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价值观内容_浅析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对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争论

  俄国的社会民主党在1903年7月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两个党派,在俄国未来发展道路上,两个党派形成了旗帜鲜明的两种不同理论和主张。 孟派的主张是,生产力落后的俄国只有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并经过很长时间充分的资本主义发展等条件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普列汉诺夫就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物。而以列宁为首的布派则认为,在帝国主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在主要发达国家同时胜利,而是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取得胜利。俄国是国际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可以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就是列宁的“首先胜利论”。本文对列宁与普列汉诺夫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的争论进行以下分析。
  
  一、两派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斗争经过
  
  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的生产力水平太低,经济落后,是不可能谈论社会主义变革的。他攻击列宁提出的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主张是违背客观规律。所以,他主张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支持与德国作战。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否定了十月革命的重要意义,认为俄国无产阶级还没有成熟到掌握政权的程度,他认为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结果将不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是半亚细亚专制主义,或者就是如印加帝国一样昙花一现。
  针对孟什维克派的责难和攻击,列宁先后发表了许多著作,提出了很多重要观点与之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列宁认为,以普列汉诺夫为代表的孟什维克党人,一举一动都暴露出他们是怯懦的改良主义者。他们只看到过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在西欧的发展这条固定的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形而上学,不能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改变和修正。列宁认为俄国是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列宁根据帝国主义时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科学地分析了俄国的情况,提出了“首先胜利说”。列宁认为,只要找出国际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就可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胜利。在他看来,俄国正是这最薄弱的一环。原因是:
  (一)一战极大地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给劳动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同时暴露了俄国经济的落后和沙皇政府的腐败。这一切加深了人民群众对沙皇政府的愤恨。
  (二)二月革命胜利后,资产阶级篡夺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列宁认为,既然政权已经被资产阶级掌握,那么俄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必须及时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三)俄国无产阶级久经革命锻炼,布尔什维克党也已成熟起来,并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完全有能力担负起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重任。
  (四)列宁强调,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并不违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五)列宁认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实现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是不一样的。俄国生产力水平不高,但不应以此为借口去否定社会主义革命。而是应该在社会主义革命主客观条件都具备的时候,就应该先进行革命,然后利用革命后无产阶级政权的优势,去创造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物质文化条件。
   布尔什维克与孟什维克两派关于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斗争是激烈复杂的。这一斗争一直到斯大林执政后才以布尔什维克的胜利而告终。
  
  二、以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谈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主要原因
  
  (一)长期脱离实践是普列汉诺夫认为俄国不具备社会主义革命条件的一个主要原因
  普列汉诺夫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早期参加工农运动的实际斗争帮助他树立了热爱人民的思想。可是自从1880年流亡国外之后, 他脱离俄国实际和工农群众长达37年之久。普列汉诺夫在西欧活动的年代正值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时代。在这一历史转折时期, 一批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和活动家由于不认识时代的变化和革命形式、革命任务、革命斗争形式的变化, 思想僵化, 墨守成规; 把马克思、恩格斯过去的某些论述当作一成不变的教条, 削足适履到处生搬硬套, 终于成为时代的落伍者。
  
  (二)普列汉诺夫虽然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但是他只是精通唯物主义, 而并不精通辩证法
  普列汉诺夫对十七世纪荷兰和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深有研究, 思想上也深受斯宾诺莎、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形而上学的影响。由此看来他没有清除掉机械唯物主义的哲学根底。尽管他对黑格尔的辩证法书面上也能头头是道加以评价, 然而并没有像马克思和恩格斯那样在观察、分析具体问题时把辩证法和唯物论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普列汉诺夫在分析具体问题上, 往往思想方法片面, 离开辩证法, 陷入形而上学。他在政治问题上失足、犯机会主义错误, 主要是党建、革命和战争三个方面的问题。这三个问题上, 折中主义和机械类比就是他犯错误的思想根源。当党内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因路线分歧需要划清界限的时候, 当俄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因对革命采取不同态度需要划清界限的时候, 当无产阶级同沙皇专制政府因在战争中利害不同需要划清界限的时候, 他三番五次力图调和折中,百般诡辩。他硬要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无原则地统一于一个党内, 硬要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一起去进行革命斗争, 硬要人民大众同反动政府一起把战争进行到底。如前所述, 普列汉诺夫本人多次宣扬的“猫尾巴论( 所谓两猫相斗, 最终互相咬掉尾巴, 两败俱伤) ”, 就是形而上学这种主义哲学的形象说明。这种调和哲学是他多次在斗争的关键时刻走向了机会主义一边。在俄国究竟要建立什么样的无产阶级政党?俄国社会和革命的发展究竟要走什么样的道路?在二十世纪帝国主义时代要怎样对待帝国主义战争?面对着这些问题,普列汉诺夫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具体地进行分析, 独立地加以解决, 而是采取形而上学的历史类比法。
  
  三、对普列汉诺夫、列宁理论观点的客观评价
  
  我们有必要对列宁和普列汉诺夫两个人的观点作客观地分析和评论。列宁和普列汉诺夫的观点之所以存在如此巨大的差异,其原因主要在于,列宁是一个革命家、实践家,而普列汉诺夫是一个学者和理论家。两个人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不同,看问题的角度自然会存在很大区别。
  虽然普列汉诺夫坚持了唯物主义,而对于马克思主义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革命辩证法却没有加以革命性地应用。于是才会出现孟什维克党派的教条主义,完全地照搬书本,不会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去理论联系实际的解决问题。普列汉诺夫是第二国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其理论生涯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进行了一系列创造性地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由于他主要是从理论的层面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领域的,理论研究是其主要的生命活动。并且与革命斗争实践总是保持一定的距离。所以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缺陷主要是对科学实践观的忽视。
  而列宁作为革命家,作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人,他的重心肯定侧重于革命实践,并且一定会反对一切反对革命的人。当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这样做是绝对必要而且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发动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最终取得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普列汉诺夫在十月革命前后反对十月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在当时俄国背景下实行阶级合作,这不仅背离了自己以前的观点,也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他所做的思考一方面具有理论上的深刻性,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与革命斗争实践“隔膜”的理论家的固执和天真。普列汉诺夫的这些思想给社会主义革命、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发展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启示。普列汉诺夫清楚地看到,在生产力未达到一定水平时,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合适的;但他却没有想到,没有无产阶级的奋起,没有无产阶级阶级意识的自觉和革命行动的展开,没有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改造也是不会到来的。在普列汉诺夫的眼中,也许列宁太实践了。但在我们看来,普列汉诺夫他终究没有找到一条从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没有找到一条终结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现实道路。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许进品. 价值内涵与发展方式:社会主义的双重定义[J].桂海论丛,2002,18(3).
  
   (作者简介:韩东旭,华南理工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