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名还是文物?”:文物

  到底是进步了。面对两个汉字――一曰“夏”,一曰“鼐”,合在一起,即“夏鼐”。有学子问:“这是人名还是文物?”他终究没有问,“这是喝酒用的,还是盛饭用的”?足见其“深有学养”。毕竟,提出这个问题的,不是一般的贩夫走卒,而是中国科学院一名“混迹考古圈的研究生”。
  研究生确实不俗,不然,哪会想到“夏鼐”可能是雅致的“文物”?夏鼐先生也算荣幸,他被误作文物,毕竟还跟他的考古职业沾边。这就是进步的表征。
  可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景况就不那么乐观。那时候,有两个先富起来的优秀分子――那时叫大款,现在该称企业家了,面对四个汉字“莎士比亚”,一个说“这是洋酒”,一个说“这是饮料”,为此还很优雅地争执了一番,最后是一个略为见多识广的优秀分子一锤定音:“这是‘莎士比亚’牌洋酒。我曾在英国巴黎喝过的,那口感真是上品!”
  那个时候,“莎士比亚”牌洋酒,好歹沾了个“洋”字,所以,“口感”终究还是“上品”,没有被奚落为“简直难以下咽”。对莎士比亚来说,这已经是“上上大吉”了。
  对于那些先富起来的人来说,莎士比亚是洋酒抑或是饮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经常喝。
  对于以研究学问为业的研究生来说,对物质主义者是不屑一顾的,所以面对“夏鼐”,他终究不会想到这是酒、饮料之类,而想到了可能是“文物”。也是,识文断字一下,“夏鼐”自然可能是夏代的一只鼎――不是夏代的鼎,难道会是商代的锅?这说明,数年的研究生涯,终究还是培植了“学养”的。
  如果我们“吹毛求疵”起来,这些毕竟是“幽默”故事。
  偏偏这夏鼐者,不是夏代的一只鼎,而是一位学者的名字,而且,还是考古界大名鼎鼎的权威人物,被称之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不仅如此,他还曾长期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负责人。所以,这样说起来,这“幽默”故事,就多了丝苦涩的况味――“混迹”在“考古圈”的,居然不识考古界的前辈,到底不是什么光彩的事。
  据说现在有一些培养研究学问的也很“混迹”,不过,因为“学养”更深,所以“这是人名还是文物”式的问题,是断乎不会出现的;出现的,是更具学术探索味道的“奇崛”的学术研究。比如,大禹之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被“研究”出是因为他有“婚外情”,因为移情别恋,自然是讨厌家里的黄脸婆,也就见家门如躲瘟神了。又忽然,李清照研究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突破”。一位“美女教授”说,我们那位著名女词人原来是“好赌、好酒、好色”之徒。之所以说是“新的突破”,是先前曾有学者对李清照的情史下过功夫,专门考证女词人在丈夫去世后有没有出轨的“韵事”。
  这可都是大大的进步呀。
  你也许要认为这是笑话,但此类笑话确乎不少。已经连续举办几届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总是笑话不断,以至于有观众居然不是为了欣赏选手唱歌,而是专为“看笑话”――而笑话呢,也真的常常是“竞相迸发”。且举几例:问:“杯水车薪”这一成语是什么意思?答:用一杯水作为给车夫的工钱。问:“百步穿杨”是什么意思?答:百步之外射中了杨六�,形容敌人之凶残。问:“焚书坑儒”是什么朝代的事情?答:宋朝的铁木真。问:“满城尽带黄金甲”是何朝代的哪位农民起义领袖写的诗?答:秦朝;李自成。问:《红楼梦》的作者是A、司马迁,B、吴敬梓,C、曹雪芹。答:A、司马迁。
   “看人笑话”自然心思是大大的坏。但是,面对这样“幽默”的回答而要不笑出声来,确实“难度太大”。据说好多选手都是一路过关斩将才脱颖而出的,虽然不一定是才艺双全,但拥有较高学历却是事实。如果再要说他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那简直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然而,即使如此,却还是“一杯水”。这真叫人有点失望了。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这是“莎士比亚”牌洋酒里,“哈姆雷特”这滴酒所发出的一句内心独白,套用在我们那些“混迹××圈的研究生”、“闪亮××台的明星们”以及那些侃侃而谈于“××界”的学男学女,我们要说:“提升还是沉沦?还真确实是个问题。”
  时代在进步,也是必须进步的。只是,如果仅仅是从洋酒还是饮料的争执,进步到是人名还是文物的疑问,或者再进一步,到研究出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是由于“婚外情”,李清照是“好赌、好酒、好色”之徒,或者把《红楼梦》安到司马迁头上,终究还是让人有杞人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