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8全国一卷语文分析

2016到2018三年全国Ⅰ卷 语文试卷分析 博兴二中 高三语文组 一、高考改革与学科趋势分析 在2016年除少数省区自主命题,全国开始统一命题之后,2017年高考语文命题继续深化改革,2018年主要是继承2017年的改革成果。

2016年10月,教育部正式发布经修订后的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其中语文学科的变化调整较大,如将原来的“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改为“论述类文本阅读”,并划定了论述类文本(政论文、学术论文、时评、书评等)的范畴和考查重点(注重文本的说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文本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增加了“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考点。又如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原来的选考变为必考。都在原来的能力层级的基础上增加了“理解B”,即“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考点。再如古诗文阅读增加了“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这些调整都在2017和2018年高考中得到体现。

2018年整个试卷对2017年的继承较多,创新题型有三处一是取消了5选2的多选题,13个单选题共39分;
二是病句、补写句子、成语三个题目放在了两个意思紧密关联的语段来考察;
三是作文,从“世纪宝宝”的视角来写作,考虑到了今年考生的特殊身份;
围绕“和中国的新时代一起追梦、圆梦”来写,则紧扣中国当今发展的时代背景;
再者,要求考生“想象把它(考场作文)装进“时光瓶”留待2035年开启,给那时18岁的一代人阅读”的写作创意,则体现了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独特性。

这些变化提醒我们,2016年是高考改革萌芽的一年,2017年是持续深化改革的关键一年,2018年在前一年改革的基础上,稳定性更强,时代性更突出。在这三年中,高考由以往的要首先体现选拔功能,转变为“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为先的考试,强调的是对基础教育的指引功能。正像一位前辈说的,高考再怎么重要,也是教育的一环,都必须服从于我国教育“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高考是选拔性考试,是为了给高等学校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挑选合适人才,试题必须有一定难度,这样才能将不同水平的考生区分开来。国家统一命题更加有利于保证试题的科学性、稳定性,以及合理的区分度,最终目标是达到公平和效率的最大化,真正发挥高考“指挥棒”的作用。

二、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分析 1、继续坚持 “立德树人”的思想导向 近三年,高考语文新课标I卷持续坚持强化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作用,2017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的通知教试中心函〔2016〕179号,其中,“立德树人”就是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强化的核心理念,凸显了高考的育人导向与功能。这也是近三年高考考试大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取向与特征。大纲将“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作为高考的核心立场与基本功能,由此设计和制定了能够充分体现这种核心立场的“一体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尤其是在第四圈层“核心价值”的部分中,强调高考应该考查和引导学生在知识积累、能力提升和素质养成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考试大纲还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育人导向。

所以考试命题在考查学生语文学习成果的同时,充分发挥“立德树人”的价值导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继续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又根据国家的发展战略,体现出了较强的国际视野。站位更高,视野更为广阔。如在语文中增加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汉语中增加文言文、传统节日、民俗等内容,这都充分体现了高考所承载的“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更重要的是,这种立德树人的导向也渗透与体现在学科的考试要求中。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近三年的论述类文本阅读。2016年的论述类文本节选自朱凤瀚的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2017年的节选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2018年的节选自杨国荣的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这三篇选文,都是立足于历史审视民族文化,高居国际视野关注国家发展。

以2018年为例,2018年的论述类文本材料改编自杨国荣的历史视野中的诸子学。原文近万字,缩减成了符合考题需要的900多字。全文围绕“新子学”承前启后的思想价值来谈。“照着讲”指的是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而“接着讲”指的是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21世纪的今天,我们既要认真学习诸子学术思想的精华,又要抓住东西方思想交流碰撞的时代机遇,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建构和发展过程。这篇文章体现了高考语文传承国学,弘扬传统文化的宗旨,着力挖掘古典文化的深度,并且让古代杰出理念和现代思维接轨。

再如,2018年的写作题目。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改革开放不仅深刻地改变了中国,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世界。2018年高考语文充分发挥作文的积极导向功能,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该题目立意宏大,格调高昂,给同学们很强的时代代入感。写作关键在于首先审清材料,归纳所给材料的共同点中国十八年的发展和巨变。然后确定立意;
再次找准切入点,比如2000年,反映的是新世纪新气象,新起点新征程,2008年反映的是中国人面对灾难时的担当和使命感、举办奥运会的信心与自豪感,这些都是中国多年来积累的结晶。2013年是科技强国,民心工程,脱贫奔小康,共同富裕。2017年互联网惠及民生,让中国人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的红利,这些既离不开中国人不懈努力,也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2018年“世纪宝宝”长大成人,伴随新时代成长,还将继续陪伴中国与时俱进。

从以上材料任选一个切入点畅谈自己体会,层层推进,均可成文。

当然,写作时还要注意阅读对象是十八年后的青年一代,文章要让他们感受到国家的巨变来之不易,民族崛起的艰辛,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更应代代传递中国人的优良传统美德,永葆“中国”本色不动摇,共同为国家的繁荣富强,长治久安而不懈努力,为中国这艘航船能始终平稳前行奋力摇桨助力。

综上所述,试题中的这些取材,视野开阔,覆盖面广,突出了高考语文试卷重视思想性、文化性和时代感的设计思路。

2、凸显对学科本体知识的考查 在考试中考查学科本体知识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多年来高考一直坚持进行这方面的考查,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发布,进一步明确提出增强考试的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了“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层考查目标以及“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四个方面的考查要求,回答了高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问题。这都充分体现了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成果和方向。

由此带来的是2017年和2018年高考语文I卷与往年相比,在试卷结构上有了一些调整,2017年首次把文学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原来的选考变为必考。通过这样调整,与现行课程标准对语文文体学习的相关要求吻合,使文体阅读考查覆盖更为全面、合理,考查知识点更为丰富,也避免了以往考试中为满足选考“题目等值”的要求,而限制了考查的范围与形式,使命题走入了“死胡同”,选考失去实际价值的尴尬局面。

总体看,2017和2018年试卷考查板块结构、题目选材、主要题型设置、考点分布等方面大体相同,设置相较于以往年份的考题更为合理。整套试卷设四道大题,22道小题,总分150分。试卷内容覆盖全面,注重全面考查学生能力,考点分布层次丰富、合理,包括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等,难度大体与往年相当。总体来说,这两年的高考语文全国I卷无论是试卷整体结构,还是具体题目的设问形式,都基本符合考生日常的复习备考的思路,有利于考生在考场上正常发挥,体现出了高考改革的连续性。

例如现代文阅读之论述类文本阅读。既有常规考查对文本内容筛选、理解分析,还根据文体特点增加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使文体阅读的特点更为鲜明突出。更贴合日常教学实际。而文学作品阅读则延续近年命题考查形式,仍然以考查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文本的内容和语言表达技巧、主要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为核心。2017年和2018 年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是采用非连续性文本作为素材,2017年用文字加图表构成一组阅读素材,重点考查了对文本材料的综合分析。2018年则把图表题放在语言运用题21中进行考察。而读懂图表,并能用准确简洁的语言表述或概括,这是随着社会发展,要求学生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也是实际生活中必需的一种能力。图表题以不同形式在考卷中出现的情况也带有明显的导向性,说明语文学科要注重学生学科素养的全面综合提升。

这三年的文言文阅读,都是节选自正史中的正面的有代表性的人物,2016年的文本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2017年的文本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2018年的节选自晋书鲁芝传。其中2017年的文本,文字浅易,人物性格鲜明,适宜对学生进行考查。考查试题分别为断句、古代文化常识、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翻译句子,题型常规,分值稳定,难度适中,意在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文言文阅读方法,在根本上解决文言文阅读问题。值得一提的是其中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虽然涉及的是课外文化常识,但并没有像2016年那样简单考查学生相关知识的记忆,而是放在文章阅读背景下,结合内容理解考查。这既减轻学生备考负担,又考查是否真正理解文本,属一举两得,2018年的第11题文化常识的考察,也体现了这样的命题理念。

古代诗歌鉴赏2016年选取了唐代李白的七言律诗金陵望汉江,2017年选取了宋代欧阳修的七言律诗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2018年选取了唐代李贺的七言律诗野歌。这三年的诗歌鉴赏,秉承了全国一卷一贯的选材风格,所选诗歌传达出了作者的昂扬向上的人生追求和阔大的家国情怀,引导考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关注社会,服务社会。从命题考点的覆盖面来看,2017和2018年由于选择题的加入,使得考点覆盖面更广,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到诗歌语言、手法的鉴赏和诗歌情感态度的探究等,对考生的语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名篇名句默写这三年的试卷都是采用自2014年开始出现在全国新课标卷中的“理解性默写”的考查方式,整个题型在这三年变化不大,2016和2018年是6分三道小题,2017年是5分两道小题,分值一空一分。这种题型意在引导学生杜绝只凭机械记忆的“死记硬背”学习方式。所考篇目均在考试大纲要求范围之内,题干给出相关理解提示。名篇名句默写其实质仍在于提示学生,进行一定数量的诗词文章积累储备,是学习古典诗文的必经之路。

第五大题语言文字运用板块,保留了近年成语、病句、句子衔接等基本题型,这些题型都是常规题型,对考生来说并不陌生。

3、发挥考试引导教学的导向作用 随着高考坚持“能力、文化”双重立意,以考生为本,为考生展示自我提供更广的平台”的理念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人们也越来越重视近年来高考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这些变化都提醒人们今后的语文教学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高考,才能使学生真正具有较为扎实的语文素养,才能培养出国家需要的人才。

2017年和2018年全国Ⅰ卷在坚持稳定的基础上,做出一些有益的探索,努力追求突破与创新。这些探索对今后的语文教学会起到积极影响。比如,在文体阅读中突出文体特征,围绕文体特征设题。2017年论述类文本阅读中第3题针对论证的设问,切中学生在学习议论文时重视论点、论据,忽视论证过程的问题。这个问题如果不得到很好地解决,学生不光在文体阅读上有漏洞,在议论文写作环节中也还要吃亏,所以这个考查点的设置,真正起到了考试对教学诊断的作用。

另外,语言运用题作为高考命题改革的实验田,每年都有一定的变动。其中创新题型对学生的语言学习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比如2017年的21题,这道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运用的内在逻辑,所用材料中包含人们日常说话、书写常出现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