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政党要与时俱进|与时俱进

  3月30日,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同上海市经济工作党校、上海商学院召开“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理论研讨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有关领导及上海市委党校、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18所高校和一些地方党校的80余名专家学者,以及解放日报、文汇报等媒体的记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60余篇。一些中青年专家和知名学者在会上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适当借鉴国外政党建设的经验,认真汲取苏共的教训
  
  国防大学李世源博士认为,要适当学习借鉴国外执政党的一些成功的做法,摒弃不适应中国国情的做法。国外执政党开发执政资源有下述一些做法:第一,注重经济增长,关注社会公平正义,提升合法性资源。执政党必须最大限度地代表和维护社会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以整个社会的力量为基础,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推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共享文明成果,这样才能不断赢得社会支持,才能巩固政权。第二,合理利用“外脑”和非执政党派等体制外资源,增强决策的科学性。社会独立政策研究机构经验丰富,运作独立、见解独到、较少受党派利益因素的干扰,能够提供客观的信息和专业的政策建议,有利于克服官僚行政机构的不负责任、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弊端。非执政党派在促进执政党科学决策、监督和制约执政党决策和行政的作用不可替代。第三,着眼未来,储存潜性资源。国外执政党着眼未来,通过设立专门机构来改进青年工作、选拔任用青年干部等方式,扩大社会基础和后备力量,挖掘执政潜在资源。第四,合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和现代科技信息等资讯资源,扩大政党影响。执政党通过处理好同新闻媒体的关系来从中挖掘执政资源。
  上海市社会科学院胡键副研究员以“从苏共垮台看党的领导与公共权力的关系”为题作了发言,认为: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执政党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党的正确领导至少表现为:一是执政党要认识到其手中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离开了人民,执政党就会丧失政权的基础;二是执政党要认识到人民把权力授予一个政党,是要求这个政党运用手中的权力为社会服务,而不能把公共权力作为保护少数人利益的工具,甚至是牟取私利的工具;三是执政党要认识到公共权力的使用必须在人民的有效监督之下,而不能滥用。因此,衡量执政党的先进性固然有多方面的标准,但归根到底在于执政党如何使用手中的公共权力,即执政党持怎样的权力观。如果没有正确的权力观,那么,公共权力就会异化。众所周知,苏共垮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苏共权力的异化则是其丧失合法性基础并最终丧权亡国的根本原因。苏共已成为历史,但历史是一面镜子。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对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东师范大学常冬辉、马可可认为,发展党内民主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关键。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党内民主的缺失,主要表现在:1、党代表大会地位逐渐下降,以致形同虚设。党代会召开的次数逐渐减少,年会制度也遭到破坏,导致了党代会权威的丧失、地位的下降。2、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丧失。3、党内监督机制功能的丧失。4、党员权利逐步受到侵害。面对历史教训,我们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党内民主的建设,从而达到提高党执政能力的目的:1、不断完善健全党代表大会制度;2、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和程序;3、建立健全党内监督机制;4、加强党内民主意识和执政意识的教育,尤其是对一把手的思想教育。
  上海商学院田光远博士认为,汲取苏联失败的教训要求我们坚持并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元化的指导地位,但同时又要承认并尊重社会思想意识的多样化。要以我为主,勇于吸取西方文化的优点,对其进行适度的取舍和改造,使其能够“本土化”。传统文化要在日益深化的全球化背景下重获新生,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西方文化展开对话,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断进行更新。应当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又要使其具有包容性,能够在整合过程中吸取到其他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长处。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内核,辩证地整合西方文化和本国传统文化,就一定能够构建出一种符合时代要求的主流意识形态。
  
  党的政治人才的选拔、考核以及党员与党的组织的先进性的关系
  
  华东政法学院袁峰教授认为:政治人才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资源,然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时期的政治生活中,一直没有杜绝靠出身、靠虚名、靠运气、靠不辨是非的掌权者的偏爱而提任国家职务的情况。这是人类谋求政治进步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持续地培养出优秀的政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致力于中国政治发展与进步的各类政治人才应当具有坚定的政治人格、稳定的政治情感、现代的政治能力和素养。中国共产党通过党员教育和党外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培养所需要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政治人才;从制度上形成有利于优秀政治人才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留人机制;建立起政治人才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等,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人才培养体系,为执政党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构筑起强大的人才基础。
  南京政治学院上海分院李海平副教授认为,创新成为我们整个时代的显著特征,要突出加强干部创新能力的考核,提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首先,要强化“两种观念”,即要树立和强化“没有创新或不会创新就没有发展”的观念,要树立和强化“着眼长远看主流”的观念,强化创业意识、发展意识和危机意识,营造一种浓厚的创新氛围。其次,要突出“三种能力”,即要突出把握全局的统御力、处理棘手问题的化解力和应对市场的拓展力,这是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应对国内外复杂环境的客观要求。第三,要把握好“四个环节”,即述职报告要突出创新业绩、民主测评要增加创新内容、见面谈话要了解创新情况、考核评语要反映创新能力,通过各种途径考察干部创新的意识强不强、方法新不新、成果多不多。第四,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处理好创新与求实、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借鉴、个体创新与集体成果等关系,正确评价干部创新业绩的贡献大小。通过不断深化干部创新能力考核方式的改革,党的执政能力才会得到跃升,发展才会有新思路,改革才会有新突破,开放才会有新局面。
  华东政法学院张明军教授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党员既具有人的一般属性,也具有人的特殊社会属性。党员先进性则是作为其不同于一般人的特殊社会属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先进性不是每个党员先进性的简单相加,而是党员在科学的制度和体制的有效整合下以一个系统和整体的形象展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因此,保持中国共产党组织的先进性必须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结构功能理论,通过调整和建构党的思想理论创新制度、建 立和完善党内科学的决策制度、科学地设置和规范党内权力结构等方面来实现。保持中国共产党个体党员的先进性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为指导,从“主动”的视角通过建立健全党员的学习和教育制度、必要的精神激励和物质保障制度,以及从“被动”的视角建立科学的监督制度才能实现。
  
  关于执政党要遵循的几条规律
  
  亡海市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张振丰认为:1、政治和政权是执政党的生命。党执政以后的全部实践活动,都是围绕着巩固执政地位展开的,围绕着提高执政水平和完成执政使命来进行的。总之,是围绕着政权和政治展开的。执政首先是政治活动,其次才是经济活动。经济是为政治作铺垫的,只有当经济严重偏离政治轨道或者危害政治的时候,才会上升到主要的位置。2、依法治国是执政党的一般手段。从一般意义上讲,“领导”是一个政治概念,它意味着党在国家政权和整个社会中居于核心地位,可以通过政治动员等方式,在全社会贯彻和实施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执政”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意味着党依法通过国家机构,以法律和政策的手段来统治和管理国家生活。3、执政党要善于驾驭舆论。执政党的党报党刊不仅仅要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更要传播中下阶层社会大众的声音,成为既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又是政府的鉴镜。4、执政党要培育和使用非政府组织。自治组织的出现,不仅使民意的表达有了更多的渠道,又能对政党加强监督。政党要学会与各种自治组织打交道:一方面政党可以通过这些自治组织来联系一部分群众,如通过使党员参加自治组织的办法来加强政党对这些组织的领导;另一方面,执政党也通过各种立法手段来规范自治组织的行为,通过设定影响社会重大问题的“各种议程”来影响自治组织。
  上海商学院韩狄明教授认为:1、在党的社会基础和对外联系方面要保持党的开放性。现代执政党一般都强调要“摒弃阶级政治”,寻求跨阶级合作;适应形势变化,调整和创新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纲领。总之,执政党在执政能力建设中要处理好政党的阶级性与利益整合功能的平衡问题。在2004年11月14日修订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总纲里已经加上中国共产党“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的表述,并在第一章第一条里已经明确指出可以接纳“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认识到自己的历史方位从一个革命的党转变为一个执政的党,畅开胸怀接纳其他社会阶层的进入。但同时中国共产党也清醒地认识到政党依然是一定阶级阶层和群体组成的特殊政治组织,政党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代表的是部分人群的利益,本质上它仍然是阶级的代表。因此总纲第一句话依然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在扩大群众基础的同时,不忘记增强自己的阶级基础。2、党内关系的民主化。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在西欧,各社会党均重视赋予党内生活以实质性内容,落实党员的民主权利。中国共产党在十六大修订的党章中对 “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有了重要的说明:“对于少数人的不同意见,应当认真考虑。如对重要问题发生争论,双方人数接近,除了在紧急情况下必须按多数意见执行外,应当暂缓作出决定,进一步调查研究,交换意见,下次再表决;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将争论情况向上级组织报告,请求裁决。”这些都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不同意见更加尊重。中国共产党以党章的形式保障了少数人表达不同意见的权益,党内民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3、加强执政资源的整合,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西方政党执政模式是以竞选和组阁为中心的,竞选获胜、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是政党执政的惟一途径。而要赢得选举,就必须发挥政党的利益整合功能,争取尽可能多的群众的支持,建立“跨阶级联盟”,以调和平民阶层、中产阶级和被社会排斥者三者之间的利益。4、党政关系的合理化。西方国家,不论是内阁制国家还是总统制国家,都实行职能分开的党政关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党对政府主要是一种间接领导,表现为执政党通过党的组织和立法程序控制政府人事和重大决策。但执政党不具体介入政府的行政运作。在西方执政党加强执政能力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是以法制来划分民主政治的三个基本要素即民众、政党、政府三者之间的关系。处在政党两边的民众和政府对政党都有一定的拉力,而只有当这两种拉力处于均衡的状态时,政党才能保持正确的位置。
  同济大学校长助理吕才明认为执政党应当:1、促进经济增长,维护社会公平。经济增长是民众评判执政党政绩的最基本、最直观的标准。许多发展中国家执政党的成功之道,主要在于它们高度重视经济发展,积极担当起推动民族经济发展的历史责任。2、重视民族、宗教问题,推行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的融合政策,消除引发民族矛盾的经济根源。有些国家执政党的经验还表明,做好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上层人士的工作,特别是做好民族知识分子的思想工作十分重要。
  在现代化的变迁中,一党一国要想保持长治久安,必须适应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政治民主化、科技信息化发展的新形势,根据现代化发展的要求来不断调整自己,探索政党生存与发展中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这是实现政党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必经之路,也是提高一国政党执政能力的重要环节。
  
  聚焦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理论建设
  
  社联党组书记、副主席潘世伟教授认为,十六大以后,胡锦涛同志在重大理论实践问题上作了创新,提出了包括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党的先进性建设等战略思想和重大判断。这四者不完全一样:前三个先有理论框架,可以学习和领会;而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先有实践,通过先进性教育的实践再提炼上升到理论层面,再来指导实践。同时他指出在党的先进性建设上可以作进一步的研究,如先进性提出的意义背景、重要性、紧迫性是什么?先进性建设的主要内容有没有核心概念?有没有层次?先进性到底用几句话来概括?先进性建设是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究竟有哪些要求?实现途径是什么?要做哪些工作?
  潘世伟指出在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的主题方面,上海总结了六条体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统一;党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统一;增强党的阶级基础与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统一;领导班子和干部提高领导政治责任与领导能力的统一;保持先进性与发扬党的优秀传统的统一;加强制度建设从严治党与科学管党的统一。这六条是工作色彩浓重的经验,如何加以理论概括总结提炼?我们要组织精兵强将再作体系化的有创造性的思考,汲取先进性建设中好的做法与体会,作出理论概括,为上海党建做出新的贡献。
  编辑 张燕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