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如何正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

  自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颁发以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特别是观摩一些名师课堂教学和优秀课展示以后,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改观:满堂灌、重道轻文、教师中心、肢解课文等现象正在淡出课堂。可是我们也应看到,事情却有朝另一个极端发展的趋势,也就是说,在不少教师那里,一味地跟风学招,正使新课程标准陷入遭遇误读的窘境。在此,我们对误读新课程标准情况作一个诊断分析。
  病症一:“草色遥看近却无”——解读资料拓展
  自从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资源整合”这一内容以来,我们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如何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在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课程资源整合”存在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课程资源整合”可谓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病情分析】《普罗米修斯盗火》教学片段
  师:在漫长的苦难中,普罗米修斯他不后悔,也不屈服。情愿为人类而受苦。
  (出示补充材料)
  执行刑罚的火神敬佩普罗米修斯,可是又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所以只好劝普罗米修斯归还火种,然后认错。可是普罗米修斯摇了摇头,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愿意忍受各种痛苦,但是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改编自《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师:看到此,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普罗米修斯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学生纷纷站起来发表自己的见解,可是从学生的表情和发言来看,并没有达到教师所预期的那种效果,学生的感情没有和文本产生预期的共鸣。)
  【诊断分析】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我们常常注重整合的形式和结果,但是往往忽略了资源整合的实质和过程。在文本的研读过程中,我们只顾将自己找到的文本资源(即结果)呈现给我们的学生,但是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的感受,导致学生无法与文本的语言产生共鸣。因此,我们教师在“课程资源整合”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内心的感受出发,注重资源整合的实质和过程。
  【诊断处方】
  师:在悬崖上,普罗米修斯遭受的是怎样的痛苦呀!(引领学生朗读课文片段)同学们平时生活中身体有没有遭受过伤害?那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呢?
  生1:有一次我的手不小心被刀划破了,我疼得眼泪直流。
  生2:上次我不小心被开水烫了,疼了好几天呢!
  师:看!同学们的这些痛苦与普罗米修斯相比,那算得了什么?那面对这些痛苦,普罗米修斯是如何对待的呢?
  生1:普罗米修斯咬牙坚持着。
  生2:普罗米修斯一心只想着火种能给人类带来幸福,就忍受着剧烈的痛苦。
  (出示补充材料)
  师:看到此,你一定有很多话想对普罗米修斯说,谁来试着说一说!
  (学生此时表述的丰富、深刻显而易见。)
  病症二:人为的“雪灾”——解读自主学习
  固然,在语文课上我们要为富有诗意的答案“雪化了,变成了春天”击掌叫好。但是,由于我们的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片面、幼稚,甚至是错误的,而我们教师能为此答案夸耀其思维敏捷、富有创新意识吗?
  【病情分析】《将相和》教学片段
  师:在课文中,廉颇、蔺相如、秦王、赵王一个个人物个性鲜明,同学们,这其中你最喜欢谁?请你找到和你一样爱好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学习探究,看看他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全班同学喜欢蔺相如的约占七成,喜欢廉颇的约占两成,喜欢秦王的约占一成,而赵王则没有同学喜欢。)
  (学生汇报探究成果)
  生1:我们比较喜欢蔺相如,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心胸宽广,顾大局,识大体。
  师:(非常高兴)答得非常好,那你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生1:我从……(找出文中有关语句)
  生2:我们比较喜欢廉颇,因为从文中可以看出他勇敢善战,知错就改,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我们从文中这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3:我们小组比较喜欢秦王,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习他那种朝着一个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一愣,随即又立刻笑了起来)你们答得很有个性,很有创新意识,非常好,让我们一起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吧!
  【诊断分析】“雪化了,变成了春天!”对于这个教学理念的提出,我们有多少教师激动地鸣掌欢呼:“教学自主性的春天来了!”可是,让我们没想到的是一场“人为雪灾”也悄悄地降临了。案例中生3的认识,他把文中表现出来的秦王以强凌弱、不择手段、奸诈看作是秦王为了自己的奋斗目标而不懈努力,这是学生错误的看法,他们认为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答案就是新颖,就能得到老师的夸奖(事实也是如此)。而我们的教师也错误地解读了“自主”,我们是强调“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对这“一千个哈姆雷特”都全盘肯定,必须对其进行严格筛选,对于一些肤浅、误解、曲解的答案及时进行纠正,不然我们以后的生活中会出现多少以强凌弱、不择手段的秦王呀!
  【诊断处方】
  生3:我比较喜欢秦王,他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要和氏璧和吞并其他国家),不择手段,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也要学习他那种朝着一个奋斗目标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精神。
  师:为实现目标坚持不懈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可是为了实现目标不择手段值得我们学习吗?
  生:实现目标是应该付出努力,可是影响到他人利益或者伤害别人是不对的。
  病症三:“乱花渐欲迷人眼”——解读“广度延伸”
  特级教师窦桂梅倡导主题教学,提倡教学要有“广度、深度、温度”,于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常常一窝蜂地涌现了“深度、广度”的延伸挖掘,可是却发现我们是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劳而无功。   【病情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片段
  师:通过刚才的自学,那感人的父子之情一定深深地震撼了我们每一个同学,你能否找出最震撼你心灵的语句和大家进行交流?
  生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小时,他忽然听见瓦砾堆底下传出的声音:“爸爸。是你吗?”(但是笔者发现这名学生朗读流利但感情欠缺,可见对文本的感悟还没有到位。)
  师:是呀!父爱是多么的伟大!下面让我们一起再来看几位伟大的父亲吧!(教师出示“拓展材料”,学生自由朗读,耗时大约4分钟。)
  拓展材料1:朱自清《背影》片段
  拓展材料2:《父亲——我永远的家》片段
  拓展材料3:《路灯下的身影》片段
  师:读了这些片段,你想对天下的父亲说些什么?(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耗时大约2分钟。)
  师:是呀!父爱是多么的伟大,而我们赞颂父爱的语言又是多么的贫瘠,下面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一下我们伟大的父爱吧!
  (投影出示刚才生1朗读的片段,学生的齐读较第一次有了进步,但是总感觉孩子们的朗读还是没有到位。)
  【诊断分析】在新课程理念的影响下,我们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十分注重对文本内涵的开发,注重对文本的深度和教学深度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这位教师淡化了对第一文本内涵的挖掘,没有能够抓住其重点词句好好推敲,没有能够组织学生品读交流,没有能够引导学生从文字和感情里走一个来回。虽然他及时拓展了文本,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父爱的伟大”的感悟。但是通过比较,以及通过学生对第一文本的两次朗读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虽然经历了文本的拓展,但是对第一文本却并没有产生强烈的内心震撼,学生与文本之间并没有产生亲密的接触,心灵的碰撞。在此,我们不禁反思,我们的拓展是否“越位”了?这样的拓展是否“本末颠倒”了?
  【诊断处方】
  ……
  师:这句话哪些地方特别能打动你?
  生1:“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这些数字让我深深地感到了父亲寻找儿子的执著。
  生2:“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更显示了这位父亲的伟大,为了寻找儿子他不顾一切,忘我地努力着。
  新课程标准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找准方向才能到达目的地。因此,新课程标准呼吁教师的正确解读。
  作者简介: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语文教师,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