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惑者终身不解|知也者,相轧也

  悔悟是一个动词,指悔恨而醒悟。人们容易把悔与悟想当然地连在一起,以为有悔就有悟。其实不然,悔容易,悟却很难。如贪官之悔,就鲜有“觉悟”者,更有甚者,终身不悟。请看历史上的几个例子。
  桀临死时,悔没有杀掉商汤。其实夏桀之灭亡,与杀不杀商汤无关。孟子云:独夫之贼,人人得而诛之,何必一定要是商汤呢?夏桀曾自认为自己是太阳,天下不能没有太阳,天下又怎能没有夏桀(这份自信和张二江的自信颇有相似之处。贪官张二江曾说:天门不能没有我)。末日来临时,他没了这般自信,后悔起没有杀掉商汤这个对手来。这份后悔并不等于醒悟。夏桀一辈子都把自己当做太阳,自然而然地把他的子民当做草芥。可怜的夏桀,他一辈子都不明白自己也只不过是人!那年月,又没有心理医生,他终于走火入魔,病重难治。人居高处,大脑是容易缺氧的,何况是夏桀这等身居九重高处的君王呢?就是现在的干部,平常高高在上的,也会因为脑袋缺氧,产生“张二江式的幻觉”。可见关注官员的心理健康是多么必要!一旦官员产生夏桀的偏执,张二江的幻觉,那是何等可怕!
  项羽自刎乌江时,感悟道:“天亡我也,非用兵之错!”项羽的觉悟比夏桀高了许多。他没有后悔鸿门宴上未杀掉刘邦,倒是念念不忘他的用兵之道,这是项羽一生最引以为傲的事。可惜其不懂政治,“徒纵感阳三月火”,最后仍免不了“枉将头颅赠马童”的结局。项羽玩“民意”牌的技巧远逊于刘邦。前人多以“妇人之仁,匹夫之勇”评项羽,“妇人之仁”说的就是他不懂政治,他的失败也正缘于此。但失败了,他的军事才能便被后人以“匹夫之勇”四个字来概括,确实有点冤枉。其实项羽是一个非常出色的军事家。要论军事,他的专业水平,楚汉之际,无出其右者。他是输在政治上,所以到死也不明白为什么就因为“妇人之仁”而成不了合格的政治家?在今天的官场,许多半拉子清官反而容易在政治角力中败北,亦缘于此。
  梁元帝亡国时,叹道读书万卷,犹有今日。梁元帝读书读得怎样,我不敢妄评,想想当年戎装讲老子的盛况,确有一点学术明星的风采。只不过他没有明白,常人读书万卷,是用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而帝王的学问是用来为天下苍生做实实在在的好事的,不是用来做学问秀的。他学习的目的不明确,迁怒于“书本误人”,实在荒唐。读书的真义,读书万卷的梁元帝一辈子也没弄明白。
  靖康之变时,有一次徽、钦二帝相对长叹:“宰相贻害了我们父子啊。”此语似为觉悟,实则昏愚之至。他们也不想想:正是他们父子贻害了天下苍生啊,才落了亡国亡身的可耻下场。《大宋宣和民谣》中这么唱:“打了童(童贯),泼了菜(蔡京),便是人间好世界。”《水浒传》中有童谣:“大树十字坡,客人敢从那里过,肥的切做馒头馅,精的却把去填河。”上层的腐败,下层的黑暗,便是这个大宋宣和年间的政治“本色”。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得清清楚楚,可这对父子却偏偏视而不见,这是多大的失职!正是他们的失职荼毒了天下苍生。“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君主的岗位责任,他一辈子也没弄明白。这对父子皇帝后来被他的敌人封昏德公、重昏侯,也算是实至名归。
  明熹宗的政治遗嘱更是可笑。这位木匠皇帝临终时对自己不忠于职守有所悔悟,于是嘱咐继位的信王朱由检不要像自己一样,一定要当个好皇帝,“为尧舜之君”,并特别强调,要重用魏忠贤。他至死也没弄明白自己重用魏忠贤的后果。他不可能知道,正是魏忠贤这样的操盘手,决定了大明公司的最后崩盘。这位木匠皇帝的政治弱智由此可见。
  老子云:大惑者终身不解,大愚者终身不灵。看看上述几位“领导”的“最后的醒悟”,我们便知道这不是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