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学视频大全【对民族声乐教学现状及方法的探究】

  民族声乐艺术最初都是在人们的劳动和社会生产中产生的,体现了各个民族的艺术特点,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它积累了浩瀚的曲目,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演唱技法,形成了独特的演唱形式和风格特点。但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如今并不完善,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和欠缺,这对于我们培养优秀的音乐人才显然是不利的,探讨民族声乐的教学改革是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我国高校民族声乐的教学现状与问题
  
  二十世纪50年代后期,民族声乐专业开始正式走进音乐院校。全国各艺术院校逐步以教研室的形式纷纷设立民族声乐专业,从此民族唱法逐渐从民间走向音乐院校,开始系统化的发展道路。在这几十年中,我国民族声乐教育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课程的设置覆盖面虽然较广,涉及到了政治理论、文化基础、民族音乐理论、西方音乐理论、专业理论课等各个方面,但对我国传统的民族音乐理论则不够重视,相关课程相当欠缺。
  另外,在许多学校的声乐教学中,无论是师资还是招生数量上,存在着美声唱法多、民族唱法少的现象,在教学曲目上,仍是外国歌曲为主,甚至出现很多学生唱起中国歌曲吐字不清、感情生硬的情况。对于传统民歌、戏曲、曲艺等音乐文化及其演唱方法的学习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学生也很难深刻地理解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内涵并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特点。
  从教学形式上看,老师往往是按以自己为主体、重复地讲理论,或者不断纠正学生的发声,间或做些示范,而缺乏小组课和集体课等丰富的教学形式。
  艺术应是第一位的,技术只是表现艺术的一种手段,二者缺一不可。歌唱必须从感情、情绪出发,它的演唱效果才能使听者受到感染,享受美感,引起共鸣。发声技术、技巧只是为表达感情,达到艺术效果所使用的工具,而实际上,许多教师却把全部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声乐的处理上,只注重让学生掌握各种技术,却忽视了情感的表达和歌曲的艺术效果。
  
  二、对民族声乐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
  民族声乐教育应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彻底摒弃“一元论”观念,在学生中普遍开展多元文化教育,树立各民族音乐价值平等的观念,培养能演唱多种风格作品、理解和尊重各民族音乐文化、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育理念上从过去的单一西方文化视野走向多元文化价值观,树立多元的民族声乐教育理念。一方面要立足于本民族的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继承中国传统演唱技巧中合理、科学的成分,探寻传统与现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吸取传统声乐理论中的精华,继承和发展传统声乐理论中的宝贵经验,进行传统声乐理论的实用性探索,探寻传统声乐理论的当代意义,同时还要汲取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的养分,要形成多样化的教学氛围。
  (二)改革课程设置
  在课程设置方面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课程内容设置应遵循“民族化、多样化、世界化”的原则。民族声乐课程的内容应采掘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精华,彰显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特色,应该把这些不同民族的声乐艺术纳入到声乐教学中来,重视开展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建设。这样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理解和尊重本民族以外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树立正确的音乐文化价值观念。二十一世纪,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培养的是懂得欣赏和尊重世界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良好文化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因此在开展本民族音乐课程的同时,也尊重和了解世界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和声乐艺术并且开设相关的课程。此外,针对民族声乐专业的学生,还应开设世界和东方民族音乐理论以及世界和东方民族声乐艺术课程。
  (三)完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在遵循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为了实现其教学的目的和任务,而实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式样。由于声乐个别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教学中能充分顾及学生的特点和艺术个性的发展,我国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长期以来采用的是传统的音乐院校的“一对一”的教学模式。但是其最大的不足在于一对一的授课方式和大多数院校的“一师终身制”,使学生在校期间一直接受同一种授课方式和同一位教师的声乐艺术观点,造成了学生视野狭窄的缺点。在教学中,民族唱法与美声唱法互相隔离,对传统戏曲、民歌等传统艺术的借鉴仅仅浮于表面,仅注重了学生的演唱技术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唱法的单一、表演的单一。在这种情况下,高校要完善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一对一”的单一教学模式,形成以“一对一”“小组课”“公开课”和“请进来,走出去”的与民间双向互动的多元化教学模式,让学校师生走进民间和到文艺团体采风学习,与请优秀的民族民间歌手和艺人进校传授民间音乐参与声乐教学相结合。
  (四)丰富教学方法
  多元化的民族声乐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掌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能力。首先,教师可以用心理教学法及时地对学生出现的不利于歌唱学习的心理进行调整,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歌唱心理。因为人在歌唱中的感觉、想象、思维、情绪等心理活动以及意志、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变化会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肌肉组织、内分泌腺及代谢过程都发生变化而直接影响着歌唱生理机能状态。当学生一唱到歌曲的难点时,不自觉就会产生恐惧心理,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不能给学生施加压力,而要采用鼓励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
  其次,在实际教学中,示范教学法对一些初学者来说也是很重要的。示范包括发声、语言、速度和力度变化及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示范可以让学生听到正确的声音效果,加强学生对正确声音的感知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明确正确的声音概念,让他们更容易理解老师的要求。示范包括发声、语言、速度和力度变化及情感表现等多个方面。教师能在示范中做一些对比,在做出正确示范的同时也把学生的错误模仿出来,这样会使学生有一个比较鲜明的对比,从而培养学生具有辨别声音好与坏的能力。
  歌曲教学法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发声曲时总是在不断地重复几个母音,不带有感情色彩,找不到兴奋点,但是一到演唱具体歌曲的时候,因情感、旋律都发生了变化,原来发声唱不好的母音,在歌曲中往往会容易解决。另外,恰当地使用教学语言对于民族声乐的教学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要保证目的明确、语言精炼,用词准确、生动、易解。
  
  三、小结
  
  在中西方文化碰撞日益激烈的今天,音乐教育开始呈现出多元文化视野,民族声乐的改革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格局。我国的民族声乐教育在汲取了美声唱法发声方法后,其发声和演唱技法的科学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从而大大增强了对作品驾驭与表现的能力,也培养了大量优秀的民族声乐人才。中国民族声乐要始终以一种开放性的姿态,科学的态度,广泛借鉴和吸收一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事物。作为一名高师民族声乐教育者,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素质,致力于高师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及理论的研究,使之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参考文献:
  [1]石惟正.声乐教学法[M].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2]李萍.中国现代民族声乐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石惟正.声乐学基础[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杨瑞庆.中国民歌旋律形态[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5]乔爱玲.声乐教学的探讨与实践[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
  [6]何法元.关于高师音乐系声乐课教学改革的设想[J].贵州教学学院学报,2000.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