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报会不会取代都市报的地位?]中国取代美国全球地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不同形式的媒介开始崭露头角,手机报就是其中之一,很多人会担心现在流行的都市报会不会因为手机报的出现而退出中国传媒江湖。就像当初网络出现时,我们对传统媒体的担心一样。日渐盛行的手机报会不会取代都市报的地位呢?
  有人这样定义手机报:“手机报就是将纸媒体的新闻内容,通过无线技术平台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使用户在每天的第一时间通过手机阅读到当天报纸内容,它是最新电信增值业务与传统媒体完美结合的信息技术产物。” 但是我认为手机报应该是将当天主要的新闻信息通过无线电技术传递给手机用户,用户通过购买获得该信息内容的一种新的传播形式。简单的说就是用户更方便地在手机上浏览信息,与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异曲同工。
  由于有些传统新闻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在信息的发布上有所滞后,甚至有所缺失, “因为传统媒体的时效性往往只能体现为信息发送方的时效性,信息传递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往往使得这种时效性失去意义。”这样,手机报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
  国内最早的手机报是江苏省的《扬子晚报》在2003年9月1日,联合后江苏移动和联通两个平台创办的手机报。如今联通和移动的手机用户都可以通过手机订阅手机报,信息来源很多,不仅仅是报纸还有网站、通讯社等等。此外还有很多可供娱乐的笑话、趣闻等。
  
  一、手机报纸的实现形式及传播优势
  
  手机报的实现形式主要有短信、彩信和WAP方式等三种。截止到今年,我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成为全世界之冠。这为手机报提供了巨大的受众资源。相对于都市报,手机报纸在传播的及时性、有效性、立体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另外,通过技术,受众还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
  (一)受众资源丰富
  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实和潜在受众。早在4年前,美国In-Stat/MDR公司就发表了中国手机市场和3G业务的发展趋势报告, 研究报告预测,到2008年,中国手机用户将从2003年的2.6869亿增至4.9786亿,平均年增长率为11.7%,到2008年手机用户占人口比例37.6%。如今这一数据已经成为事实。可见手机报的潜在受众是多么庞大。
  (二)信息传播的即时性比都市报强,传播迅速
  都市报由于要受到排版、印刷、运输、发行等条件所限制,在时间上会稍显滞后,而手机报在这一方面则弥补了其不足,这也是其最具竞争力的一个特性。移动通讯的速度甚至可以使手机报比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更快捷地发布信息。尤其对于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手机报更是凭借其无与伦比的即时性,显示了其锋芒。比如说,今年的汶川大地震很多信息都是通过手机发布的。
  (三)手机报的发布范围不受地域限制
  都市报由于受地域发行的限制,传播范围仅限于报纸发行地区。比如楚天都市报的发行范围仅仅在湖北地区,即便是全国发行大报也不能保证完全覆盖所有地区,其受到的地域限制就更加明显。但现代化的移动通讯网络却遍布全球,我国现有移动通讯网络覆盖率达100%。比如湖北地区的手机报用户,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都能收到手机报。
  (四)信息传播和接收方便
  手机报不受地点的限制,和电视、电脑等传统媒介物相比,手机小巧轻便,方便携带,随时随地都可以在第一时间收到最新的动态新闻,不管是在干什么,不管你在哪,都可以收到手机报。在一篇名为《手机――挡不住的呼唤》一文中,作者保罗・莱文森说,“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开始分割,直到手机横空出世,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手机之前的一切媒介,即使是最神奇的电脑,也把说话和走路、生产和消费分割开来。惟独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说话,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于是,人就从机器跟前和禁闭的室内解放出来,进入大自然,漫游世界。无线移动的无限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
  (五)手机报互动性比都市报强也很方便快捷,可提供个性化服务
  都市报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很强,受众对媒介信息的反馈大部分是事后的、延时的、缺乏即时性和直接性,虽然很多都市报也在版面上开设QQ专栏,和读者交流,但是仍然不及手机报。
  而手机报突破了都市报的直线单向型信息传播局限,与受众紧密联系。受众通过短信等方式与编辑有效互动,受众可以提供消息成为所谓的爆料员。读者通过回复短信的方式与媒体互动,既可以反馈自己对某一新闻事件的看法和建议,也可以发送身边的奇闻趣事,与他人共享信息,还可以利用手机的拍摄功能,随时记录生活中的精彩时刻,参与新闻图片的提供。这样还可以积累自己的积分从而获得更多的优惠,手机报最后都有一些笑话、趣闻供受众消费,比起都市报,更具个性化。
  
  二、手机报不会取代都市报的地位
  
  手机报正在发挥其多媒体的优势,在内容上图文并茂、机网互动、纵深链接,以新颖的内容打动人,以超常的信息发布速度吸引人,第一时间抢发突发事件。我国信息产业部在2003年经过重新修改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对于包括手机报等信息服务的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给予相对宽松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竞争。虽然社会为手机报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发展环境,但是我认为,手机报不会取代都市报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主要因为在目前来看,它还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比如说虽然及时性好,但是一天也只有几次发布消息(一般是一天三次)。
  (一)先天性缺点难掩手机报的尴尬
  手机屏幕狭小,每页容量有限,用手机键翻页不方便且翻页速度非常慢。使用彩信技术,其容量一般也只是8000汉字左右及10张左右小图片,图片非常小难以满足受众的需求。而一般传统报纸的一个版面就可以容纳2000个汉字及多幅图片。
  (二)手机报的内容没有新意,一般和其他媒体一样
  目前手机报的内容大多只是纸媒和网站内容的摘要和缩编而已,手机报的编辑既缺乏原创性与特色,又缺乏信息量和深度。与其他媒介相比,画面不及电视,声音不及广播,报道深度不及报纸,综合性、丰富性不及网络。手机报的新闻都是其他媒体的翻版或者重播。
  (三)受众的层次性夸大了手机报的消费潜力
  虽然说中国的手机用户数量很大,但是只要细心一想,很多文化层次低的人,只会使用手机打电话,连发短信都不会,你不可能指望他们订购手机报,虽然一个月只要五元钱;另外还有很多网民,他们虽然有手机,难道指望他们不上网而去订手机报查看新闻?这样看来,手机报的用户其实不是非常大,这样也就影响了手机报的发展。
  (四)手机用户受地区移动或者联通分公司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不管是中国移动还是中国联通,在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分公司,而这些手机报都是各个分公司负责,所以手机报的内容也以地方新闻为主,这样新闻内容的传播会受到一定限制,从而影响手机报的发展。
  (五)手机报很难有广告商光顾
  手机报和都市报相比,手机报的版面小,吸引力还不够,从而导致手机报没有广告,仅仅凭借收费很难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未来手机报会有很好的发展机会,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媒介经营理念、运营模式以及用户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手机报将会更加凸显其优势,成为中国传媒江湖中的一方霸主,但是它很难撼动都市报地位,毕竟中国人还是很适应在吃完早餐之后拿着报纸去上班,特别是在手机还没有发展到对人的身体无伤害的地步。
  
  参考文献:
  [1] 吉峰.中国手机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2]彭兰.新媒体:大有可为的公共信息平台[J].中国记者.2006(2).
  [3]保罗・莱文森.手机――挡不住的呼唤[M].何道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
  (作者简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