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发 驾崩【“驾崩学”发微】

  “驾崩”是专用词,特指帝王死去。什么事到了帝王那儿就不一般。普通人死了就死了,可皇帝不一样,从他生病到驾崩,其中玄机甚多,应该有一门“驾崩学”才对,可惜前人似乎无意于此。我且撰此小文,名为“发微”,算是抛砖引玉吧。
  “驾崩学”的最大要义,在一个“秘”字。
  读史书,常会看到“秘不发丧”的场景。秦始皇出巡,途中发病,卒于沙丘平台,当时随行的有丞相李斯、始皇少子胡亥、宦官赵高等人。《史记》上说:“丞相斯为上崩在外,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乃秘之,不发丧”,“独子胡亥、赵高及所幸宦者五六人知上死”。所谓“恐诸公子及天下有变”,说到底,就是皇位继承人未定。因为赵高曾经做过胡亥的老师,二人关系亲密,自然希望胡亥继位。经过一番利益划分,李斯和赵高伪造圣旨,把胡亥扶上了皇帝宝座。推翻秦王朝统治的刘邦,死后也没逃脱被“秘”的命运。还是《史记》记载,“高祖崩长乐宫,四日不发丧”,原因是刘邦的妻子吕后准备借此悄悄诛杀跟随刘邦起兵的将领。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秘不发丧”?一言以蔽之,此乃密室政治的产物。只有“秘不发丧”,才能给人留下暗箱操作的空间。
  人的生老病死,本来是自然规律,普通人司空见惯。然而在密室政治条件下,我们会惊异地发现,有关帝王的病和死的消息,居然是一种非常稀缺、极具效用的资源。谁率先掌握了这种资源,他就能在权力斗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否则,就很可能成为出局者,甚至丢掉身家性命。像胡亥,因为首先掌握了父亲驾崩的消息,他便可以通过一番运作,成功继位;而他的哥哥扶苏,本来是秦始皇属意的接班人,但由于身在边关,对这一消息一无所知,最后竟糊里糊涂地死掉了。
  生活在密室政治中的人,习惯于将帝王的病和死视为见不得光的天大机密,于是想法设法将相关消息掩藏起来,居然成为了头等要务。东南亚的一个国家,其统治者“驾崩”的确切日期,20年后又被重新郑重宣布,修改了一次!原来,当年他死的那天正是“国庆日”,上层人士想当然地认为,人民在国庆大喜的日子里,会承受不了这样“天塌地陷”的消息,于是“一致决定”其死期后延一天。为了不让别人窥破真相,他们做了很多手脚,费尽了心机,几十年后,还被当做一件值得全国人民歌颂的奇功!
  就因为过于神秘了,有时候围绕那些生活于密室中的统治者的病和死,还会引发国际纠纷。原来人们几天没见他露面,就往往猜测他是不是告别了人间,这样又势必引来义正词严的辟谣。普通人对此也许会感觉不可思议:把病的消息掩藏起来,会让别人误会自己死了;把死的日子隐瞒,更会使后人都弄不准祭奠自己的确切日期,真是何苦来哉?殊不知玩密室政治的人自有他们的逻辑,自有他们的乐趣,他们总是习惯于庄严地去做普通人眼里极其滑稽的事情。
  “驾崩学”的第二大要义,在于拿死人吓活人。
  帝王“驾崩”了,都会有一道遗诏宣布。纵观中国历史上帝王的遗诏,必有两层意思:一是将其选定的接班人告知天下;二是训诫天下臣民老老实实接受他所选定的接班人的领导。这样一道遗诏非同小可,尤其对坐上宝座的新主来说,更是一个宝贝。首先,靠世袭继承的帝王,其权力合法性全部来源于此,如果你的名字没有出现在遗诏中,却坐到了宝座上,那你就不是“合法”的;其次,可以借此对天下臣民进行吓唬:我可是老皇帝精心挑选君临天下的,你们务必老老实实听我的话。
  一切都被蒙在鼓里的老百姓,面对这样的吓唬,当然是诚惶诚恐的。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没有被吓唬住的,绝大多数时候都不是平民百姓,而恰恰是和拿着遗诏吓唬人的新帝王具有血缘关系,同样习惯于在密室中折冲樽俎的人。他们最有力的武器,就是指责那道吓唬人的遗诏是伪造的。于是乎,中国历史上便常常上演这样的好戏:甲方声讨乙方篾视遗诏,犯上作乱;乙方又反过来谴责甲方“矫诏”,大逆不道。这样的宣传战名义上都是给天下人看的,但到底孰真孰伪,老百姓怎么可能知道呢?双方杀得天昏地暗,又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
  密室政治始终只和密室里的人有关系,和密室以外的人什么关系都没有。这正是“驾崩学”的精髓。
  其实我们也不要怪自己的老祖宗,密室政治在古代几乎是一种通例。现代政治的发源地英国,内阁是其政府的核心。而内阁,英文的原意就是“内室”或曰“密议室”,即国王召集最亲信者商谈国事的地方,这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密室政治。只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英国内阁不再属于国王私人,而要向议会负责,这就正式宣告他们告别了密室政治,也意味着“驾崩学”走向了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