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自我调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关键词〕幼儿教师;心理健康;自我调节   近年来,幼儿教师虐童事件频发:三岁女童的下体被老师放置芸豆,六岁的女童被老师在其背部刺了个“田”字,七岁男童被逼接受紫外线“消毒”的惩罚,还有七名儿童因上课说话而被老师用电熨斗烫伤……最近又曝出山西太原五岁女童因不会“10+1”而被老师扇数十记耳光,浙江温岭幼儿教师颜艳红将“扇耳光”翻新为“揪耳朵”,山东东营一幼儿园教师多次针扎幼童……幼儿教师原本是孩子们心中的“天使”,为何变成了“恶魔”?
  一桩桩虐童事件,引来一片片谴责,也引发了人们对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思考和人性的拷问。虐童事件表面看是一起严重的违法甚至犯罪事件,但从更深的心理层面来看,是幼儿教师的严重心理问题和人格障碍所导致的。
  有调查表明,半数以上的幼儿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是冷漠、易怒、焦虑、抑郁等常见心理问题,攻击性、强迫性、偏执性等严重的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得不到及时疏导和治疗,就很可能发泄到幼儿身上,从而引发类似的虐童事件。那么有哪些因素易导致幼儿教师心理不健康呢?作为幼儿教师该如何进行有效的心理自我调节呢?
  一、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1.社会地位低,承载期望高
  大多数人对社会支持都有一种强烈的需要,因此,任何感到遭受社会拒绝的事件都可能是压力的来源。而且,缺乏自信心的人会比其他人更容易感到威胁,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公众对于幼教职业普遍缺乏正确的认识。有些人根本无法理解幼儿教师这一职业,他们认为当幼儿教师很容易,付出很少却得到很多……殊不知,幼儿教师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他们既要关注幼儿的餐、饮、睡、泄与安全,又要负责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规范的教育与指导;既要考虑班级内部环境的创设,又要及时处理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既要了解每个幼儿的特点,又要按照本班幼儿的总体情况准备教学工作计划,而且要门门精通,样样拿得出手。但是,在别人眼里幼儿教师干得再好也只不过是“孩子王”,顶多也就当个园长,况且园长只能有一个,不是谁都可以当的。
  现在,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幼儿教师承载了太多家庭对幼儿的希望;同时教育改革也不断对幼教职业提出新的要求和期望,使幼儿教师不断面临新的挑战。这些希望和要求给教师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甚至导致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
  2.经济地位低,工作任务重
  目前,幼儿教师经济地位极低,工作任务繁重,责任巨大。“高投入、低回报”的现状使得幼儿教师缺乏社会认同感。这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对幼儿教师是一个很大的心理冲击。
  幼儿教师每天都有很多工作要做。案头工作挤占了教师许多休息时间,是导致幼儿教师工作时间长、工作负担重的最直接原因。据统计,平均每位幼儿教师每个学期的案头工作达17种之多,主要包括教案、个案、摘抄、工作计划、观察记录、教养随笔、会议记录、科研、工作总结、家园联系、请示报告、演讲稿、教具准备等。这些名目繁多的案头工作占据了她们吸取新知识的时间和自由创作的空间。据了解,幼儿教师平均每周投在案头工作的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且有58.25%的幼儿教师经常在家做幼儿园的工作。有的幼儿园还频频开课、比赛,这也花费幼儿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准备。幼儿教师很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长期生活在紧张的状态中,造成很大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复杂,工作缺乏激情
  幼儿教师要帮助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要处理好教师与幼儿的关系,幼儿教师之间的关系,还要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
  在幼儿园里教师每天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这些孩子大多是家里的“小皇帝”,他们有的精灵古怪、有的蛮横霸道、有的攻击性强。而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总是最棒的。他们认为自己孩子犯点错误也是难免的,孩子的调皮也是一种可爱。但如果孩子在幼儿园被其他幼儿抓破点皮、吃点亏就会非常心疼,要为孩子讨公道。如果幼儿教师处理得稍有不妥,家长就可能到处告状,弄得老师心烦不已。
  俗话说“男女搭配,工作不累”,工作中适当的男女比例有利于提高工作的积极性。目前,99%的幼儿园都只有女教师,性别过于单一,工作缺乏激情。同时,女性一般比较敏感、争强好胜、妒嫉心强,这些都给幼儿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心理压力。
  4.心理承受能力的个体差异
  个体的人格、气质等心理特征不同,心理承受能力也不一样。心理承受能力反映了一个人控制自己情绪、承受外界压力、把握心理平衡的能力,可分为四个等级:情绪感知能力、自我情绪调控能力、调控他人情绪的能力和运用情绪的能力。一般来说,情绪调控水平高的人,心理健康的水平也比较高。
  另外,自卑、压力与困惑等心理感受是很多幼儿教师都会遇到的心理现象。但是,这些心理感受又会因人而异。乐观向上的人一般比较“看得开,放得下”,能看出人生的意义,知道“平淡踏实,愿居人下”是平凡人生的真正价值。那些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的幼儿教师难以排遣内心焦虑、孤独等情绪,容易产生职业压力,影响身心健康。
  二、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梁慧娟、冯晓霞等曾对北京市50所不同体制幼儿园的447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8.5%的被试感觉自己经常处于疲惫不堪的状态,86.7%的被试总担心出事故,65%的被试反映自己常感烦躁。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多,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教师、幼儿园以及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幼儿教师学会自我减压、排解不良情绪,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允许孩子犯错误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三至六岁的幼儿,这一阶段的孩子年龄较小,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经常做一些不该做的事情,甚至反复犯同样的错误,这是这个阶段孩子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如果不能正确了解和看待幼儿的这些问题,产生烦恼、愤怒,就会经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中。如果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疏导,就可能面临各种心理问题,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对儿童发脾气、体罚儿童等)。
  幼儿教师对幼儿要有正确的认识。幼儿不是小大人,他们的行为习惯是在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因此要允许幼儿犯错误、允许孩子不听话、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另外,要知道每个孩子的发展都存在差异,同样的要求有的孩子做不好,有的孩子根本就做不到。如果能意识到这些,愤怒自然就不易产生了。
  2.认识自己的情绪,合理释放不良情绪
  当自己不快乐或情绪出问题时,要认清情绪发生的原因是生理方面的不舒服,还是人际关系不好,或是工作压力大等。同时,应意识到情绪源于自己的态度和行为,多想事情好的一方面,放松自己,避免对他人的苛求。承认有些事情自己也会无能为力,让情绪由激动、紧张,慢慢冷静、放松。
  幼儿教师要多与他人交往、沟通。及时找他人倾诉、宣泄,倾听别人的工作感受和经验,争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等,这些均可以缓解和释放不良情绪,避免痛苦情绪的积压。
  3.重视休闲娱乐,调整生活节奏
  那些整天忙于工作,无暇充实自己生活的幼儿教师,最容易出现不健康的心理。因此,无论工作多么忙,都不能把工作当作生活的全部,而应该善于忙里偷闲,参与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如家庭聚会、朋友聚会、K歌、周末游玩、爬山等。丰富的生活可以极大地改善一个人的心态,调节一个人的情绪。在多彩的生活中培养自己的生活情趣、增强自己的生活乐趣,可以对职业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提高自己心理健康的水平。此外,有机会还可以听听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增加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增强自己的心理正能量。
  当然,教育主管部门和幼儿园在招聘幼儿教师的时候,不能只看重个人学历和教学能力,更要注重其心理健康水平,最好能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测查。只有心理健康的幼儿教师群体,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华侨职业中专学校,龙岩,364000)
  编辑 / 丁 尧 终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