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花儿”品牌的高度与深度、宽度与广度:花儿品牌文化怎么样树立

  青海是“花儿”的故乡, 青海东部的河湟地区,是“花儿”最为流行的区域。人们面对独特的自然环境,创造出了这种能抒发内心情感的歌,在那曲调高亢悠扬、旋律优美低回的歌声中,倾注了对生活、对爱情的向往和期盼。“花儿”的内容大多质朴率真,唱词大胆热烈,很多“花儿”直接表达了对心上人的依恋和缠绵,抒发了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花儿”的魅力在于其对个性解放和自由的大胆追求。遣词造句奇崛、机智、灵动,充满青藏高原乡野气息,信手拈来,却妙不可言。这是坐在书斋里的文人们无法想象的。有人说:吼起了“花儿”,多半就读懂了青海人;听久了“花儿”,才知道“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为了彰显在西部文化百花园中竞相绽放的这朵奇葩的艺术魅力,省委、省政府已制定出相应的实施方案,准备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花儿”打造成继“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青海国际藏毯博览会”“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等品牌之后我省的又一知名文化品牌。打造“花儿”品牌,是青海“花儿”人和众多专家、学者以及“花儿”理论工作者期盼已久,众望所归的大喜事,大好事。
  “花儿”品牌的打造,我认为既要有高度和深度,还要有宽度和广度。这里所说的高度和深度,宽度和广度,包括“花儿”领域的理论研究和整理创作、“花儿”的演唱与传播、“花儿”精品的打造和“花儿”文化的传承,以及“花儿”演艺队伍的培养和演唱水平的提升,还有政府的重视程度和百姓的参与情况等。
  高度。在理论研究方面,我省曾出现过几次“花儿”理论研讨的高潮,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对“花儿”的研讨和新“花儿”的创作,更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鼎盛局面,“花儿”研究和创作的人数越来越多,队伍也越来越大,通过政府的引导、两会一馆的组织、社会的广泛参与,群策群力,使青海“花儿”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其影响也日益扩大,充分展示了“花儿”艺术为构建和谐社会、振兴青海经济和文化建设作贡献的潜力。如何将它提升到更高的一个高度呢,这就需要政府出面组织,像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环青海湖国际自行车比赛一样,召开更高层次的高峰论坛和理论研讨,小到西北五省,中到全国,大可以延伸到国际,这样,“花儿”的理论研究就可以跨区域延伸,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理论研究,拓宽思路和视野,加大“花儿”传播的力度和高度。如举办类似“中国夏都国际花儿文化高峰论坛”、“花儿与中国文化理论研讨会”、“西北五省区花儿理论研讨会”等活动。在“花儿”的创作和演出方面,我省已走在了西北五省区的前列,“花儿”作品集已出过多本,“花儿”创作者人才济济,特别是我省成功举办的五届“西北五省区民歌花儿演唱会”,使“花儿”演唱活动发展成了我省较有名气的文化品牌,凤凰山“花儿”会已经成为省会城市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花儿”的群众演唱形式为活跃我省的城乡文化、共建文明和谐社会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提升到更高的高度,我们还缺乏大手笔,一定要在原来的基础上拓展思路和做法,将视野投放到更宽更广更高的层面上去,才能显现出“花儿”文化的品牌魅力。立足夏都,我们不妨可以借鉴“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做一个“中国夏都国际民歌花儿艺术节”,效仿云南,我们还可以做一个“青海夏都中国民歌花儿艺术节”等文化品牌,东北二人转、陕北信天游能唱遍全国,享誉世界,青海“花儿”不是不可以。在“花儿”的创作、演出方面,我们不乏领军人物,朱仲禄就是一面旗帜,只要我们高举这面旗帜,就会有更多的旗子尾随其后,就会有更多的歌手、作者在花儿文化的品牌打造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深度。主要是面向群众,走群众路线。“花儿”的根在民间,“花儿”的魂在民间,老百姓是“花儿”的第一创作者。要深入民间去挖掘、去整理、去传播。近年来,我省各地的“花儿”会异彩纷呈、如火如荼、盛行不衰,如大通老爷山“花儿”会、乐都瞿坛寺“花儿”会、互助丹麻“花儿”会、民和七里寺“花儿”会等,成了老百姓参与“花儿”活动的最主要的场所,也是最聚焦人性情感的好去处。保护、传承、利用这些“花儿”会,用古老的、传统的群众演唱形式,传播新的、健康的“花儿”作品,并通过现场采风,搜集、整理流传于民间的更多的“花儿”曲令、词牌,对“花儿”的品牌打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对传统花儿会赋予了新的使命,也满足了老百姓的精神文化需求。还有随着“花儿”产业化的发展而盛行起来的“花儿”茶园,在我省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花儿”茶园进入城市,给城市带来了一抹浓浓的乡土气息,众多的农牧民“花儿”歌手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了都市“花儿”传播的主力军,有的被冠以乡土歌王或原生态歌手,进而登上了高雅的艺术舞台和神秘的音乐殿堂。“花儿”的产业化之路,让众多的“花儿”歌手有了比较稳定的收入,从而使“花儿”这种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从深山大川中一路走来,成了都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花儿”进城,不仅使“花儿”发展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群自觉不自觉的接受了它的艺术魅力。“花儿”的品牌化打造,要有精品意识,取其糟粕,吸其精华,对传统的“花儿”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花儿”精品,这就是所谓的保护和创新意识,让“花儿”从民间来,再到民间去,也就是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只有这样,“花儿”的品牌打造才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才有深度。
  “花儿”品牌打造,还要有承载它的平台,也就是打造“花儿”的传播平台。这一点很重要,要有报纸的平台,杂志的平台,还要有电视的平台。只有充分利用这些传媒手段,才能更大范围地把花儿传播出去。报媒我们以前做过一些,如“花儿”理论文章不时可见诸于报端,但没有做成品牌,我们可试图跟报媒协商开辟专题栏目,如《每日一花》《青海花儿论坛》等,让“花儿”文化在各报纸上长期有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还可考虑创办《花儿》杂志,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加大“花儿”艺术创新和打造品牌的工作力度,走“花儿”精品战略,使花儿艺术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进一步扩大“花儿”在省内外和国内外的影响,更好地对“花儿”进行长期的深入性的理论研究,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国家和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组织和动员广大的专家、学者和“花儿”爱好者一起,通过期刊搭建“花儿”理论研究,扩大“花儿”舆论宣传的平台,彰显“花儿”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顽强的生命力。期刊是“花儿”最好的宣传阵地,它不仅信息量大,传播范围广,可以通过各种文字体裁让人们更深入的了解“花儿”,使“花儿”品牌打造具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另一个途径就是通过电视媒体进行有效的传播,我们可以试图通过青海台推出一个“花儿”综艺栏目,每周做一个“花儿”专题,效仿陕西台的《秦之声》,举办大众广泛参与的《花儿之声》节目,每周六晚播出,通过此举,一来可以选拔培养“花儿”新人,二来可以通过电视媒体打造“花儿”品牌,一举两得。
  宽度和广度。不外乎就是扩大宣传范围,青海“花儿”不能只在青海传播、发展,还要走出去,请进来。近年来我省“花儿”界出版发行了很多的“花儿”光碟、录音带,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形成了很大范围的青海“花儿”文化网。但是,虽然出版的光盘、录音带很多,但大多数东西没有质量标准,特别是有些歌手之间相互攀比,只注重数量不注重质量,有些出版商急功近利,音像制品粗制滥造,缺乏技术手段,缺乏创新意识,千篇一律,少有精品。要打造花儿品牌,就得有精品意识。我们的市场和受众不能仅局限于西北各省,要拓展更大的市场,争取更多的受众,“花儿”文化才能体现出更大的艺术魅力。这就是宽度和广度的问题。这几年,我们的“花儿”团队不仅在西北各省演出,也偶有在国家和全国各地演出的机会,但还是没有像东北二人转、陕北信天游一样火起来,究其原因,就是我们的定位高度不够,宣传力度不宽,传播范围不广,精品意识不强。传播也要讲究方式方法。“花儿”是地域文化,这不假,保持“花儿”的原生态唱法,这也不错,但“花儿”要走出去,就得用普通话去唱,让受众者都能听得懂,没有一个地方的民歌纯粹是用方言和土语来传播的,如果藏族歌舞只用藏语来表达,我想不会有今天这么火爆,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的“花儿”歌手,在演唱“花儿”时,既要保持原生态的传统唱法,又要试着用普通话去唱“花儿”,特别是录制音像制品时,尽量试着用普通话去演唱,那样,你的受众率会越多。
  当然,政府的关注度、参与度才是“花儿”文化品牌打造的坚强后盾,这就是一个如何定位的问题。青海是“花儿”的故乡、诗歌的海洋,我认为在青海,诗歌与“花儿”相比,人们会更认同“花儿”的社会地位,青海湖国际诗歌节能引起全球的目光,这得归功于我们政府的定位高,眼光远。倘若我们也试着举办一个“青海夏都国际民歌文化艺术节”,也不会亚于诗歌节。所以,我认为,政府定位的高低,是打造“花儿”文化品牌最重要的因素。
  今年六月六第五届西北五省区民歌“花儿”演唱会开幕之际,我作为电视台记者,有幸采访了吉狄马加副省长,当谈到打造“花儿”文化品牌的问题时,马加副省长意味深长地说了这样一段话,我甚感欣慰,因为,我从他的话语了似乎看到了“花儿”发展的广阔前景。
  马加副省长说在西北来说,唱“花儿”的比较多,特别是我们的河湟“花儿”,应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在青海演唱的时间已经非常长了,可以说它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音乐传统,再加上“花儿”在青海的多个民族中传唱,它的包容性很强。要很好地继承“花儿”的这种演唱形式,我们要把它作为我省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现在,在青海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特别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和传承,特别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怎样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合理的利用好这些优秀的音乐资源,特别是这些有着优良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面对今天的市场选择,我们要考虑怎样去打造“花儿”品牌。我觉得现在重要的是进行抢救性的保护,我们的一些“花儿”歌手,特别是一些著名的“花儿”歌手,有的已经年老古稀,比如说朱仲禄先生,他已经过世了,他的过世我认为是一个重大的损失,另外还有很多象朱仲禄先生那样的“花儿”歌手,他们大多都是通过口传心授来传唱“花儿”,我想,如果用现代的各种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把他们的声音和画面记录下来,就是很好的保护,我认为这种抢救很重要。另外还要培养更多的年轻人,要让他们进一步认识到花儿的价值,要他们参与到“花儿”的继承、传承、保护上来,只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认识到了我们这个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他们才能来唱、来传承、来演绎“花儿”。更重要的是,政府文化部门和音乐艺术工作者要拿出精力,要有一个计划,对“花儿”进行一个系统的整理和保护,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再加上现在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多样性,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是要重视“花儿”这种传统文化艺术,对它进行更深层次、更全面的继承、保护和传承。另外,我想我们的一些专业的、业余的演出部门、艺术团体,要把“花儿”演唱作为青海很重要的艺术形式,通过舞台艺术,来展现花儿的艺术魅力,让外地来青海旅游的游客通过对“花儿”的鉴赏,来传播、来宣传“花儿”,在更大范围内,把青海“花儿”通过他们宣传出去。不言而喻,打造“花儿”文化品牌,就要象打造青海其他文化体育品牌一样,随着青海的进一步开放、自信、创新、发展,通过品牌打造,我相信像“花儿”这样有着优秀传统的艺术奇葩也必将以优美的姿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通过马加副省长的讲话,我们不难看出省政府在“花儿”品牌打造上的高瞻远瞩的决心,我们也似乎看到了青海“花儿”的美好明天。我相信,青海“花儿”随着品牌的打造,在不久的将来,也会红遍大江南北,红遍长城内外。
  
  (作者单位:青海省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