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看待政府角色]行政在政府中的角色

  《生活中的经济学》   作 者:加里·贝克尔 吉蒂·贝克尔   出 版 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定 价:49.000元
  【 智囊推荐 】
  书中的文章以其扎实的经济分析,与随处可见的个人意见区别开来,广受各个阶层读者的喜爱,经典不衰。通常,专栏所谈论的当代问题,很快就会被遗忘。但是,加里·贝克尔的这些文章,即使是讨论那些已经忘却的问题,其分析也有助于学者、企业主管、经济爱好者及其他读者更深入地了解在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等方面随时出现的问题。这些文章证明,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能告诉我们,人们做出何种选择,是与不同选择的成本和效益密切相关的,这是政治、社会、心理等角度所看不到的。
  这本叫作《生活中的经济学》的书,虽说冠以“生活”二字,其实涉及的都是国计民生这样的大主题,可以说和之前看过的《牛奶可乐经济学》完全不在一个领域。这本大作的作者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加里·贝克尔和他的夫人。这本书其实是将他在媒体连续10年写出的多达130多篇,每篇只有800多字的专栏文章集结而成的。之所以被视为经典之作肯定不光在于作者头上诺奖的光环,而且文章最新的内容也是1995年的,虽然时效性十分有限,但是将近20年的沉淀也足以印证他的价值。这本书中涉及的内容有的在好转,有的在恶化,但经济学家不是预言家,我们不应该也无必要把更多的兴趣放在结论和现实的是否一致上,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用经济学家的视角看问题。我想这对当下中国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决策并非是最佳的经济选择
  作为经济学家,作者的切入点主要是从政府的公共政策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出发的。对于普通人而言,甚至也会这样想:政府应该拿出最佳决策解决相应的问题,最好是兼顾公平和效率的。但结果呢?这个结论是错的!包括作者在内对于美国几届政府的决策行为基本也是不够认可的。那么何种原因导致了这种结果?有些人更愿意相信之所以不能看到他们所希望的结果源于政府是由一帮无知、愚蠢的政客组成,他们充满了私欲、低效率和贪腐,甚至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最佳决策。其实并非如此。
  真相是政府决策更多的是多方利益集团博弈之后的结果,比如我们常常会指责政府在财政分配上存在诸多不合理,但这种不合理后面往往又具有所谓的合理性,只不过思考的角度或者得失评价不同。所以很多人期冀新一届领导人上台后会有什么立竿见影,甚至是天翻地覆的效果其实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即使是所谓真正具有经济学价值的做法也未必可以实行。比如书中作者一个异想天开的做法叫作售卖居留许可证,也就是针对外国人入境的做法由免费发放变成付费,甚至是价高者得。在作者看来,这不仅可以为美国带来相当可观的经济收益,更重要的是可以使更多有价值,为美国所用的人才摆脱原有程序的困扰。必须承认,这在经济学而言可能是最符合效率原则的,但至今为止仍然没有见到实施的迹象。
  当然政府一定是存在问题的,也是需要不断完善的。比如有些公共政策和私人行动在执行之初会起到一定作用,但随后常常会引起糟糕的后果。西方社会的多党制会要求执政党在任期内有所成就才能得以连任,在中国同样会要求一方官员在短期内做出成绩,所以政府特别容易在诱人的短期利益面前屈服,但政府制定出来的政策能够大大改变个人和企业的长期行为。更明智的做法是,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政治决策,以避免最初的短期收益和最终的长期痛楚。但是如何解决在避免不作为和从长远效益出发这一矛盾的确中外都是一个难题。
  当然,对政府是要监督的,但也要提出更多有价值和可行性的建议,而不应该只是简单地指责,虽然这种指责是无可厚非的。
  经济学角度的判断有助于理性思考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需求之间的取舍,哪里就适用于经济规律,哪里就自然是经济学研究的地盘。这大概是对经济学最简单、直白的表述了。所以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问题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是具有启发意义,有助于理性思考的新范式。在书中有个给许多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观点,就是作者所提倡的“毒品公开化”,这在许多人看来简直是大逆不道,但作者的理由是,这样做可以使毒品价格大大降低,从而解决由此产生的连锁问题。这种经济学解读非常正常,当然这种建议永远不会被采纳,但他不失为一种思考,你不能由此说这个人是个脑残的假“砖家”。
  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时往往受制于社会成员情绪化因素和所谓的伦理诉求,特别是在社会矛盾比较激化,社会转型比较剧烈的局面下。很多人基于对当下境遇的不满,百般指责,但是表现得道德感有余而分析力不足,即使是貌似基于数据和逻辑的推论也是非理性的(比如拿两个国家的购买力或商品价格进行比较)。大到国家既定方针,小到具体的管理措施都会多少受到这种困扰。前一阶段网络上有个政府是管得太严还是太松的讨论,其实严与松本身就是一个主观印象和判断,而真正关于现行体系的问题不在于政府干预得多与少,而在于干预的方式可能不对。
  比如现在要求废除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很高,仿佛开始存在时就充满了原罪。其实不可忽视它已起到的应有的历史作用,即使现在总是有人拿人口红利消失说事。西方其他国家没有采取计划生育政策仍然无法回避人口红利消失面临的挑战,放开生育也极有可能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后果。这种声音是很少可以听到的,比如书中也探讨了提高最低工资是不是好事情?强迫企业贡献更多的福利承诺好不好?这在很多人看来是无须讨论的,是明显的利好和善行。但在作者看来是否定的,因为它反而会对就业状况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比如像北京这样的全国中心城市的房价高居不下,是政府调控不力还是本来就应该如此?居京不易在经济学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包括北京公共交通(出租车、地铁)的涨价等等,都很难在较为理性的认知中得以解决。
  所以我们希望社会能更多从理性、客观的角度来分析各项公共计划及政府法规,即使短期对政策不会产生什么效果,甚至出现痛点,但长期而言,还是可以发挥正面影响力的。
  真正了解西方国家现实亦有帮助
  应该说,我对经济学是个不折不扣的外行,所以这本书不仅让我了解了经济学的很多知识,而且能够进一步对西方社会,特别是政府的体制规则、管理思路有了更为深入地了解。一个不成熟的结论就是:我们同西方一样面临很多同样的挑战(美国同样有利益集团的困扰,同样有在资本主义制度背景下的无奈,同样不断受到来自各方的指责和批判),各具优势,各有不足,大可不必厚此薄彼,也更不要戴着有色眼镜,甚至是怀着不良的目的做出不够客观、恰当的解读。
  讲两件最近发生的事件。我的同事最近带女儿去美国游学,回到宾馆的时候发现箱子被强行打开了,一看到留言是政府行为,无奈加没辙,看来即使是美国也不那么尊重私人权利。 另外一件事,清华的专家提出养老金发放应调整到65岁,引来骂声一片。这一问题国外也有争议,但却是鼓励给更多老年人以延长工作时间的便利,因为这在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看来日本的成功经验中这也是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