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党员道德建设,夯实党建基础】 以党建为引领,凝聚合力

  [摘 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共产党员的道德建设是党建的重要内容,是党建的基础。夯实党建基础,抓好党员道德建设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 党员 道德建设 党建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抓好党员道德建设,才能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才能增强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才能取得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十八大报告指出:“抓好道德建设这个基础,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做社会主义道德的示范者,诚信风尚的引领者,公平正义的维护者,以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一、抓好党员道德建设的依据
  1.哲学依据
  唯物辩证法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同时意识对物质有巨大的反作用。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2]“主观意识的指导如何,实践的结果就将如何。主观指导正确与否,对实践的成败具有决定意义。”[3]人的意识指导人的实践,一个人的道德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造成人的行为方式的不同。只有抓好党员道德建设,提高党员道德水平,才能使党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使党员的一言一行无愧于党和人民,才能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胜利。
  2.历史依据
  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往圣先贤深刻地认识到道德建设对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管子》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家乃亡。”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谈到:“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为政之要,唯在得人,“其身正,则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纵览国内外历史,大到一国,小到一邑一乡,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施政效果的好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与否。道德高尚的人公正平和,为政为民务实,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和谐稳定。反之,道德败坏者为政,必然祸国殃民。因此,道德建设是历代统治者须臾不可放松的一项基础工作。《大学》有言:“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重视道德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颗璀璨明珠。抓好党员道德建设,夯实党建基础,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文明优良传统的智慧之举。
  3.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党员道德建设。党的用人原则是:“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党章明确规定党员要“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党90多年的峥嵘岁月里,党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举世瞩目的成就,这都与党员、干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密不可分。正是广大党员、干部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自然地达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党领导人民群众成功克服一个个困难,战胜一个个挑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但是,在我们改革开放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人才、经验等促进我国发展繁荣的同时,一些腐朽和糟粕也不可避免冲击着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金钱万能论”“利益至上论”渐渐甚嚣尘上,道德的底线不断遭到冲击和挑战;加之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久,某些制度还不太健全,一些党员在此环境下,忽视了个人道德建设,忘却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忘却了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沉溺于追名逐利的歪想中,把党员身份作为护身符,把党组织变成名利场,见利忘义,损公肥私,经不起“糖衣炮弹”的攻击,在“糖弹”面前打了败仗。党历来重视自身建设,对虽然是极个别的党员道德滑坡现象也高度警惕,始终坚持零容忍的态度,所以不断加强党员道德建设,夯实党建基础是关键。
  二、抓好党员道德建设,夯实党建基础的路径
  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4]邓小平强调:“我们一定要在全党和全国范围内有领导、有计划地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提高民族自尊心,还要进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反对资本主义腐蚀的革命品质教育。”[5]P262江泽民也强调:“越是改革开放,越要加强党内的教育,越要发扬党的高尚精神和优良传统。”[6]“为了保持我们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的纯洁,提高我们的革命品质和工作能力,每个党员都必须从各方面加强自己的锻炼和修养。”
  1.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坚定理想信念
  斯大林在《关于共产主义在格鲁吉亚和南高加索的当前任务》中指出:“政党的力量和作用,特别是共产党的力量和作用,与其说是取决于党员的数量,不如说是取决于党员的质量,取决于他们的坚定和对无产阶级事业的忠诚。”[8]P79列宁强调:“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9]P242刘少奇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是我们观察一切现象、处理一切问题的武器,特别是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处理一切社会问题的武器。共产党员必须使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思想意识的修养和锻炼这两者密切地联系起来,绝不应该使两者分割开来。如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高度修养,要在革命斗争的一切重要问题上,站稳无产阶级的的正确立场;要在情况复杂和变化剧烈的环境下,在需要走迂回曲折道路的时候,都能够确定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最有利的方针政策,都能够代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是根本无法做到的。”[7]
  要在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中,深入持久地学习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真正掌握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领导干部。
  每个党员、干部都要联系党的历史经验、联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联系当前面临的形势任务,联系自己的工作和思想实际学习理论。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通过学习,坚定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掌握观察事物的科学方法,增强分清理论是非、政治是非的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忠于党,忠于人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牢记使命,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切实履行党员的责任和义务;提高运用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整个党员干部队伍的理论素质提高了,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有了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我们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夺取不了的胜利。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才有根本保证。
  2.深入推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也不会随着党龄增长、职务上升自然获得。一个重要办法,就是要认真学习,加强修养,经常增强党性锻炼,严格遵守党规党法,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真正一辈子为人民的利益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宣传部门要注意抓道德模范典型,组织报告团,用现身说法的方法介绍先进模范人物的成长道路。这几年大力宣传杨善洲、牛玉儒、张云泉、丁晓兵、郭明义等先进模范人物,收到很好的效果。我们要继续宣传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来的优秀党员、优秀干部和劳动模范,他们是我们民族的优秀分子,在他们的身上体现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体现了民族的希望。党员、干部要以先进道德模范人物为榜样,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和无私奉献精神,以老一辈革命家为楷模,淡泊明志,夙夜在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人民群众。
  3.纵览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和我们党的历史
  我们中华民族以历史悠久而著称于世。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一贯重视历史经验的借鉴和运用。毛泽东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格。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革命实践相联系的。”[10]P533
  我们的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中国的历史。老一辈的革命家,不但具有很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只有了解中国的历史,特别是中国的近代史、现代史和我们党的历史,才能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胜任领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职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为了适应扩大国际交往的需要,更好地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长处,还要学习世界的历史。“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广大党员、干部纵览国内外历史,要坚持“见贤则思齐,见不贤则内自省焉”的态度,牢记“八荣八耻”,明辨善恶美丑,分清大是大非,要探究历史兴衰成败的规律,汲取经验教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4.加强学习型政党建设
  列宁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11]P348“一个人有所作为,必然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而精神境界的高低又往往是与学识深浅联系在一起的。当前国内外形势变化发展很快,不努力学习,不努力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了解历史,科学文化知识浅薄,思想政治水平、精神境界、领导能力不高,就无法做好工作。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但这种改造是通过主观努力、刻苦学习完成的。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人知识不断更新,永葆革命青春。[12]
  建设学习型政党,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为基本目标,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方面知识,不断在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取得新成效。要大力营造和形成重视学习、崇尚学习、坚持学习的浓厚氛围,牢固确立党组织全员学习、党员终身学习的理念,建立健全管用有效的学习制度,使党员的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知识素养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使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
  5.将道德作风纳入党员、干部考核体系
  尝试设立专门机构,明确机构权、职、责,细化考评办法、考评内容、考评等级、奖惩办法等,定期对党员道德作风进行考评,并将此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使各方面优秀干部充分涌现、各尽其能、才尽其用。
  完善党内外监督体系,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司法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加强党内监督、民主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健全纪检监察体制,完善派驻机构统一管理,更好发挥巡视制度监督作用,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的各级领导同志是全党的表率。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弘扬党的正气,党员要以身作则,各级领导干部必须自觉遵守廉政准则,既严于律己,又加强对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的教育和约束,决不允许搞特权。加强舆论监督,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团体、组织等的舆论监督作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宣传教育,把党一贯倡导的高尚精神,灌输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6.党员道德建设要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
  制度保障是指要通过建立一套有效的领导、监督、激励体制和法律规章等,来切实保证道德建设。制度建设带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是根本建设。党员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依靠完善的制度来作保证,把制度建设贯穿到道德建设全过程当中。领导体制是指各级党委要对道德建设作统一安排和部署,确保道德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顺利进行;监督是指通过监控、督导和管理手段,揭露、批评有悖于道德建设的消极丑恶现象,帮助人们辨别是非,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引导他们按照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就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设置,对道德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分子、模范典型等给予肯定和奖赏,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的;法律规章保证是指要制定和完善一套有效的规章,并运用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和推动道德建设有效进行。
  实践经验证明,法律不健全,制度上有严重漏洞,坏人就会乘机横行,好人也无法充分做事。实践经验也说明,如果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淡薄,再好的法律和制度也会因为得不到遵守而不起作用,甚至会形同虚设。要把加强“制度建设”同加强“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双管齐下,形成合力,继承和发扬我们党的政治优势,深入细致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用党员、干部的党性和政治觉悟来保证制度的有效贯彻落实,不断开创党员道德建设新境界,不断开创党的建设新水平,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的壮美篇章。
  综上所述,抓好党员道德建设,夯实党建基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常抓不懈。新时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党员道德建设会不断完善和提高,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3—11—18.
  [2]列宁全集(第5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3]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上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江泽民.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6—1—24.
  [7]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8]斯大林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4.
  [9]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2]江泽民.同国防大学学员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5—11—29.
  责任编辑 潘 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