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背景下的中国民族主义刍议:中国民族主义的崛起

  民族主义是在共同的民族文化与民族利益基础上形成的对本民族认同与效忠的情感、思潮与政治运动的统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在新世纪初,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综合实力迅速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呈大国崛起之势。在这种背景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得以复兴与转型,从总体上摆脱了狭隘、盲目的历史,而以更开放
  的姿态融入世界,并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传统民族主义的特点和发展前景。
  
  一、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
  
  在学术界众说纷纭的概念中,“民族主义(Nationalism)”无疑是能引起中西方学者广泛争议而又无定论的完美案例。笔者认为有两种观点比较有说服力,法国学者吉尔・德拉诺瓦认为,“民族主义至少有以下特点:它表达对衰落的恐惧…表现为对现实的反抗愿望,是对意识形态不满而产生的结果,试图赋予民族更多的重要性。或者为了民族的再生,或者为了使其具有应当有的价值……民族主义是有机体论的一种形式。个人的一切都因民族而获得,生于集体就要为集体服务……民族主义是一种宣传工具,维持、引导民族感情,并以此获得政治能量。” ①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认为,民族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并且,它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limited),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 ②民族主义就是产生于这种想象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
  民族主义究竟是客观的事物,抑或是“想象的共同体”?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民族主义都不能独立于民族自成理论,都不能摆脱民族本身的印迹,即民族既是一种在现代性过程中的基于共同利益的群体身份界定,又是一种根植于共同语言、地域、传统和心理等民族文化的群体性认同和归属。因此,民族利益、民族文化、民族感情、民族认同、民族独立思潮和运动,都可以是民族主义的范畴,这些核心要素“为不同的民族主义行动提供了基本原理和推动力,也为表达民族思想的象征和制度提供了基本原理。”③因此,对于民族主义的基本内涵笔者更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民族主义源于特定族群的利益、历史和文化,现代性是民族主义产生的推动力,利益差异与文化认同构成民族主义的凝固剂。民族主义既不能脱离民族利益而陷入一种纯文化论,又不能脱离于文化而沦为纯政治现象。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是一种政治现象,作为一种民族情感,民族主义表现为成员对于本民族利益、传统文化强烈的认同与维护;作为一种政治现象,民族主义表现为争取民族独立、民族自决的政治思潮与运动。
  
  二、崛起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转折
  
  中华民族虽有几千年历史,但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才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主义。一般认为,在整个封建王朝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民族与国家的概念。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民族主义在西方炮火的侵略与民族精英的觉醒中逐渐形成。“从洋务运动、戊戌维新,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到今天,民族主义已经在中国深深地扎下根。”④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发生了根本性的历史转变,GDP总量跃居世界第四位,进出口贸易上升为世界第三位,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提升到世界第一位,国际旅游出入境人数居世界前列,吸引外资和外汇储备步入世界前列,我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⑤,我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此外,中国尖端科技、军事、外交和体育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世界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的崛起将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世界经济的繁荣离不开中国,同时各国也面临着适应中国崛起的挑战。
  在这种迅速崛起的背景下,当代中国民族主义者从总体上摒弃了过去抵制、仇视西方的历史,而是以开放的心态有选择地接触西方社会,希望通过主动融入世界来推动中国社会的前进。改革开放不仅改造了传统中国社会,也使中国民族主义得到复兴与转型。当前的民族主义的转变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
  从背景上看,从鸦片战争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一直处于外敌入侵或国际封锁的国际环境之中,国内动乱不止。但近三十年来中国国际环境却相对宽松,国内政权稳定。“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特别是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得到缓和,经济全球化进程加速,为中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从视角看,民族主义者由过去只关注中国扩大到全世界。“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他们对国家形象和世界局势的关注程度不断提高,特别在国际维和、联合国改革、对外援助和国家与地区热点问题上,他们期待中国在其中扮演更加突出的作用。
  从原因上看,由过去外争国权的政治因素为主转变为当代经济因素为主,成为民族主义兴起的突出特点。经济成就与综合国力的提高是根本原因。过去近30年中,中国经济以年均9.7%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并实现了中国经济总量的跨越。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2006年,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超过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在国内方面,市场经济浪潮下,高度集权的政治社会过渡为一个政治、经济与多元文化共同发展的公民社会,政治权力对于人民思想的控制开始弱化,同时电视新闻与网络在中国的普及与成熟使各种民族主义声音大大增强。此外,现实利益冲突也是当今中国民族主义复兴的重要原因,国家间经济利益争端、领土主权之争、关于历史与国家形象的民族尊严之争往往是民族主义的导火索。
  从主张上看,民族主义者要求在经济和政治领域更务实地维护中国的利益。在经济领域,民族主义者认为,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中国是一把双刃剑,中国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和优惠的投资政策有利于国际资本的大量涌入,但中国仍处于国际分工体系的下游,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中国的快速发展遭致西方国家的责难,被认为大量消耗资源与能源、环境破坏严重,中国的发展成为一种威胁。因此,中国民族主义者由过去反对西方资本入侵到现在要求改变国际经济活动中的不利地位与实现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在政治军事方面,中国民族主义也由过去反对列强侵略、维护主权,发展到一方面抗议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另一方面要求中国实现与经济实力和大国形象相适应的政治地位、军事地位与民族尊严。特别是在一系列关乎国家尊严的重大事件面前,民族主义者更是深受刺激,反应强烈。1999年中国驻南使馆被炸、2001年中美撞机事件、2008年西藏骚乱、奥运圣火传递遇袭事件,以及美国对台军售、西方对中国人权与内政问题的干涉和美国及其盟国对中国的军事限制与围堵,都使中国民族主义者表现出强烈的不满,各种舆论铺天盖地,并且出现了游
  行、示威甚至更激烈的行为。
  
  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前景
  
   尽管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趋势的强烈挑战,但并不意味着民族主义将消失。相反,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有民族主义,它是现代民主国家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民族主义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的演进方向将对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生存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一)回归理性应是中国民族主义的最终归宿
  以爱国主义面目出现的极端民族主义是尤其值得警惕的地方,特别在网络中出现的一波又一波“反美”、“反日”现象。民族主义本身固然是表现为一定倾向的情绪,但动辄以“抵制”、“武力”、“爱国”之类的纯情绪性、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对“不爱国者”人身攻击的行为,与理性的民族主义相距甚远。同样这一现象也引起了其他国家对中国民族主义的担忧和恐惧,因为“互联网的全球传播特性,使得任何一国网民的不当言论都会迅速被他国网民获知。因此,任何一国的网民发表言论都应理智、负责。”⑥有媒体认为,“中国民族主义进入了‘高火险期’、“一个崛起的大国如果始终怀着受虐的、仇恨的、报复的心态,是非常可怕的,这种情绪极易被利用,造成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后果。”⑦
  理性的民族主义,必然是包容、开放和合法合情的,必然是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自发地自我约束和自我要求。包容不是一味忍让,而是有礼有节地争取,开放也意味着能接受不同观点,而合情合法自然是建立在自由、民主与法治的基础上的。当今世界日益开放,中国的民族主义者同样应该具有国际视野与胸怀,世界不只一个声音,激进与暴力也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只有真正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容纳不同的声音、以责任与中庸来塑造民族形象、以民主合法有利有节的手段来捍卫民族利益,这才是中国民族主义的归宿。
  (二)民族主义将蕴涵强烈的政治意义
  民族主义自出现以来就带有强烈的政治涵义,或是成为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工具,或是政治精英用以谋求政治权力的强大力量,亦或是进行民族整合与利益协调的途径。而在当代中国社会民族主义同样将被赋予政治整合与协调的功能。在转型期的中国,利益结构的分化与社会协调机制的深刻矛盾是一个基本事实。一方面利益的不平衡分配现象加剧,出现了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另一方面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并没有完全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在这种基本利益失衡的局面下,国家缺乏有效的调控和保障制度,社会矛盾不断加深,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建立,法治亟待健全。
  在强烈的社会危机下,如何缓解民众不满情绪,重新树立政府权威并增强政府在国家建设中的主导力量,成为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政治功能的题中之义。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同样需要政府引导与塑造,而通过民族主义加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引导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这种转变最具合法性的方式。
  此外,民族主义自产生之时就与民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包含着强烈的民权与民主的诉求,对内要求大众民生”⑧,它迫切要求在国内实现民主,实行民主制度以保障人民基本权利。
  (三)温和的强国梦想成为民族主义新焦点
  一个领土不完整的国家绝对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被民族分裂势力困扰的民族也绝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从国内层面看,维护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结束海峡两岸半个多世纪的分裂状态,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大业,不仅是解放后遗留下来的历史使命问题,也是民族主义者致力于实现的政治抱负。伴随着祖国大陆国力的日益强盛以及近年来中国在民族问题上的种种考验,坚决打击“台独”、“疆独”、“藏独”势力,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的呼声将日益高涨,特别是在颁布了《反分裂国家法》和经历了3・14西藏暴乱事件后,这种反对任何民族分裂的思维模式深入人心。
  从国际层面看,一方面,民族主义者主张建立一支强大的国防力量特别是现代海军,以增加解决与日本、印度和东南亚国家在领土与海洋资源纠纷中的筹码,主张中国的军队必须冲出“岛链”形成向蓝色海军的转变,保护中国的海上生命线。另一方面,中国一直试图树立的“负责任大国”形象也成为民族主义者造势的对象,他们期待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公正、更重要的角色,积极主动地在诸如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达尔富尔问题等众多国际热点问题与敏感地区发挥更大影响力。尽管中国民族主义视角逐渐从国内转向全球,关注的问题更加多元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民族主义将是激进和扩张性的,相反官方“和谐世界”与“负责任大国”的基调基本可以为中国民族主义的理性与温和地发展指明方向。
  (四)经济因素决定民族主义的不确定性
  与其说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回流是整个体制转型的产物,不如说是中国经济的巨大成就反映在政治和社会文化方面的一次革命。自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影响力是与日俱增。相比之下,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并没有明显起色。伴随着强势的经济实力,中国在军事、外交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有这些使得中国民族主义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豪和自信。可以预见,只要这种经济发展势头继续保持而且国际形势没有太大变故,中国民族主义相对会比较开放。但经济发展取决于多个方面,国际经济形势不景气、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压力、中国经济泡沫的破灭以及因经济成本的增长,都可能导致中国经济的下滑。而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强大的经济实力,特别利益结构失衡问题,“民族主义可能由于经济实力反差的压力而将民族利益提到一个过分的位置上,由此而形成强烈的族群意识甚至激活潜在的盲目排外和反对西方文明的情绪。”所以中国的发展已经并将进一步面临国际环境与国内改革压力,经济的成败对于民族主义走向至关重要,一旦经济实力不足以承担改革发展的代价,中国民族主义或许会在激进与浮躁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注释:
  ①[法]吉尔・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M],郑文彬、洪晖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第107页.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人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页.
  ③[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M],叶江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3页.
  ④盛洪:从民族主义到天下主义[A],乐山主编:《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C],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95页.
  ⑤国家统计局: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六[OL],http://www.stats.省略/tjfx/ztfx/jnggkf30n/t20081117_402517351.htm.
  ⑥闵大洪:对中国网络民族主义的观察、分析[OL],http://www.省略/data/detail.phpid=24103,2009年1月9日.
  ⑦房宁、王炳权:《论民族主义思潮》[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⑧张丰清:全球化时代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与构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作者简介:曹会超(1986.4―)男,汉,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08级政治学理论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政府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