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九)(解析版)

2019年安徽省中考化学模拟试卷(九)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18 分) 1、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矿石粉碎 B.灯泡发光 C.干冰升华 D.食物腐烂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A、矿石粉碎只是形状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

B、灯泡发光是由电能转化为光能和热能,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食物腐烂有菌类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2、 根据如图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原子最外层有11个电子 B.钠的原子序数为11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g D.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阴离子 【 答 案 】 B 【 解析 】 解A、钠原子最外层有1个电子,该选项是否不正确;

B、钠的原子序数为11,该选项是否正确;

C、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2.99,单位不是g,该选项是否不正确;

D、钠原子易失去一个电子形成带1个单位正电荷的阳离子,该选项是否不正确。

故选B。

元素周期表中,方格中左上角是原子序数,右上角是元素符号,中间是元素名称,下面是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单位不是g;

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小于4的,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大于4的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等于4的,既不容易得到电子,也不容易失去电子,因此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最外层电子数是8的是一种稳定结构,第一层也是最外层时,达到2个电子也是一种稳定结构。

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要注意理解和应用。

3、 寨卡病毒病属于蚊媒传播疾病,避蚊胺(简称DEET,化学式C12H17NO)常用于驱赶蚊虫。关于避蚊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由四种原子构成 B.由31个原子构成 C.属于有机化合物 D.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A.该物质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而是由分子构成的,其分子是由四种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B.该物质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而是由分子构成的,故错误;

C.该物质是一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属于有机化合物,故正确;

D.该物质中,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2)(117)1416144171416,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故选C。

A.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组成与有机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下列实验操作符合安全要求的是( ) A. 验证氢气的可燃性 B. 闻气体气味 C. 移走蒸发皿 D. 稀释浓硫酸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A、氢气不纯时点燃或加热可能会产生爆炸,因此不能在产生氢气的时候立即点燃,错误;

B、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的气味,错误;

C、转移蒸发皿不能用手拿,要用坩埚钳移动,错误;

D、稀释浓硫酸的时候要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用玻璃棒不断的搅拌,正确;

故选D。

A、根据已有的氢气的性质解答;

B、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解答;

C、根据移走蒸发皿需要用坩埚钳解答;

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解答. 掌握常见的物质的性质以及实验操作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对下列事实的解释,不合理的选项是( ) 事实 解释 A 气体容易压缩,而固、液体很难压缩 气体微粒间的空隙比固、液体的大得多 B 活性炭能除去异味 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C 人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 是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用灯帽盖灭酒精灯 氧气与可燃物隔离 A.A B.B C.C D.D 【 答 案 】 C 【 解析 】 解A、气体容易压缩,而固、液体很难压缩,是因为气体微粒间的空隙比固、液体的大得多,故选项解释正确。

B、活性炭能除去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故选项解释正确。

C、维生素在人体中起着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和维持身体健康的作用,不能产生热量,人需要从食物中摄取维生素,不是为了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故选项解释错误。

D、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利用了使氧气与可燃物隔离 的原理,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C。

A、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之间有间隔;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B、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 C、根据维生素的生理功能进行分析判断. D、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灭火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 下列安徽特产中,蛋白质含量最丰富的是( ) A.怀远石榴 B.砀山雪梨 C.祁门红茶 D.巢湖银鱼 【 答 案 】 D 【 解析 】 解A、怀远石榴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B、砀山雪梨中富含维生素、糖类,故选项错误。

C、祁门红茶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D、巢湖银鱼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D。

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未来对甲醇(CH3OH)等醇基燃料的使用,将有效支持控煤降污、改善大气环境。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甲醇.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为CO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 B.钌-膦铬合物的质量在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 C.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 D.没有钌-膦铬合物,该反应不能发生 【 答 案 】 A 【 解析 】 解A、该反应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甲醇和水,为CO2的利用创造了一种新途径,故选项说法正确。

B、钌-膦铬合物在该反应中作催化剂,其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发生改变,氢原子数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改变,故选项说法错误。

D、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钌-膦铬合物作催化剂,只影响反应速率,没有钌-膦铬合物,该反应能发生,只是反应速率满,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A、根据该反应能吸收二氧化碳,生成甲醇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催化剂的特征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均不发生改变,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二氧化碳和氢气可在一定条件下反应,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题意、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催化剂的特征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8、推理是化学学习的常用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是由原子构成 B.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固体一定是碳酸盐 C.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一定是酸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定是中和反应 【 答 案 】 A 【 解析 】 解A、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解成原子,所以分子一定是由原子构成,故选项推理正确。

B、碳酸盐与稀盐酸反应有气体生成,但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的固体不一定是碳酸盐,也可能是活泼金属等,故选项推理错误。

C、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但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物质不一定是酸,也可能是硫酸氢钠等盐,故选项推理错误。

D、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如CO22NaOH═Na2CO3H2O,故选项推理错误。

故选A。

A、根据分子和原子的关系,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酸能与活泼金属、碳酸盐等反应生成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C、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遇碱性溶液变蓝。

D、中和反应是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反应物是酸和碱,生成物是盐和水,进行分析判断。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此类题时要根据不同知识的特点类推,不能盲目类推,并要注意知识点与方法的有机结合,做到具体问题能具体分析。

9、 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t2℃时,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13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 D.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升温的方法 【 答 案 】 B 【 解析 】 解A、t1℃时,A、C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质量不能确定,所以溶质质量也不能确定,故A错误;

B、t2℃时,A物质的溶解度是50g,所以把50gA放入50g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和溶液的质量比为25g75g13,故B正确;

C、将t2℃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t1℃时,B物质的溶解度大于A物质的溶解度,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C物质降温后,没有晶体析出,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A>C,故C错误;

D、C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故D错误。

故选B。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2 分) 10、下列实验方法正确的是( ) A.用带火星的木条区别氢气和氮气 B.用肥皂区别硬水和软水 C.用灼烧的方法区别黄铜(铜锌合金)和黄金 D.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 答 案 】 BC 【 解析 】 解A、氢气和氮气均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放热,不能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铜锌合金中的铜灼烧会生成黑色的氧化铜,黄金灼烧无明显变化,可以鉴别,故选项说法正确。

D、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均没有颜色,用观察颜色的方法不能鉴别,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BC。

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本题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