恩 Lane1989 的研究 缺乏政府干预使资方和工人之间发展成强烈的对抗关系 这种关系在现代英国社会中依然存在 菜恩认为英国的情况具有分裂的 高度冲突的特征 德国工会 由于德国文化更加重视规避不确定性 所以 在劳动关系方面具有更为有序的传统 在19世纪80年代中期 德国政府就承认了工会运动的合法性 并且 政府强有力的作用促使劳资双方关系较为和谐地发展 结果 现代德国的状况是一种正式的 法律化的 低冲突的情况 并由大工会和大公司进行集中的讨价还价 莱恩认为政府起到了工会和资方中间人的作用 法国工会 与英国或德国工会相比起步较晚 发展也较慢 根据莱恩的研究 法国有许多小公司 这种商业上的分割阻碍了工会的成长 法国工人缺乏法律保护和组织工会的困难导致了高度好斗的工会的出现 法国工会常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取向 他们认为所有者和工人阶级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因而采取反资本主义姿态 法国意识形态的工会倾向于在同一组织竞争夺取工会成员 这样做的后果有时对资方很有利 在很多情况下 资方只需不理睬工会 美国工会 在l926年以前 对工会活动几乎没有法律支持 1935年通过的 瓦格纳法案 theWagnerAct 为工会提供了最重要的法律保护 它给集体组织和集体讨价的权利以联邦保护 美国工会从一开始就倾向于关注面包 黄油问题 即工资 福利 工作条件 它们从未形成法国工会的意识形态取向或德国的正式的工会与资方关系 工会会员在 瓦格纳法案 之后的20世纪40年代达到顶峰 然而 随着许多传统的已组成工会的产业的衰落和美国制造业向海外转移 美国的工会力量一直在削弱 3 工会组织结构工会存在着以下一些主要的类型 1 企业工会 EnterpriseUnions 代表一个组织内所有的人 而无论其职业和工作地点如何 2 行业工会 CraftUnions 代表来自同一职业群体的人们 如管工 3 产业工会 IndustrialUnions 代表一个特定产业内的所有人 而不管其职业类型如何 4 地方工会 LocalUnions 通常代表公司内的一个职业群体 但是 它们常常与更大的行业或产业工会相联系 5 意识形态工会 IdeologicalUnions 代表具有某种意识形态和宗教导向的所有工人 6 白领或专业工会 White collarorprofessionalunions 也代表特定的职业群体 工会组织结构的性质也影响到集体谈判的过程和劳工与管理双方的总体关系 4 三大国际工会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世界工会联合会 简称世界工联 总部设在布拉格 1945年9月10日在巴黎召开了世界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 大会通过了世界工会联合会章程 选举了领导机关 正式建立了世界工会联合会 世界工会联合会的建立 实现了世界各国各种不同政治倾向的工会的广泛团结 但是由于其成分复杂 政治主张极不相同 从成立之时就潜伏着不稳定因素 东欧剧变后 东欧各国工会于19879年纷纷退出世界工联 前苏联工会也于1991年 冻结 了与世界工联的关系 这股退会风波及其它各大洲 世界劳工联合会 简称世界劳联 是目前三大国际工会组织中成立时间最早的一个 其前身是国际天主教工会联合会 又称国际基督教工会联合会 成立于1920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基本停止活动 战后 国际天主教工联重新恢复活动 并根据战后形势的发展 不断调整政策 1968年10月 在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将国际天主教工联改名为世界劳工联合会 成为在组织上和行动上与教会分离的非宗教性的国际工会组织 国际自由工会联合会 简称国际自由工联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产业工会联合会和英国职工大会等一些西方工会组织宣布退出 世界工会联合会 后 建立的一个国际性工会组织 国际自由工联根据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三个基本文件 即 章程 成立宣言 和 关于经济和社会要求的宣言 宣称其基本宗旨是 面包 和平 自由 国际自由工联内部始终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这些矛盾反映在成立初期时英美工会争夺国际自由工联领导权和在一些政策上的分歧 亚 非 拉会员组织对国际自由工联政策的不满以及欧洲工会联合会的独立倾向 国际劳工组织 是联合国所属的负责劳工事务的专门机构 1919年10月29日至11月29日在美国华盛顿举行了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 宣布国际劳工组织成立 1946年5月30日国际劳工组织同联合国达成协议 接受联合国领导 该组织是联合国系统中惟一具有三方性机制的国际组织 它的一切主要机构都由会员国的政府 工人 雇主三方代表组成 三方代表享有平等的地位 各自独立地发表意见 独立地进行投票 因此 各国和国际的工会组织都同它有密切的关系 各国工人代表均是该国最有代表性的工会组织负责人 三 工会针对跨国公司的行动 每个国家的就业 工资和工作条件都会受到工会力量的影响 下表是一个工会对跨国公司影响的简单表示 一 直接跨国商议 跨国商议起源于国际商务秘书处 ITS 这一组织 它是某一具体行业的各国商业工会逐渐团结起来形成的国际联盟 ITS能够在帮助会员工会同跨国公司打交道方面起作用 它们已经发展了一套方法 包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