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人手中有一篇“论文”】 一篇标准的论文范文

  《中国教师报》曾搞过一个网上调查:你是否赞成评职称要发表论文?当时我投了赞成票。因为我觉得如果一个教师多年来在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或教材的解读上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独特的、发表出来可供在较大范围交流的东西,那么这一段教学生命也未免太“黯淡”了些。
  然而近两三年来,我的看法却越来越明确地发生了改变:职称评定应该取消论文要求,而且越快越好。之所以有这样的主张,并不是我对论文的重要性产生了怀疑,而是基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实际状况。现在人人手中都有论文了,并且要多少就能买多少,论文已经丧失了在职称评定中区分教师专业水平优劣的功能。
  记得五六年前各种比砖头还要厚的论文集、增刊、专刊等,解决了一大批“论文贫困者”的燃眉之急,也让出版论文的机构狠狠地赚了几把。有关部门总算有所反应,下发文件规定论文集、增刊等发表的论文“不算”了。但“道”高一尺之后,“魔”很快高了一丈,那些原来质量效益差,靠版面费养活着的报刊很快作出了调整,在“正刊”上收费发表论文。例如某语文教学刊物就由月刊一下子“发展”到旬刊,分为“教学研究版”、“文学研究版”、“理论研究版”,只要有人掏钱,不管质量好坏,不管是自写的、网上下载的,还是东拼西揍弄成的,都可发表。于是稿源不断,财源滚滚。“刊商”们为“用户”想得很周到,在“用稿通知”中说:如果想得到稿费,可以在版面费之外再多寄一些钱,这些多寄的钱在文章发表后将作为稿费寄回作者。这样,如果有人怀疑刊物及文章的档次,作者就会拿出“稿费单”的复印件来作证明。
  笔者提出职称评定不将论文作为条件,这是在目前学术腐败非常严重而教育主管部门未有相应对策的情况下的无奈选择。但也是十分迫切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论文买卖。有人可能会说,这样一刀切,那些在正规刊物上发表论文的老师不就吃亏了吗?我的看法是,当那些垃圾论文和优秀论文在评职称时被等量齐观时,优秀论文的作者才真正“吃亏”了呢!更重要的是,那些孜孜不倦致力于教学研究和探索,发表了有真正价值论文的老师,绝大多数并不是为了评职称而写作、投稿的,他们有更高的追求。我们看到那些有成就的教师在特级教师都评上了之后,还不断地有论文问世,就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或许还有人会说,将职称论文的要求提高,比如说是10篇或20篇省级以上论文,而不是现在要求的1篇(正常晋升)或2篇(破格晋升),这样既可让发表论文的人保持优势,也能让掏钱发论文的人望而生畏,不是两全其美吗?我的看法是:趁早打住。如果那样的话,那些垃圾刊物只怕不再是半月刊或旬刊,而是周刊或“日刊”了。咱们以“论文市场”的平均价格1篇400元计算,那么20篇论文的成本是8000元,而现在高、中级教师之间的月工资差已在400元以上,买20篇论文评上高级职称,不足两年,成本捞回,以后半辈子可就是“净赚”了。
  两年前在《读者》上曾看过一篇文章,叫做《我视论文如垃圾》,炮轰了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为名为利而丧失学术良知,买卖论文及其他一些丑恶现象,真的让人有触目惊心之感。但是,虽然知识界充斥着数不清的垃圾论文,但保持着良好的学术操守的刊物还是有很多很多。这些刊物为我们提供了真正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学术繁荣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垃圾论文”只是论文中的一部分。以笔者所熟悉的基础教育类报刊为例,很多刊物以质量求生存、以诚信求发展,“不管谁的稿子,也不管谁推荐的稿子,一律以稿件质量高低说话。”(《主编有话》,《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6,2)这实际上也代表了那些高水准报刊的共同做法。就我个人的投稿经历来说,像《中国教师报》、《德育报》、《语文学习报》、《教书育人》、《师道》、《语文教学通讯》、《语文学习》、《语文建设》、《中学语文》等报刊,采用稿件时有的事先通知,有的事后寄来了样刊和稿费,但从不索要版面费,充分体现了稿件面前人人平等的办刊原则,令人尊敬,刊物质量也令人信赖。我想,在职称及评优选先中不作论文要求,让教师们不再掏那冤枉钱,让那些垃圾刊物因失去买方市场而及早“休息”,才能还学术环境以清洁和有序,让那些优秀报刊的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让学术真正成为学术,而不是肮脏的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