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创新意识的措施

  摘要: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它在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其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41-02
  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千方百计地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尽量让他们主动去发现、去探索、去创新。那么,如何利用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做法。
  一、创设开放的情境,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使学生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图画、实物或生动的语言描述感兴趣,思维容易被激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彻底改变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要结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开放性情境,构建和谐、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1.创造故事情境。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稳定性差,但大都爱听故事,因此可以创造故事情境,可以选择动画、生活、智力等与数学有关的故事,寓枯燥乏味的数字于充满乐趣与生机的故事之中,让学生在故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数学王国,享受学新知识的乐趣。
  2.创造悬念情境。孩子们总是对新鲜物充满好奇,教师就可利用这一点进行悬念教学。例如,在教三角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时,教师可请学生任意报出3个数据,然后教师很快、准确地说出这3个数据能或不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同学们在验证后必然会感到疑惑不解,甚至于感到惊讶,继而纷纷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悬念情境中,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愿望。教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个“奥妙”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这样的情境为新课的顺利开展作了很好的铺垫。
  3.创造动态的教学情境。小学生对色彩鲜艳、动态的图画较感兴趣,学生的思维易被激活,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进行数学教学。如教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如让一个正方形的其中两条对边在老师不断地说“变”声中,正方形的边长像长腿似的,也跟着慢慢地延长,原来的正方形奇迹般成了长方形;或是一个长方形,它的两条较短的对边在老师不断的“变”声中,面积在不断地扩大,直到长短边相等,变成了正方形。这两项演示都创造了动态的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从而充分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除上述情境以外,还可以创造游戏情境、模拟情境等。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主动寻找生活中的数学,引导学生在头脑中逐步建立数学思想,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传授、领会、掌握、运用和迁移。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语言的交流、情感的融合、思维的展现,都是教学活动。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的过程。创造性教学表现为教师不在于把知识的结构告诉学生,而在于引导学生探究结论,在于帮助学生在走向结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学得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
  三、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活泼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天性,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天性,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在学习过程中,创设情境非常重要,它不担有利于拓宽学生视野,拓展学生想象,同时也有利于促使学生去感悟具体的情和景,使学生深刻地理解所有内容,唤起创新意识。例如:教学《分类》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把打乱的一些图片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整理。通过观察,学生很容易将这些图片按“类型”、“颜色”和“图片的形状”来分类。思维快一点儿的学生很快就按三种标准分完了,而对思维慢一点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时、有效的帮助和引导,使这部分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同时,让思维快的学生再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分类方法?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充分激活,更加活跃,又想出了许多其他分类方法,只要学生的分类有道理,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又给思维慢一些的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独立思考。从而使学生们都能经过自己不断思考、探索,获得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
  四、充分利用、挖掘教材,适当补充创新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依据,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内容的素材安排,学生并不感兴趣,所以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巧用教材,适用地采纳之,否则可以不用,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而在备课时,不要精心设计一些条条框框去套住学生的思维,要善于启发学生勇于创新,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适时补充创新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
  适当地补充创新内容不是纯粹的改变教材,而要遵循两个最基本“结合”:一要结合学生现有生活实际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合理运用教材;二要结合学生的思维训练和能力培养处理教材。所以,本着这两个原则,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比较数的大小》一课,结合学生身边发生的事,适当地改变教材的导入部分。利用学校正好要开展为困难学生捐款活动,课前我进行了捐款情况调查,绘制成了统计表。从学生身边熟悉的生活素材出发,寓情感教育于数学活动中,引导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让学生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的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