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一体和五位一体 从“四位一体”到“五位一体”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是一个有机整体,党的十八大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四位一体”发展成为包含有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提出是党新时期执政理念的升华,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创新。
  [关键词]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生态文明建设;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章的写进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上的一个新的重大突破。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更加鲜明的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实践的不断深入、自觉性的不断增强,反应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规律和广大群众的新期待,标志着党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认识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发展过程
  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问题,是党在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经历了初步探索、逐步深化和日益完善的过程,实践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完善和不断的丰富。
  社会建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56年毛泽东就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对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进行了初步探讨,明确地提出了以“物质文明”为中心的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周恩来在1954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的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国防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初期,在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过程中,邓小平结合建设实际,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资文明的同时,也要进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建设思想。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定不移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并在党的十三大上明确的提出了经济富强、政治民主、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此后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延续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2005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第一次明确提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把建设和谐社会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一个奋斗目标。
  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引起了全社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广泛关注。这一次党的十八大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中来。这一系列的重要思想表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已经由“四位一体”扩展为了“五位一体”的新布局。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总览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部署。
  二、“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新亮点
  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位置的提高是此次党的十八次代表大会众多新亮点之一。十八大报告中提到要“建设美丽中国”、“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富有诗意的描述、温暖而又形象的理念使人精神一震、耳目一新。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理念的根本转变。
  随时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由于我国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现阶段仍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虽然改革开放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也付出了惨重的生态环境代价。经济发展要讲究方式方法,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严重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顺利实现。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只在单纯的追求经济的增长,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以高消耗、高投入、高污染所换取的只是低产出和低效益,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
  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当然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几年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这其中有自然的原因,更有人为的原因,伴随着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我们也在反思,以生态为代价换取经济的繁荣终究是不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才是我们应该选择的正确方向。由生态问题引起的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放弃对物质生活的追求,回到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而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使得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营造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共同和谐的氛围,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把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实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重大意义
  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党创造性的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缓解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的必然要求。   当今世界,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发展中普遍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选择向发展中国家转移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又应该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呢?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形成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给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扎实推进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超额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全面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为促进绿色增长、推进可持续发展打下来了可靠的基础。
  其次,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响应广大人民群众要求转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的内在要求,更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
  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方式和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希望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住上舒适的房子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特别是环境权益的集中体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内涵的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没有一个良好的适合人类居住的生态环境,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要求,便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生态文明建设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期待,能够转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质,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这不仅是改善民生的需要,而且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域和范围,更是实现中国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使人民群众在享受经济建设带来的富裕生活的同时享受到良好的生态环境品质。
  最后,走符合我国国情的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是党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新趋势,顺应人类文明新进步所作出的战略抉择。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在创造了巨大的物资财富,推动物质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危机。早在党的十七大的时候,就提出了“在推进工业文明进程中建设生态文明”,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这是党深刻反思传统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系列危机的产物。生态文明建设是党认真总结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践经验,充分吸纳中华传统文化智慧,要求从文明进步的新高度认识和解决资源环境等问题。当今世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潮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正成为新的趋向。建设生态文明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增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科学理念和方法论指导,有利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肩负起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应尽的国际责任,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总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发展成为“五位一体”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是理论与实践的再一次结合。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的基础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反应了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人民不仅要富裕的生活、富强的中国,还要美好的家园、美丽的中国。“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思想为我们不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期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将不再遥远。美丽中国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和希望,生态文明则是托起未来强有力的臂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