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重视新农村建设中实用人才队伍的建设 队伍管理存在的问题

     内容提要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无论在数量、综合素质还是专业结构等方面,都落后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要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正确认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重要地位,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管理的长效机制,积极搭建农村实用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综合效益。
  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实用人才 工作机制
  作 者 李剑飞,中共衢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浙江衢州:324000)
  
  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任务,并明确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关键就在于造就一支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队伍。因此,“造就一大批技术精、业务强、素质高的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一大批能创业、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是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使命。”[1]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剖析
  
  近年来,各地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方面作了积极努力,取得了许多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如浙江省衢州市(文中所涉及数据均以衢州市为例)以“万名农民素质工程”为载体,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综合素质;以农技110服务网络为平台,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科技水平;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促进农村实用人才成长;以职业学校为阵地,培养新型农村实用人才的后备军;以政策激励为先导,营造尊重农村实用人才的良好环境。通过这些努力,不断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教育和管理力度,逐步建设了一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能、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为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并得到群众认可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队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对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出了更高要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也因此面临新的挑战。面对新的挑战,有学者尖锐地指出:农村原有的人才队伍已经很难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与建设新农村的要求有差距;另一方面,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发展的空间有限,人才大部分都不愿意到农村中去。[2]因此,无论从人才的数量、质量还是结构等方面来看,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的现实,与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都存在明显差距,因而两者之间形成了诸多矛盾。
  一、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要求与农村实用人才短缺、内在动力不足的矛盾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任务,它是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和农民全面发展的核心问题。衢州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要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全面小康,就必须大力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必须充分重视和发挥农村实用人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使他们真正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引路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农村实用人才短缺、内在动力不足,影响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问题相当突出。调查统计显示:衢州农村现有劳动力118.98万人,而农村实用人才只有34720人,仅占劳动力总数的2.92%。其中,40岁以下的农村实用人才14500人,仅占农村实用人才总数的41.7%。
  据分析,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是形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统计资料表明,衢州市至今外出务工的劳动力高达40余万,占劳动力总数的34%。不可否认,这部分劳动力通过外出务工,给家庭带来了比较丰厚的收入。但是,外出务工者往往是农村劳动力中年轻力壮、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部分。因此,从全局和长远的眼光来看,这部分劳动力的外流,势必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短缺,致使农业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最终影响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二、不断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要求与农村实用人才科技水平偏低的矛盾
  要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效益农业,拓展生产领域,从而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现代农业、效益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因此,农村实用人才素质的提高、农业科技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但如前所述,目前有文化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或经营非农产业,留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大多是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较低、观念滞后的劳动力,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掌握、推广能力相对较差,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科技水平普遍不高,从而严重影响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10%抽样调查表明,在衢州市农村实用人才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2.7%,大部分没有受过系统的、正规的农业技术教育和职业培训,主要依靠长辈传授即传统师承而获得技术。如开化县在组织蔬菜安全示范村活动中,参加的人员几乎都在50岁以上,会记台帐的竟不到一半。农村科技员队伍知识老化的现象也相当严重,调查发现,有的乡镇在10年间既没新进农业技术员,也没有组织培训,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效益农业的转型,这些农村科技员显然是无能为力了。
  三、农业经济转型的要求与农村实用人才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
  现代农业是逐步走向商品化、市场化的农业,其主要特征是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先进科技广泛应用,产业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环境受到重视;产业结构从分割型向联动型转变,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3]因此,“从根本上看,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不仅是农民不断减少的过程,而且是农业劳动者技能不断提高的过程。现代农业劳动者不仅要会组织生产,还要善于经营;不仅要懂相关的科学技术,还要熟悉现代科学管理”[4],也就是说,实现农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需要方方面面的实用人才。然而,目前农村实用人才的专业结构很难适应这一转变的形势。衢州市现有的农村实用人才中,种植能手占14.6%;养殖能手占26.4%;加工能手占5.5%;企业经营人才占18%;农村经纪人占5.2%;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占1.1%;技能带动型人才占28%。这一结果表明:从事种养业的人才较多,从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农产品流通的人才较少,而外向型、开拓型的农村经营管理人才极其短缺;具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相对较多,复合型人才相对较少,创业型人才则尤其匮乏;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才相对较多,面向流通、服务领域的人才相对较少。人才队伍结构的不合理,供求矛盾日渐显现,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瓶颈”。
  四、充分发挥人才效益的要求与农村实用人才组织管理分散的矛盾
  农村实用人才效益的充分发挥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充分发挥人才效益,就必须加强对农村人才的有效组织和科学管理。目前,农村实用人才的组织和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多头”管理制约人才合力的形成。人事、科技、农业、教育等部门都有一定的管理权限,这就造成农村人才在开发、培育等方面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局面,严重影响了人才资源整体合力的开发和发挥。近年来,农业、科技等部门虽然出台了相关政策,但由于缺乏专门管理部门的统一协调督促,落实不到位、不彻底,从而使这些政策的成效大打折扣。二是在管理机制上基本处于松散、粗放式阶段。主要表现为激励机制不健全,尤其是对于立志成才的青年农民和长期从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的农村人才,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扶持和倾斜。同时,对农村人才的评价机制不健全,如技术职称评审未纳入人事系统的专业技术评审,社会认可度不高,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缺少鼓励和奖励。三是资金投入不足。各级政府未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投入真正放到重要位置,致使业务培训经费不足,影响农村人才的素质提升以及科技的开发研究和推广应用。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正确认识农村实用人才建设的地位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要造就一支拥有相当规模、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一技之长、并能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实用型人才队伍。近年来,各地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了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力度的加大,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整体素质不高,特别是乡村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的任务就显得十分迫切而繁重。因此,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认识到“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5]。可以说,农村实用人才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生产力”。因此,各地应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当地人才发展规划,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把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变为人才资源优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充分发挥各类媒体的作用,通过开设农村实用人才专题、专栏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村实用人才建设方面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推广各地、各部门育才、用才的先进经验;通过宣传优秀人才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贡献,树立典型,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从而形成鼓励创业、支持创业、宽容失败、信任理解的人才成长环境。
  二、理顺工作思路,建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和管理长效机制
  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增强此项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
  一是组织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以成立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协调小组为契机,扎实推进工作。该机构应由党、政、群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负责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的具体指导、统筹协调和督促检查,通过定期召开会议、通报工作情况、共同研究部署、统一协调等各种途径,形成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合力。
  二是工作机制――党委统一领导,农办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协调配合。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各职能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而且重在协调。具体地说,应当由农办负责牵头和综合协调,制定农村实用人才规划和相关政策,并对相关工作进行督促检查;由农林部门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负责开发和培养工作;由人事劳动部门负责编制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规划,开展农民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定工作,同时加强以人才市场为中心的人才网络建设,畅通人才流动渠道,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由教育部门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大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力度,举办各种类型的农民大专、中专学历班,提高青年农民尤其是农村后备劳动力的科技文化水平;由科技部门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科研项目,组织科研攻关,做好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工作;由财政部门通过各条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建立专项基金,对有突出贡献的农村能人实行重奖,保证人才培训、奖励、管理等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是考核机制――实施目标考核制度,增强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实效性。应制定科学的考核内容、具体的考核要求、可操作性的考核方式等,把农村实用人才的开发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将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政绩紧密挂钩,加强对各地各部门在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目标考核。
  三、强化政策导向,积极构建农村实用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
  各级政府要积极筹措资金,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等途径,切实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实用人才的素质提升、科技研发和推广、创业发展提供切实保障。各地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激励农村实用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如制定鼓励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创办民营科技实体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科技研发和技术推广等有偿技术服务的相关政策,保护农村实用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合法经营;改进和完善农业贷款办法,为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发展提供优惠服务;制定农村实用人才评价标准,规范和完善农村实用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积极开展人才评选活动;加大对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的使用力度,把其中的优秀人才纳入组织部门的视野,有计划地推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进入村、乡(镇)级领导班子。总之,通过强化政策导向,积极构建农村实用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一方面激发农村实用人才的创业热情,使他们安心农村;另一方面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回农村创业,推动人才向农村集聚。
  四、有效整合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的综合效益
  一是整合师资资源。通过建立师资信息库和专家信息库,将分散在各农技推广中心、科研院校、职业学校、乡镇成人学校及农业龙头企业的科技人员集中登记,给有关培训部门提供有效信息;同时,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根据合理布局、交通便利原则,对各类培训机构实行有效整合,将师资力量雄厚、设施完备、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机构作为定点培训基地,明确培训专业和范围,确定培训内容和要求。二是开展分类培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对具有一定文化和技术的农民重在提高科技创新与推广能力,可以选送到有关技术院校,接受系统性培训;对有科技意识的农民重在提高实际运用和推广能力,可以以各级乡党校、职校、成人学校为阵地,集中教学与分散指导相结合,开展实用型技术培训;对下地动手操作的农民则重在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可以以示范基地、村级电化教室为阵地,完善科技流动服务队,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经常组织专家、农业专技人员到田边地头进行现场示范。三是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培训的实效性。围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应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从传授单一技术、技能扩展到市场经济、现代农业科技等多个领域,围绕高效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等新兴事物,开展无公害优质农副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的生产、加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动植物种养、防治技术以及储存、保鲜、供销、农业标准化、法律、电子信息等技能的培训,使培训工作真正适合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此外,实行培训目标责任制,通过培训督导,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提高;通过对培训的审计,确保专款专用,使培训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曹建文. 建设新农村 呼唤新人才. 光明日报,2006.8.26
  [2]建设新农村需要新人才. http://news.省略/standpoint /200606/23/8070.html
  [3][4]陶武先.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 中国农村经济. 2004(3)
  [5]杜青林.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http://news.省略/2006/6/28/8453746. htm
  编辑 叶祝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