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普通班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9月月考试题(普通班) 说明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卷Ⅰ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西周建立后,前代商王朝与“四土”方国间“莫敢不来王”的归附臣属关系,变为了地方诸侯“莫不事王”的政治关系。这一变化表明,周代 A.结束了商代地方分权制度 B.加强了对地方的政治控制 C.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D.消除了地方分权割据隐患 2.孔子坦言“吾从周”,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实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周道”。但是他在教育上却主张“有教无类”,推动了学术下移。这一现象 A、是战国儒学发展的产物 B、体现了孔子毕生对社会平等的追求 C、是当时社会转型的反映 D、体现了崛起中的士阶层的政治诉求 3. 秦朝及以后,历代监察官多是职位低的官员监察职位髙的官员,如汉代刺史是以六百石的职位监察一千石的郡国守相,唐代巡视各道的监察御史也仅为正八品。这种做法 A. 旨在防范监察官员独断专权 B. 有利于监察效果的提升 C. 体现了皇权下移的开明统治 D. 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管辖 4. 据记载,宋代时,“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农户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这说明小农经济 A.具有保守性 B.缺少防灾意识 C.具有脆弱性 D.有自给自足性 5. 尚书始置于秦,“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汉武帝废除了原来的禁(帝王所居官苑)外尚书,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禁中尚书。这表明,秦汉时期 A. 中央政府行政效率不断提高 B. 尚书成为最高行政机构 C.宦官集团严重威胁专制皇权 D. 国家决策权力日趋集中 6.张家山汉墓竹简贼律中规定“凡市场上出售不合格的肉,市官要尽量全部收获并焚毁;
即使是县政府的肉,也要同样焚毁。应当焚毁的,而没有焚毁,市官与出售者同样受到处罚,要按盗窃罪论处。”这反映出汉代 A.注重规范市场的秩序 B.极力防范官商勾结 C.推行了严厉抑商政策 D.政府官营弊端显露 7.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称赞游侠郭解“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东汉班固在汉书中认为郭解的做法违背礼法、破坏等级制度,“其罪已不容诛矣”。两人对郭解不同评价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同 B、代表阶级利益不同 C、主流思想影响程度不同 D、专制制度强弱不同 8.在谈及唐代的选官制度时,学者钱穆指出“当知在门第教育下,附加以一种考试,故见考试之利。现在门第衰落,吏无教育培养,仅凭考试选拔,则何从得真才”这主要表明作者 A.认为科举制度不合时宜 B.认为科举制度需要其他制度配合 C.高度肯定九品中正制 D.认为科举制度只适用于世家子弟 9. 唐代中期后,儒学领域出现了一批“异儒”(出自旧唐书)思潮,对以前的儒家经典和圣言提出了怀疑和批判,如史学家刘知几就在其通史中首次倡言“六经皆史”。这说明唐代 A. 儒学主流地位受到冲击 B. 儒学趋向平民化发展 C. 儒学神秘化得到加强 D. 儒学理论有待于重构 10. 宋神宗时的都城开封,手工业作坊众多,街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市场上的商品有来自各地的粮食、牛羊、酒、茶瓷器等,还有来自日本、阿拉伯等国的货物。上述材料可以推断出当时 A. 工商业者社会地位提高 B. 经济政策相对宽松 C. 对外贸易呈现水陆并进 D. 传统经济结构裂变 11. 北宋天圣五年颁布诏书“旧条,私下分田的佃农不得移动,如地主发遣,要给予凭证,才能允许到别处住。自今后,客户迁移不用取得地主的凭证,如果是地主无理阻拦,准许经过县衙详细审理。”这说明 A.雇佣关系成为主流 B.土地兼并的加剧 C.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D.自耕农经济发展 12. 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开始出现“棉争粮田”和“桑争稻田”现象,大量原本种植粮食作物的土 地被转而种植经济作物。如松江已形成稻田、棉田各半的格局。这反映了当时 A.手工业发展阻碍农业生产 B.江南地区形成新的生产方式 C.经济重心转移到江南地区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粮食种植 13.明内阁权力很大,特别是明朝中后期,皇帝已大多放弃了御览章疏之权,均由阁臣拟旨。也就是说,批答章奏之权也有一部分实际下放到内阁。这说明内阁 A.议政权有所扩大 B.等同于宰相制 C.向宰相制发展 D.篡夺了议政权 14. 明清科举规定阐述四书义、必须根据朱熹的四书集注,否则不予录取。据此可知,明清时期 A. 实行八股取士 B. 朱熹的理学思想日益僵化 C. 强化思想控制 D. 注重提高官员的综合素养 15. 明清徽商宅第楹联内容丰富,其中笃敬堂云“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敬修堂云“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得来。”这些楹联反映出徽商的突出特点是 A、以德治商 B、商儒结合 C、诚信为本 D、知行合一 16.对于唐中宗景龙元年(707年)勅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通常学者认为“这是只允许在一个县域范围之内设置一个正式市场”;
而后有新学者认为“勅令规定所不得置者,并非市场本身,而是指负责管理市场的官员”。这说明 A.历史研究都具有不确定性 B.时间性决定着历史真实性 C.学者的学识影响历史解释 D.后世学者观点更科学准确 17. 清代苏州严氏之先“士商相杂”,严舜工“又一人而兼之者也”,清康熙时人归玄恭曾言“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然吾为舜工计,宜专力于商,而戒子孙勿为士。盖今之世,士之贱也,甚矣。”其观点反映出 A.经济发展冲击传统观念 B.清代专制集权空前强化 C.政府开始调整抑商政策 D.知识分子社会地位下降 18. 清朝光绪年间,有官员奏曰“洋人船炮之巧愈出愈奇,不谙礼仪惟以力之强弱争为雄长。”也有官员说“泰西各国,一切政事皆无足取法,惟武备则极力讲求,武备亦无足取法,惟船坚炮利’四字则精益求精。”由此可见,当时官员 A.仍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之中 B.认为西方政事无足取法 C.对西方文明的认识较为肤浅 D.意识到洋务运动的局限 19. 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印刷、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 “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自求利益者”。由此可知李鸿章 A.注重企业的经济效益 B.抵御外辱求富求强 C.以创办民用企业为主 D.大力发展资本主义 20.(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其主要原因是 A.农村消费观念的变化 B.中国已经被卷入世界市场 C.旧工业产品日益匮乏 D.崇洋媚外的社会风气盛行 21. 清政府曾严禁商人参预朝廷饷银的汇兑业务,1862年却准许户部请求,利用民间票号的资金和汇兑网络解决朝廷饷银的调度问题。这一变化反映出 ( ) A.票号成为清政府财政的支柱 B.太平天国运动影响清政府财政运作 C.洋务派开始控制国家金融体系 D.清政府利用商人应对外国资本冲击 22.“洋务新政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材料旨在说明洋务运动 A.积极扶持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客观上促进了进步力量的发展 C.是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的转折点 D.是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主力军 23. 适在1919年感叹说“十来年的人物,只有死者能保住盛名。“”时势变得太快,生者偶一不上劲,就要落后赶不上了,不久就成了“背时”的人了。“这说明当时 A.政界人物更换频繁 B.社会要求统一思想 C.思想界的剧烈演进 D.知识分子人才断层 24. 1899年,美国向英俄等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其中规定“各国货物一律按中国现行税率征收关税”。美国提出这条规定的目的在于 A.提高中国的关税税率 B.插足其他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 C.取消其他列强在华侵略特权 D.独享列强在华的侵略权益 25.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能体现以夷制夷、以夷制华、以华制华三种策略的历史事件分别是( ) A.甲午战争,太平天国.辛丑条约 B.辛丑条约,太平天国,甲午战争 C.太平天国,甲午战争,辛丑条约 D.甲午战争,辛丑条约,太平天国 26.梁启超认为“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关于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吻合的是( ) A.揭开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B.开辟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侮之路 C.形成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D.成为正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27.民国时期,初小四年级课本平等一文写道“共和国无阶级之分,人人平等,受治于同一之法律虽以大总统之地位,犹必谨守法律,不能恃势以凌人。一旦罢职,即与齐民无异。”这表明( ) A.民国时期中国教育发生根本变化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民国时期重视公民意识教育 D.追求平等是民国时期政治斗争核心 28、1922年民族资本家张謇描述当时的捐税之重“百里一税,二百里再税,道路梗阻,节节为历,行之愈远,则商品货成本愈重,是禁止商货之流通,迫其近售,而罚其远行者也。“造成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当时 A、政治分裂及财政困窘 B、政府颁布法令进行限制 C、海关关税自主权丧失 D、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 29、 表一 年份 货币工资指数 生活费指数 实际工资指数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