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房价与农村的房价】吉安房价跌得厉害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工业化步伐的加快,经济发展动力逐步由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转移,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全国城镇人口57706万,占全国总人口比重为43.9%,城市化水平比2002年提高4.8%,年均提高1.2%。(2007年11月14日《人民日报》)
  城市化的标志,就是让大批的农民变成市民,由此我想起了城市和农村的房价。
  我有一个亲戚在城市,10年前花3万元在城里买了一套60平方米的房改平房。最近他兴奋地告诉我,他这套房子,已经价值100万元以上了。
  我还有一个亲戚在农村,10年前花3万元在村里建了一套70平方米的旧式平房。最近他沮丧地告诉我,他这套房子,在村里连两万元都卖不上了。
  同样是房子,同样投资3万元,一个升值30多倍,另一个却贬值三分之一。原因很简单,就因为他们一个住在城市,一个住在农村。
  如今很多的城市人在惊叹和抱怨房价上涨过快的同时,也在暗自地庆幸,自家那套老房子,转眼之间价格就翻了几番。还有一些聪明的城里人,几年前从银行贷款,买了第二套或三套房子,现在都卖出去,就成了“百万富翁”和“二百万富翁”。
  城市的房价为什么会像洪水一样暴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农村人也想成为城里人。农村的孩子长大了,其父母最大的愿望,就是盼其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选个好对象,留在城里,住在城里,扎根在城里。以便今后自己老了,也投奔儿女,到城里享福去。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变成市民,也是我们国家的大政方针。因为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综合反映。
  但农民和农民的子女进城的最大障碍之一,就是房子。城里人有财产,农村人也有财产,但并不是每一份财产,都能够带来“财产性收入”。相反,城市的房子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大幅度升值的同时,农村的房子却在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而大幅度地贬值。
  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白领,工作8年,收入远超同城的平均工资。但他8年的积蓄,只能买得起5平方米的房子。于是,这个叫吕国华的年轻人想出了一个创意:建造一所5平方米的“豪宅”。“豪宅”竣工后,这位“中国房奴第一发言人”在此度过了一个黄金周。有人说:“这是一个最有才的帖子。”但在这个帖子的背后,却是一行辛酸的泪水。8年的辛勤劳动,只能购得5平方米。要买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就得16个8年。但愿这个吕先生,能够活到150岁。
  《中国青年报》有一份调查,题目是“你正在为什么而奋斗”。在9488名答题者中,84.3%的人确认自己“正在奋斗”。其中,回答“为房子和车子”奋斗的占53.5%,为“更理想的生活”奋斗的占44%,为“成为有钱人”奋斗的占43.7%。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好生活的权利,但自己的奋斗离不开社会的土壤。没有公平的舞台,就难有个人的发展;没有国家的兴旺,就没有个人的小康。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城市化的目标,导致了城市房产的升值。这样的收入,不是“奋斗的收入”,而是“政策性收入”。现在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让“更多的群众”,尤其是“农村的群众”,也能够拥有由政策带来的“财产性收入”。比如,对那些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农村、离开了自己房子的农民和农民子女,能不能给一些“财产性补偿”?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发展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