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底盘意识”]底盘

  长三角是中国经济的领跑者,也不愧为改革的创新之地。在行政壁垒还很森严的境况下,他们跨区的种种文件和实践就已一个接一个地出现了。   浙江湖州下属的德清县已将公交车开到杭州的中心城区,成为构建杭州都市圈的一个明白注释。下一步,杭州到海宁、桐乡、绍兴等地的跨区公交也将开通。涵盖杭州、嘉兴、湖州、绍兴的杭州都市圈接着打造同城公交。长三角今年将启动不停车收费系统,并在实现短途客运公交化、跨省联网售票等方面取得突破。比这高一层次的“跨区”作为,是江苏推动的跨区域联动开发。长江天堑挡不住分属两个省辖市的江阴与靖江的开发区建设,“投资、管理以江阴为主,土地、劳动力和环境配套以靖江为主”,优势组合、“行政混血”。为靖江崛起、为苏中第一县作出了重要贡献。再比这高一层次的“跨区”动作,是长三角地区在联动执法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2007年12月,苏、浙、沪三地工商部门共同发布“长三角一号、二号”文件,率先营造长三角地区统一的市场准入环境、统一的市场执法环境和统一的市场法治环境,以解决准入门槛有高有低、执法尺度有松有紧、商品检测结果互不通用的问题(《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1月29日)。
  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苏、浙、沪三地以“跨区”所指的改革,使得行政区划的边界在经济活动中变得模糊起来。在这模糊的背后,我们能够感觉到的是“好”和“快”:一个都市圈里通公交。来往于不同城市间,就像来往于一个城市一样;在这儿的地面上搞个开发区,可以由另一处地面上的人“兼顾”谋划与管理,土地、劳力、经验、智慧越过行政边界进行优化组合,既可减少“大而全”、“小而全”的成本,又可在流动中实现生财、造福的最大效应;同一事情,在此省接受了工商检查,到彼省就不用再来一遍……这些方面都运作顺畅了。三省市的经济发展也就加快,社会也就更加有序,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通往理想社会的进程也就可以缩短。可见,“模糊”边界就是冲破生产力遭受的现存束缚,让生产要素合理搭配、加速流动。这既是对存量资源的放大利用,更是对未来财富的用心创造。它以尊重经济规律始,也必然会以丰硕的经济成果作为回报。
  好处多多。无需多论。但做到这一步。是需要勇气的。勇气首先在于冲破“地盘意识”。试想一下,如果大家都觉得本区划是我的地盘,万事都画地为牢,或者都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去与别人合作,那么边界就会成为壁垒,经济活动就被人为隔断,“大圈圈”、“小圈圈”圈住了自己的手脚,“经络”不通,何来良好效益,又何来有序社会?我这么说,并不是空穴来风。回忆一下过去甲地生产的商品拉到乙地去卖难免被砸。向一个小商铺收费,几个部门的“大盖帽”相互争抢甚至大打出手,以至于国家不得不几次发文,申斥地方保护主义,禁止设置商品流通的障碍。就可知“地盘意识”是如何成为造乱根源的了。
  划定行政区划是必要的,别说一个大国,即使一个小国,也不可想象万事都找总理,而没有层级管理。但是,在我们这样以公有制为主体而又正处改革攻坚阶段的国度,在许多事情还没有理顺的时候,地方的有些行政权力,不少时候还会与经济工作搅在一道,有的甚至成为经济工作顺利开展的干扰。在一时还不能自上而下规范统一的时候,它束缚经济发展,就仍然有它的堂皇理由。至少有个“照章办事”的借口。行政区划一旦被当做“地盘意识”的“理论基础”。以“地盘意识”为指导看自己的门、管自己的人、办自己的事,也就成为“精明不高明、聪明不英明”的具体写照。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是也。
  因为,冲破“地盘意识”不易,也更显出长三角地区自我联合、自我革命的可贵。其中包括在加快发展上形成共识;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基础上,为经济活动打造“链条机制”,促使各种经济要素合理、有序、快速流动;在“统一”中创造更多的财富。从而实现经济成果的共享共赢。这种算大账、办大事的思路和做法,才是最值得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