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懦弱的“勇士”]懦弱的勇士 小说

  活跃于二十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的英美新批评派曾在文学研究中占统治地位。新批评派强调作品独特的文学性,同时摒弃了一些传统的文学研究方法使文学研究脱离了以往对作品所处社会背景、社会效果、作者的思想、读者的反应、宗教、道德等作品以外诸多因素的研究,即文学研究就是对作品本身系统的研究。
  在这种批评理论的指导下,新批评派的理论家们从T.S.艾略特、I.A.理查兹到布鲁克斯、沃伦等形成了对文学作品文学性高低进行界定的标准,而反讽正是理论家们所关注的一个重要文学手段和衡量标准。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而从诗学角度看,则正如理查兹所说,反讽来自于“对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冲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面,在诗中结合为一种平衡状态,反讽的这种诗学特征,最终还是依赖语境的作用而完成。反讽的这些特点在短篇小说《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视角变异达到的反讽效果
  
  (一)视角切换本身达到的反讽效果
  传统或古典小说的叙事往往是以作者的视角出发,提供给读者作者对不同人物不同事件的看法,这种叙事视角让作者成为了读者的眼睛。詹姆士・瑟博在《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中所用到的叙述视角是第三方叙述视角与主人公沃尔特・米蒂自己在梦中视角的不断切换的方式。在文章中作者描述了主人公的几个白日梦的内容,叙述视角也是不断地切换。在描写白日梦时尽管沃尔特・米蒂将自己编织进了梦中,但现实中的沃尔特・米蒂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在欣赏着“自己”的英雄事迹。既然梦是主人公编织的,其叙述视角自然是以主人公自己为准。沃尔特・米蒂用梦境告诉我们梦中的不同的他,反映出他内心的思想与渴望即对成为另一个自己的渴望。而在描写现实中的沃尔特・米蒂时,作者则采用了旁观者的视角或是作者自己的视角讲述主人公现实生活中的故事。这种视角给读者提供了相对客观的叙述,使我们看到了真实的沃尔特・米蒂。这种视角切换的写作方法达到的直接效果便是不同视角形成的强烈对比。
  
  (二)通过在视角切换过程中语言与内容对比形成反讽
   在语言上作者对白日梦内容的描写与主人公现实生活的描写相比没有什么不同。作者詹姆士・瑟博娴熟自然地在两种视角中切换,得益于他在语言风格使用上所保持的一致性。而这种自然又与沃尔特・米蒂理想与现实中自己的巨大反差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语言上的自然过渡与内容上的巨大反差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达到了反讽的效果。
  
  二、拟声词表层意义与隐含意义对比形成的反讽
  
  在《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中当沃尔特・米蒂在幻想自己是一位勇敢的、值得信赖的战场将领时,用到了一组连续的拟声“ta-pocketa-pocketa-pocketa-pocketa-pocketa”。同样在幻想自己机敏的、勇敢的阻止了一场医疗意外以及自己作为勇敢的士兵英勇就义时也出现了类似的拟声词。这组拟声词很有趣,每个音节都是由一个清辅音加上一个短元音组成。读起来节奏均匀,很逼真。但也不难看出作者创造了一个与英文单词pocket读音非常接近的拟声词。这个词是作者赋予了沃尔特・米蒂,也可以说在这里沃尔特・米蒂借助作者之笔选择了这个词用在了自己的白日梦里。因为只有沃尔特・米蒂才是梦的编织者。“pocketa”出现在文中并不是巧合。Pocket 的字典意义中有口袋、钱或者袖珍的、小的意思。而当看到pocket往往使人联想到与日常生活的琐事,琐碎具体。这种隐含意义与梦中沃尔特・米蒂的英雄形象相去甚远。而“pocketa”这个拟声词很自然地表现出了主人公真正的人物性格,即使是在做白日梦时也还是无意间表露出了自己的本真性格。通过核心词的反复使用形成了“前景”或者是“预设”的效果。在最后一幕白日梦中,还出现了另外一组拟声词“rat-tat-tatting”,同样在这组修饰炮火的拟声词中用到了“rat”这样的词。“rat”有老鼠的意思,而在西方文化中老鼠往往是胆小、怯懦的象征。这种象征意义与其所修饰的中心词――可怕、无情的炮火声相比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与此同时从拟声的角度看“rat-tat-tatting”又很形象生动地模拟出了炮火的声音。作者创造出的这些拟声词即给读者带来了陌生的体验,又很好的服务于小说的重要内容――沃尔特・米蒂的性格,加强了作品的统一性和文学性。在最后一个白日梦中出现了“sir, said the sergeant”的表述。通过头韵的使用,达到了一种喜剧化的效果。作者通过声音与内容的巨大反差达到了反讽的效果。梦境终归是梦境,最终只是抚慰自己懦弱的心灵罢了。
  
  三、从叙事文本中事序结构与叙述结构的关系看达到的反讽效果
  
  读过《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这篇文章后,可以看出故事的主线是以主人公沃尔特・米蒂普通的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按照时间顺序发生的故事为线索。作者在叙述这部分内容时用的是时序的顺序,也可以说是用的事序的顺序。然而不同的是,小说中沃尔特・米蒂的四个白日梦被放在了原有的故事中,读起来有打破顺序的感觉。从内容上每个梦好像都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似乎也没有直接的联系。梦境与现实的过度似乎也有些唐突。然而细想起来每个美梦都是沃尔特・ 米蒂摆脱现实的渴望与懦弱性格的体现,每个梦也总是被无奈的现实所打破。而每个梦中沃尔特・ 米蒂的高大形象总是与现实中的自己形成反差。在第一个梦中沃尔特・米蒂在其他士兵眼中是一位值得信赖尊敬的领帅。而梦醒后他只是个开车也不让妻子放心的小人物。第二个梦中他成为了救人于危急的医生。他敢于担当,医术精湛。这又与他现实中开车技术欠佳形成对比。第三个梦中沃尔特・米蒂成为了在法庭上敢于认罪保护弱小维护道德原则受到异性崇拜的英雄。而现实中他只是个满口嘟囔着“狗狗饼干”被女士嘲笑的人。最后一个白日梦中沃尔特・米蒂又成为了枪林弹雨中英勇就义的战斗英雄。在现实生活中他的梦又一次被打破了,而他只是在大厦中躲在角落里即使她的妻子都很难发现的一个不起眼的人。正是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使得沃尔特・米蒂有了不同的“梦里乾坤”。文章中几个梦境的穿插原来看似突兀打乱了文章叙述的主线,通过这种对比变得自然生动。通过梦境穿插的这种叙述结构使得现实中与梦中的沃尔特・米蒂的强烈对比,达到了反讽的效果。
  
   四、通过语境烘托出的反讽效果
  
  上文提到文中四个白日梦中的情景描写生动有趣。沃尔特・米蒂对想象中的英雄的自己又进行了夸张。他在梦中对“自己”英勇事迹的描述似乎和真正的战场、手术室、法庭等在现实中的情景有很大不同。现实中的英雄形象也并不一定和沃尔特・米蒂梦中的一般。他用崇拜的眼睛注视着梦中的英雄――理想中的自己。沃尔特・米蒂的视角有些像观众在看英雄主义题材的电影时所抱有的视角,是崇拜的,梦中的他是他心中完美的自己。而这种夸张与现实中的他形成的反差或对比无疑成了梦中的自己对现实中的自己的反讽。通过对其现实生活中形象的描述这种反讽得以实现。而对沃尔特・米蒂现实神话的描述成了这种反讽赖以存在的语境。作者正是通过这种方式增强了读者对沃尔特・米蒂性格更加生动的了解和把握。
  在《沃尔特・米蒂的秘密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主人公沃尔特・米蒂的形象,一个高大威猛、一个胆怯懦弱。作者通过多种艺术手段的使用实现了主人公在理想与现实中的强烈反差,达到了反讽的效果,最终一个懦弱的“勇士”形象跃然眼前。
  
  参考文献:
  [1]张中载等著.二十世纪西方文论选读[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Cleanth Brooks Robert Penn Warren Understanding Fiction,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
  [3]王守元著.英语文体学要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岳江欣 ,河北人,现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于1999年本科毕业后到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任外语教师,后于2007年考取本校脱产硕士研究生。
   郭雷,河北人,任职于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 ,教授,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