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东北师大附中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东北师大附中 2020 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据尚书记载,西周的刑罚制度已很完备,墨、劓、剕、宫、大辟五刑的惩罚极其残酷;
而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由此可知当时 A. 礼乐制度并不完备B. 宗族治理建立起来 C. 分封制度普遍实行D. 社会等级色彩明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周礼中明确贵族犯法一般能通过缴纳罚金免刑”,故而尚书中那一套完备而残酷的刑罚的主要对象是普通平民,D项符合题意;
材料分析的是西周时期的刑罚,与礼乐制度无关,A项错误;
刑罚这一国家机器运作的内容,与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不是同一问题,B项错误;
刑罚不等同于地方的管理制度,材料所说与分封制在全国的普遍实行无关,C项错误。

2.东汉崔寔曾在政论中引用了一句当时流行的俚语“今典州郡者,自违诏书,纵意出入州郡记,如霹雳;
得诏书,但挂壁。”上述俚语折射出东汉 A. 削弱相权加强君权B. 察举制度流于形式 C. 朝廷权威危机重重D. 地方管理效率低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东汉俚语中东汉州郡长官对皇帝(中央)的命令置之不理,地方政府对中央政权的态度是令不行禁不止,可知当时朝廷的权威已经形同虚设,C项符合题意;
材料说的是州郡长官的做法,与相权无关,A项错误;
材料无关选官制度,B项错误;
材料没有提及地方事务的拖延和低效,D项错误。

3.史载,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长安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居于皇城中心位置,皇城位于宫城以南,城北与宫城城墙之间有一条横街相隔。由此可知,唐代三省这样的布局( ) A. 加剧了中枢机构的不稳定性 B. 形成了三省分权制衡体制 C. 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 D.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唐代中书省与门下省位于长安太极宫(皇宫)内南侧的东西两边,尚书省则距离皇宫较远,居于皇城中心位置,皇城位于宫城以南”可知,中书省、门下省负责政令的草拟和审核,距皇宫(是皇帝朝见群臣、处理政务的地方)较近,便于政令的草拟和审核,而尚书省是执行机构,虽距离皇宫较远,但居于皇城中心位置,这也体现了其地位的重要性,三省的设置,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统治,D正确;
材料中三省的布局不能反映中枢机构的不稳定性,A错误;
据所学可知,三省的设置形成了分权制衡体制,但三省的布局不能体现,B错误;
三省是中央机构,不能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C错误。

4.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 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 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 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 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可知,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行政管理方式单一、僵化,故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效率低下,排除A;
材料反映明清时期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无法体现标准严格,排除B;
材料反映权力集中到皇帝,C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联系所学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史实分析解答。

5.晚清时期的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女学立宪(画中字“自治”、“立宪”、“教育”、“女学”、“讽画”),该漫画反映了作者 A. 不满进步思想传播受到政府的阻碍 B. 主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诉求 C. 反对当时各地大兴女学的社会现象 D. 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可知,1907年在女学之上“结出”自治、立宪、教育的果实,而两人要将女学之树砍伐,这是通过漫画来讽刺自治立宪等女学进步思想受到阻碍,故A项正确。图片没有体现彻底推翻清政府的政治诉求,没有体现各地女学兴办情况,没有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故BCD项错误。

6.下列档案反映了中共晋绥边区某地农民租约内容的变化。这一变化 A. 促成了国共合作实现B. 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C. 适应了民族战争需要D. 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民国三十年”、“中共晋绥边区”的字样,以及租约的相关内容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1941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承认并限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剥削的体现,这一变化与争取地主抗日,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有关,C项符合题意;
国共第二次合作在1937年已经实现,A项不符合材料时间;
抗日战争时期土地革命基本停止,B项错误;
民国三十年即1941年,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而非解放战争中,D项错误。

7.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 犯了右倾投降主义严重错误 B 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 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 D. 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1930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当时中共中央领导人主张在城市通过发动工人罢工、组织兵变进行斗争,这说明其仍不放弃城市革命的思想,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模糊,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这是激进的“左”倾教条主义思想的体现,不是右倾思想;
B选项错误,该决策在当时较为激进,是错误的;
D选项错误,“扩大红军”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并未完全摒弃“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有外国学者指出“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在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注意的是他们的国家在政治和经济上的迫切问题,而不是关于世界革命的空想”。该学者认为,中国共产党 A. 建国方略稳健务实 B. 对世界事务不关心 C. 无意模仿苏联模式 D.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并没有像俄国布尔什维克领导人1919年那样,怀着热烈的、救世主的革命憧憬去执掌政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的中国共产党并没有效仿早期苏俄,罔顾本国国民经济凋敝的事实,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企图,而是通过恢复和发展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对生产资料进行公有制改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稳健务实,没有急于求成,故本题答案选A项。建国初期中国密切关注世界事务,B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
建国初期中国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C项不符合基本史实,排除;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生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排除D项。

9.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 A. 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 B.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 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 D.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这体现出人民政协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故B项排除;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故C项排除;
D项是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

【点睛】“1954年”是关键时间信息。

10.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这种所谓“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整风反右运动,盛行于史无前例的十年动乱,并曾于1975年首次登上了宪法的大雅之堂,成为中国公民的一项特殊“权利”,最后在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这反映了党和政府 A. 对理性与法制认识的回归 B. 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 C.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 D. 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 【答案】A 【解析】 材料中涉及的时间“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1980年才被断然取消”,在新中国已经尝试民主法制建设,出现曲折,80年代是纠正,故A项正确;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开始进行民主法制建设,故B项错误;
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这种表述存在问题,不是审时度势,而是肯定修正错误,故C项正确;
材料呈现对政治的调整,故D项错误。

11.20世纪50年代,美国驻香港总领事下属新闻动员和策划内地赴港流亡知识分子创作大量文学作品,主题主要是华人青年丧失革命信仰、“流亡者”逃离内地投奔“自由世界”这两类,如张爱玲的秧歌赤地之恋。这种现象说明 A. 中美意识形态对立扩展至文化领域 B. 两大阵营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C. “一边倒”政策加剧美国对华敌视 D. 思想文化宣传成为冷战的主要手段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以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为背景,提出美国在新闻和文学作品创作上宣传反华反共,把香港叫做“自由世界”,鼓吹不要革命信仰,说明中美在文化上的对立,所以答案为A项。B项中的“两大阵营”,C项中的“一边倒”,D项中的“主要手段”仅凭材料不能成立,都不是正确选项。

【点睛】历史题目注意时空定位,运用材料给出的时间条件,解决对应问题。

12.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部分)。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时间 事件 外交谈话提要 2014年 国际工程科技大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2016年 在伊朗发表署名文章 “信则立,不信则废” 2014年 中法建交50周年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017年 金砖会议亚太经合 “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 2015年 巴基斯坦议会演讲 “人面无信,不知其也” 2018年 博鳌论坛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
苟周于事不必循俗。

习近平外交思想 A. 倾向于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B. 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 倾向于对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 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共赢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可知,“万花齐放”“国之交在民相亲,以和为贵,协和万邦”“兼济天下”等思想体现了中国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反映了习近平的外交讲话提要中运用中国传统智慧表述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故D项正确。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习近平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推动世界共赢的理念,不是增强对国际社会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推动与其他国家互惠共赢,并非树立大国意识,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从根本上调整中国外交策略,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没有根本性改变,排除。

13.伯里克利善于在正直和政治技巧之间寻求平衡,为此采取的基本策略有三种第一,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的选择,则尽量不开会;
第二,在会议上,随机采取两种演讲策略,以求打动雅典人;
第三,如有必要,有时还对公众隐瞒关键信息。这从侧面反映出 A. 雅典公民政治素养深厚 B. 公民大会决定城邦要务 C. 政治领袖善于以权谋私 D. 雅典民主政治遭受重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如果估计到公民大会将会产生不利于雅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