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设计包括什么 [刍议课堂教学设计的“挑战性”]

  【摘要】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教师的教学过于细密,问题设计过于琐碎以及教学内容过于浅显的弊端,追本求源还在于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因此选择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课堂教学设计 差异性 可行性 创新性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设想与计划。“挑战性”是指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要有适当的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教师课前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对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探索精神,很有好处。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是我们的当务之急,那么,如何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呢?应该注意以下“三性”:
  一、差异性
  1.对同一年级的孩子,在相同的教学范围内,可以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这样做的结果必然是优等生学得好,中等生学得懂,落后生跟得上。例如,在一年级学生的识字课堂上往往出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教材中的生字都能拼读,在集中识字时却表现得不专心,东张西望。作为老师,最好的处理办法不妨这样,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设计一个比较难的题目:用这节课学过的字说一个短小的故事。有了表现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兴趣马上来了,课堂中,学生就会显得很活跃。以后的课堂上也会专心许多。
  2.在实施相同的教学内容时,可以对层次高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例如,三年级的作文《写一个熟悉的人》,写作的要求是:写出熟悉的人的身材、长相,穿什么样的衣服,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这一点,孩子们都能通过观察来表述。可有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得早,三下五除二就能写完了。此时,老师可以适当地向他们提出高一点的要求:能用简单的事来反映这个人的特点吗?有了跳起来摘果子的感觉,那么作文能力发展早的学生很愿意向这个高水平的题目“挑战”。
  二、可行性
  教学内容的设计,如果没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则会形成老师问学生答的景象。课堂气氛似乎活跃,实际上,学生的大脑并没有真正动起来,学生仍旧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体现出他们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也不宜太深奥,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长此以往,孩子们得不到学习后的满足,还会对学习失去信心。由此可见,设计“挑战性”的教学内容必须遵循可行性,让学生都能学懂,但要真正学好,又必须动一番脑筋。
  例如,教学《穷人》一文,这篇文章的重点是要通过体会人物的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了解像渔夫和桑娜这样的穷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课文篇幅长,如果逐字逐句地分析,会令人觉得乏味。经过一番思考后,可以这样设计:
  第一步:初读课文,提问:桑娜在见到西蒙死后,心理是怎样想的?找出关键句子“她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自己非这样做不可”。理解“非……不可……”的含义。
  第二步:抓住“熬”字做文章。要学生体会“熬”含有哪些意思。学生是这样回答的:
  生:我觉得“熬”字也说明桑娜和渔夫在勤劳地度日。
  生:“熬”字既说明了桑娜家穷,又为桑娜矛盾的心理作铺垫。
  (师肯定学生的回答,找出描写桑娜矛盾的内心活动的句子,通过对桑娜心理变化的体会,了解人物的品质。)
  生:老师, 刚才的学习,我觉得我能了解桑娜和渔夫善良美好的品质了。
  第三步:发挥创造力,续写《穷人》。
  抓住“熬”字,让学生在学习时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他们既觉得学习内容有“挑战性”,又觉得这个“挑战”并不难,只需要多读读课文,动动脑筋就能够找到答案。因此,整堂课老师只是在穿针引线,而学生处于以自学、交流为主的气氛中,主宰了自己的学习进程。给学生设计具有可行性的教学内容,达到了尊重学生,把课堂主体地位还给学生的目的。
  三、创新性
  语文课程是小学课程中比较重要的一门功课,因此,在语文教学设计中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才能,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阅读课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一些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采用多种方法,用最短的时间理解文章。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在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时,要教给学生走出传统学习框框的方法:(1)直奔中心法,即找到全文的中心句或中心词,在中心句或中心词的统领下去学习全文;(2)跳跃式阅读法,即对篇幅比较长,前后段落之间有紧密联系的课文,可以摒弃逐字逐句学习的方法,只跳跃性地学习重点段,培养学生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3)倒置法,即先学后面的段落,再学前面的段落。灵活善变的阅读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探究欲望。老师把这些具有创新意识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时,学生觉得和以前的传统方法相比,有了些难度,的确要集中精力,开动脑筋才行。只有当他们掌握这些方法时,学习兴趣才会高涨,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勃勃的生机。
  (作者单位:张家港市东渡实验学校)
  编辑/张俊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