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传统文化与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_

  三江源位于我国的西部、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西南部,为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这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湿地类型最丰富的地区,素有“江河源”,“亚洲水塔”之称。这里有藏羚羊、野牦牛、雪豹等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69种;有虫草等一些珍贵的国家级保护植物数10种;这里也是英雄史诗《格萨尔》流传最广的地区。世居于此的藏民族不仅适应了这里独特的高原环境,还创造了悠久的藏文化。他们因受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气候等因素,尤其是藏传佛教的影响,形成了有别与其他民族的信仰、禁忌等习俗,在这些独特的习俗中,我们不难发现有许多习俗和环保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
  
  藏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观念,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山川、江河都是神灵,只可敬畏爱护,不可污染亵渎;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包括花草树木,与人一样,都是有生命的,因而也是有灵魂的。主张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古代藏族人民的这种自然崇拜和万物有灵的观念,引导人们热爱生他养他的土地,热爱雪域之邦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要去破坏或伤害自然界的一切生物。
  在藏区,人们对大自然的崇拜,首先表现在对大山、大河、大湖的敬畏。他们认为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青海湖以及包括各个地区的著名山川湖泊,都赋有神的性格,神山、圣水的一草一木、一鱼一虾都不可随意损折或打捞,否则会遭受天谴。对一切生物的杀戮残害,都是有悖天理的罪过。因此,当捕捉到良禽益兽时,往往采取“放生”的办法,让其回归自然。
  在藏区的民宅、各寺院的壁画中,都悬挂有传统的卷轴画即“唐卡”,其中有一幅叫“六长寿图”,即:岩长寿、水长寿、树长寿、人长寿、鸟长寿、兽长寿。这幅图形象地告诉我们:人类应该与一切生物和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就能健康长寿,颐享天年。此外,藏族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四兄弟图”的故事,即:大象、猴子、小兔和羊角鸡,又称之为“和气四瑞”。按照传统的说法,这四种动物互相尊重,互救互助,和睦相处,象征着地方安宁,人寿年丰。
  在藏民族的传统意识里,还有一个重要的观念,即戒“杀生”。按照藏族传统的观念,杀生是有罪的,是万恶之首。自然界的一切生物都是有生命的,践踏一棵小草,踩死一只幼虫,也等于是犯了“杀生”之罪。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一例子。如在西藏、青海许多寺院,从农历的六月十五日起,分别有半个月到两个月的时间,为禁止喇嘛出寺门的日子,名叫“夏令安居”或“住夏”。因为此时正是百虫生长盛期,外出行走,“有伤上天好生之德”。在这些日子,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念经修行,期满后,才能走出寺门,有些地区把这种习俗又称为“禁春”。这种习俗,对于保护植物的生长,客观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二
  
  人类的生存离不开水和土。生活在世界屋脊之上的藏族人民,更知道水和土的珍贵,这从民间习俗和节日文化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
  在藏区,每到藏历大年初一,人们的第一个活动是到河边取水,叫作“大年新水”,黎明时分,家家户户的妇女都要背着水桶到河边去背水,当红日从东方升起的时候,桶里的水刚好要舀满,叫“日出新水”,那是被认为最吉祥的圣水。“新水”背回来,首先要供奉在佛龛上敬神,然后烧茶,全家人在一起,高高兴兴地喝新的一年中的第一碗香喷喷的酥油茶。有些藏区的人们对名山大川的水十分崇敬,常用小瓶盛回家中供奉。他们对水域的爱护十分认真虔诚,每条溪水、每眼泉水的使用区域都有严格的限定,决不在水中从事不洁行为。
  在背水的同时,家中的另一些成员要到附近的“神山”上去焚香祭神。当太阳刚刚升起时,点上松柏,冉冉升起的烟岚也被认为是最吉祥的,然后从“神山”捧回一把“神土”,供奉在神龛上。一般情况下,总是女的去背水,男的去烧香敬神、捧“新土”。这就是说,藏族的百姓在新年第一天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敬“新水”和“新土”,而不是去敬神佛、朝拜喇嘛活佛,更不是去访亲问友,祝贺新年。同时也说明藏族人民对他们赖以生存的水和土地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热爱并珍惜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
  此外,在藏区的有些地方,历年的转山会或祭峨博的节日,都严禁猎杀、砍伐、采挖周围及其靠山的草木及砂石等,此时,它不单纯是一种佛教活动,也是一种人们的不自觉的环保行为,人们崇拜神山圣湖的理念无疑对高原的生态环境起了巨大的维护作用。从中也可看出,虽然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人民并不一定有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的环保意识,但是,他们从自身的生活经历,自身的生活需要中,深深懂得了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人们的生活状况取决于所处生态环境的优劣,这也是长期以来人们从生产生活实践中获得的基本知识。
  
  三
  
  关于藏民族这种不自觉的“环保意识”,在他们的饮食习俗中也有所体现,比如,藏族禁食鱼蛙与水生动物和蛇,视他们为“龙神”的同宗或化身。“龙神”,即源自苯教经典中的三大神山之一,是天、地、水世界三大部分中水的主人,藏语称其为“鲁”,“龙神”掌管着世间所有疾病的释放大权,所以绝对不能去吃“龙神”。在此我们姑且不论它是不是真的“龙神”,但是从环保角度来说,这无疑是一件很好的环保举措。
  栖息于高原的鸟类都普遍得到当地人的保护。如国家级保护动物黑颈鹤,玉树高原的牧人们称它们为“神鸟”。据说,黑颈鹤曾向人们许愿,在藏区不喝清明的水,不吃清明后播种的庄稼。所以,人们很崇敬这种动物,同时也严禁外人加以伤害。由此玉树龙宝滩便成为当今世界瞩目的黑颈鹤繁殖基地。
  秃鹫,被称为天葬场上的“清洁工”,也是“空行母”的化身。作为“空行母”的秃鹫,藏族人认为它不仅能加速亡灵的转生,而且有助于投生到“六道轮回”中理想的境地。所以,在天葬场上,尸体‘被秃鹫快速吞食殆尽,那可是十分吉祥的。正因为秃鹫与藏族之间这种浓厚的情结,人们从不愿更不许他人伤害秃鹫。
  此外,藏族还禁食驴、马、骡等家畜以及鹿、藏羚羊、野驴等野生动物。据《唐书・吐蕃传》中记载,说吐蕃人“不食驴马肉”,可见这种习俗由来已久。故此,才使众多的野生动物得以在三江源地区繁衍生息,这里也由此成为野生动物生活的乐园。
  
  四
  
  美好的愿望与严峻的现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按理说,藏族的传统文化中包括如此繁多的环保习俗,三江源地区真应该视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近几十年来,由于许多自然和人为的因素,整个青 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已明显恶化,形势日益严峻。日前,位于高原腹地的“三江源”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雪山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仍在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长期的滥垦乱伐,使大面积的草地和近一半的森林遭到严重破坏;虫鼠害肆虐;珍稀野生动物盗猎严重;无序的黄金开采及冬虫夏草的采挖屡禁不止;高原生态脆弱而敏感,这里每一种动植物物种的增加或减少都表达着生态水准的基本状况。据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提供的数字,目前受威胁的生物物种占总类的20%以上,远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部分地区地人类已难以生存,被迫搬迁他乡。
  从三江源目前的状况,使我不由地联想到了近半个世纪前的罗布泊,众所周知,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罗布泊在半个世纪前曾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但是由于塔里木河常年断流、过度放牧、垦荒、建坝和无截止的农田灌溉,加上气候变化等原因,使这片高原湿地过早地被沙漠吞噬,现在早已干涸了。著名藏族学者降边嘉措先生曾不无忧虑地说:“如果再不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采取保护措施,这块宝贵的高原湿地有可能成为第二个罗布泊。”所以如何不蹈罗布泊的后辙,因地制宜地搞好三江源地区的环保,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湿地专家刘海棠博士针对三江源目前的环保曾说,应当停止在高原河流上修建水坝、拦截河流取水、调水和不负责任的旅游、开矿以及人为因素导致的外来物种入侵,这些都会打乱高原原有的生态平衡,同时更要防止生态旅游给高原地区带来的环境破坏,要保留三江源原有的美丽。
  是啊,三江源原本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地,是一个非常美丽的、令人神往的地方,但是如果美丽的三江源因为环境的破坏而变得不再美丽了,这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并且,三江源地区的环保并不仅仅是依靠藏族人民去维护它,我们应动员全社会的一切力量去爱护它、关心它。目前当地政府已开展包括退耕造林、退牧还草、禁止渔猎、采金和生态移民等多项保护工程,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拥护和响应。但为了把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坚持下去,我认为还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动员包括新闻媒体、社会团体,公民个体等在内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环境保护工作。
  第二,为了使被破坏的草场得以休养生息,使恶化的生态环境得以改善,应该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与过渡区。并在该区域内实行禁牧,远期实行限牧的保护措施。
  第三,在加强保护措施的基础上,制定一系列相关法律制度和行政措施,以确保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和强度。
  总之,保护和建设好三江源生态环境,这不但对我国的水源保护以及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保护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民族兴旺发达也具有十分深远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作者单位:青海省艺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