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摄影_论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

   引 言    苏珊・桑塔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反对阐释”观点,并以此进行艺术批评。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再到现代主义,艺术作品的内容,一直是读者追求的目标。从柏拉图的模仿说至今,艺术作品有原型、有内容的观点根深蒂固,在心理分析、接受美学、阐释学等流派中愈演愈烈,并导致过度阐释。在现代主义尤其是后现代主义时期,新的艺术形式与意识观念出现,使传统阐释受到了挑战。内容不明晰和阐释过度,使得苏珊・桑塔格、罗伯・格里耶、让・博德里亚等批评家对传统阐释学提出了质疑。本文将对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观点进行系统表述。
   一、 反对阐释,是反对过度、反对唯一
   反对阐释,是反对过度阐释,反对挖掘潜文本,反对转换和取代。“现代风格的阐释是在挖掘,而一旦挖掘,就是在破坏;它在文本‘后面’挖掘,以发现作为真实文本的潜文本。”①这种过度阐释,对表面内容的敌意、鄙视、不信任,对潜在意义过度追求,是建立在对作品表面内容的分离与取代基础上,是对艺术作品整体的破坏。《城堡》中,K的家庭背景几乎从未提及,但精神分析学家通过对卡夫卡的日记和生平挖掘,得知卡夫卡对父亲的畏惧。于是视城堡为卡夫卡对父亲的恐惧,挖掘出了父权这一潜文本。“几十年来,文学批评家们一直在把诗歌、戏剧、小说或故事的成分转换成别的什么东西,视之为己任。”②苏珊・桑塔格对这种将文学作品各部分成分拆分并“转换”的阐释方法进行了嘲讽。“这种方式的阐释暴露出阐释者对作品的不满,希望以别的东西取代它。”③阐释者认为,作品内容和意义存在于作品之外,于是乐此不疲地以自己钟爱的东西对作品内部各个成分进行转换和取代。马克思主义者卢卡契从社会政治角度转换了城堡,“今天的资本主义世界成了地狱和全人类面对这个地狱威力的无能为力,构成了卡夫卡创作的内容。”④这是对文本转换取代、过度阐释的实例。
   反复阐释,是反对一种阐释。“反对阐释”的英文名称为Against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Essays,其中Interpretation作为单数形式出现,由此可见苏珊・桑塔格除了反对过度阐释,也在反对一种阐释。“桑塔格并不反对阐释本身,而是反对唯一的一种阐释……她希望以对世界的多元化的复制,来瓦解对世界的单一化的复制。”⑤艺术作品的意义是极其多元丰富的,就像《城堡》一样,有上帝、父权、爱情、性、政治、存在、文化等多元角度阐释。虽然我们反对对艺术作品进行过于深入、繁琐的阐释,但是也要避免单一角度的阐释。
   二、反对阐释,是削弱内容、重视形式
   反对阐释,是削弱内容。“对内容说的这种过分强调带来了一个后果,即对阐释的持续不断、永无止境的投入。”⑥自柏拉图模仿说诞生,内容说一直影响着艺术作品的阐释。阐释者们对《城堡》内容主旨的追求,丰富了《城堡》的内容意义,也忽视了《城堡》的艺术形式和心理感受。一味地去寻求城堡所指,造成了对作品阐释的不平衡。这种内容说,导致前仆后继的阐释者对作品内容进行条分缕析,蒙蔽了作品本来面目。“我们的任务是削弱内容,从而使我们能够看到作品本身。”⑦通过削弱内容,按照作品的本来面目去进行阐释和表述,苏珊・桑塔格提倡的阐释方式。
   反对阐释,是重视形式。艺术作品的形式,能够保护作品避免遭受阐释侵袭。谈到应该如何阐释作品时,苏珊・桑塔格说,“首先,需要更多地关注艺术中的形式。如果对内容的过度强调引起了阐释的自大,那么对形式的更广泛、更透彻的描述将消除这种自大。”⑧反对阐释,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艺术形式的地位,并促进了新艺术形式的发展。苏珊・桑塔格的论文《事件剧:一种极端并置的艺术》,详细介绍了将画展与戏剧表演结合的事件剧,它有不可重复、观众参与、非逻辑、刺激情感、取消舞台等特点,是对艺术领域超现实主义传统的“极端并置”方式的新发展,通过刺激自由联想让观众产生强大震撼和心理触动,而人物、故事等传统因素则成为次要了,这是对“内容说”艺术传统的颠覆冲击。
   三、反对阐释,是用感受力重估艺术
   反对阐释,反对理论的过度运用,坚持艺术独立存在。“建立在艺术作品是由诸项内容构成的这种极不可靠的理论基础上的阐释,是对艺术的冒犯。它把艺术变成了一个可用的、可被纳于心理范畴模式的物品。”⑨各个理论都从《城堡》中发现自身,是将艺术作品纳入理论体系,把作品变成为理论辩护的素材。虽然丰富了理论观点,但是对艺术作品的一种利用和冒犯。反对阐释,是反对过度依赖理论话语,是反对各种理论话语对艺术作品的一厢情愿、乐此不疲的阐释。
   反对阐释,是用感受力重估艺术。苏珊・桑塔格用“透明”来描述艺术和批评的最高境界,“透明是指体验事物自身的那种明晰,或体验事物之本来面目的那种明晰。”⑩作品的明晰,需要读者用心去感受去体验,而非套用各种理论观点。反对过分阐释、强调重视形式的同时,也要用心去感受艺术作品本身。近年来,艺术家多用新的艺术形式来表达新感受,这要求阐释者用感受力来感受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典范艺术实际上是那些内容要少得多、道德评判方式要冷静地多的艺术――如音乐、电影、舞蹈、建筑、绘画和雕刻。这些艺术的实践……是新感受力的核心所在。”11艺术实践的新发展,必然会导致理论话语的改变。当今艺术作品有内容减少、重视感受的趋向,也就要求读者和批评家也适当减少对内容的阐释,而是用感受力去感知作品。桑塔格还曾详细讲述过她所理解的三种感受力:第一种是来自道德,第二种来自道德与审美共同作用,第三种“坎普”则是纯粹审美。由第一种到第三种“坎普”,作品的内容意义和道德意图在感受力中逐渐消失,审美因素越来越强。这要求我们在阐释过程中,要撇开道德与内容的重负,关注纯粹审美感受,用感受力重估艺术。
   结语
   在阐释理论大行其道的今天,苏珊・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让我们从阐释热潮中冷静下来,反观阐释理论的合理性,反对过度阐释、反对唯一阐释,削弱内容、重视形式,反对理论过分应用、用感受力重估艺术,这是理性思考与感性运用的结合,为人类审美活动提供了新方法,为阐释学、美学研究开辟了新道路。
  
   注释:
   ①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年版,第8页。
   ②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③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④治・卢卡契.《弗兰茨・卡夫卡抑或托马斯・曼》(1958),见叶廷芳编,《论卡夫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9月版,第339页。
   ⑤苏珊・桑塔格.《译者卷首语》,《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第8页。
   ⑥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⑦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7页。
   ⑧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4页。
   ⑨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2页。
   ⑩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11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版,第346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