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不同层级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探究

  摘要: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民主和谐、平等对话、沟通交流、合作共享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应以赞美、尊重和理解为纽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挖掘并发展每个学生独特的潜能,唤起他们内在的求知欲和创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本文探究不同层级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提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途径。
  关键词:教学关系 伦理关系 情感关系 学习动机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1]教师与学生是贯穿教育过程始终的两个基本要素,师生关系的性质和模式影响着教育活动的一切环节。[2]当师生关系中的情感特点渗透到学生学习过程中时,便成为学生学习情感的组成部分,而且情感又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故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使这一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3]在学校教学过程中,学习动机搭建起教师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桥梁。教学过程是在教学目的的规范下,教师教、学生学的共同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断交往和联系,通过相互影响和作用而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人际关系。[4]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具有重要性,它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以“传道、授业、解惑”为中介的教学关系;其次是反映现代社会需求的伦理关系;最后是师生之间不断交往和交流而产生的情感关系。这些特殊的关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不同层级的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是值得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一、教学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
  教学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基本的表现形式,是以师生之间的“对话”为基础,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方法与学生自主建构的统一。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只是关注极少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而不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能帮助和指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和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不能通过高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恐惧学习,缺乏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
  在教育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更好的促进的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学生爱学、乐学,在教学活动中,双方产生融洽的互动,师生关系趋于积极的方向发展,使学生的学习动机逐渐增强;反之,师生关系趋于消极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付教学工作,学生对课堂学习毫无兴趣,则学生无法产生学习动机。(1)教学活动中,教师发挥主导作用,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传授新颖的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对于教学内容的求知欲,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2)教师对于学生学习结果的及时反馈。教师给予学生学习的及时、具体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水平,看到自己的进步,从中受到鼓舞,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3)课堂中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教学气氛,可能是愉悦轻松的,也可能是死气沉沉的。不同的课堂气氛学生产生不同的学习状态,学生融入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学习兴趣浓厚,相反则抑制学生学习的动机。
  二、伦理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保障
  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即以社会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师生共同遵守和学习的道德经验以及各自履行的道德义务。[5]在互动过程中,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维持着师生之间的关系,约束着双方种种行为。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和谐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优秀的教师、让学生愿意“信其道”的教师,在学生心中更有威信,这种和谐统一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对教师的尊敬,愿意与教师一起学习,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学更需要教师与学生在道德观念的约束下,教师抛弃权威意识与态度,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既把自己看成是教育活动的领导者、管理者,又把自己当成学习群体中的一员,只不过自己在这个群体中处于平等中的“首席”。教师不仅传授知识经验,还要激励学生思考,关注和帮助学生的思想、生活、心理等各方面的发展,热爱、帮助、平等对待和严格要求学生,逐渐让学生愿意向老师敞开心扉,在喜爱与老师交流的同时,愿意上教师所任教科目。以此为基础,教师逐渐引导学生对于课堂喜爱,转变为了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学习。
  三、情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催化剂”
  这种关系主要是表明师生之间的相互认知、感情、依赖的状态,使师生心理距离缩短,学生愿意与教师交往,有更好的心境。学生更看重的是情感因素,教师与学生的的情感交流,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师爱自己的学生,期望他们能有所成就,通过情感和激励的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教师平易近人、启发诱导、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以身作则,学生倾向于尊重、信任、热爱老师,所以,教师关心和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谈心,在谈心中,了解每一位学生,教会他们学会调整心态,防止各种压力造成他们学习上的困扰;在谈心中,以一种真挚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减少他对于学校、教师、课业的紧张感;在谈心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他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闪光点,更加热爱学习。作为教师,努力成为学生的朋友,与学生能够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这样学生乐学、好学,拥有这浓厚的学习动机。相反,感情出现隔膜,会使一部分学生缺乏对学习足够的兴趣和信心,抑制学生学习动机的产生。
  四、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增强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正确合理的使用教学手段
  学校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国家、社会、学校制定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目标,通过合理的教学手段,将知识内容传授给学生,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过程既需要教师的赏识教育,也需要与之伴随的惩罚教育,有效地利用奖励和惩罚,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有的学生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而去努力学习。这类学生是外部的诱导因素所引起的学习外部动机。而有的学生喜爱英语,他便在课堂中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这类学生是自身的需要而去发奋学习,自身学习的内部动机比较强烈,不同的学生对于学习存在的不同的动机,但是学生学习内部动机比外部动机具有更为持久的激励作用。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决定着学生能否可以持续掌握他们所学习的内容。学校给予学生的教育,要让学生明白教育的重要性,只有自己真正的投入学习活动中,才能得到一定的满足,推动学习活动朝着一定的目标前进。在外部动机发生作用时,学生的学习更多地希望达到目标,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任务一旦失败就一蹶不振。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利用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加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二)树立民主思想,提高法制意识,加强师德建设
  师生关系尽管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但这种特殊关系是存在于现在社会中的,受到社会规范的制约,使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和学习相应的道德规范, 又要求共同履行社会赋予他们的道德义务。
  树立民主的思想,教师以学生为本,师生民主平等,沟通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首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学习上出错时,耐心帮助他们;学习中提出的想法,重视并给予肯定;学习后提出的质疑,鼓励并给予称赞。在这种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是一种自主的学习状态;其次是平等互动。教师倾听学生真实的心声,用宽对待学生;最后,学会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经验、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学生的需要。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我国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规定了学生所享有的权利,学生的权利受法律和国家的保护。但目前一些教师对这些法律视而不见,出现了:罚站、打手心、责骂等种种侵犯学生个人权利的现象,对于学生的伤害,必然会减弱学生对于学习的热爱。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保护学生的权利义务。加强师德建设。教师应加强自身修养,从内心抵制社会的不良风气,以一种良好的姿态感染学生,在学生中做到表率与示范作用。教师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行举止、思维方式会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6]因此,教师广博的知识和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一定程度上优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情感体验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教师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无时不在,课堂中、作业批改中、课余生活、期末评语等。人们常说:“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爱别人孩子是神圣”。这正是教师与学生情感建立的根本体现。
  教师应以真心对待学生,用对学生的爱来感化他们,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师应该承认这些差异性,因材施教,确保学生的发展,相信他们的潜力,投入真心教育学生,同时也会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教师呈现给学生有感染力的教学过程,通过课外与学生交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在此过程中,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与学生的情感关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教师爱学生,学生尊重和热爱老师,只有在这种有意识的发展中,学生才能更好的促进自己的学习动机。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当代社会,多样化的学习途径,丰富的学习资源,新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创新思维的培育者,挖掘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需要教师以赞美、尊重和理解为纽带,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田国秀.1980年以来我国教育界关于师生关系问题研究的评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0,(7):12一17.
  [3]张春兴.教育心理学 [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 1998.
  [4]李瑾瑜.论师生关系及其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 1996, (3) : 57~61 .
  [5]杨继平.3一6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调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6):46一49.
  [6]吴中东.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J] . 西江教育论丛, 2007 (3)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