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语文必背知识点专题13,古代诗歌鉴赏(三)

高考必背口袋书专题十三古代诗歌鉴赏(三) 清单三 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映衬对比、伏笔照应、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应结合具体的诗歌加以分析。

1.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对有关人物或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如杜甫的绝句二首其二“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又如李华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衬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蕴含蓄深远。

3情景交融。如白居易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4托物言志。即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使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独特感受,道出了其中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5用典抒情。即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重数”的恨。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如刘禹锡台城“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眼前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叙事抒情。在古风作品中比较常见。如杜甫的兵车行、白居易的卖炭翁等。

2.描写手法 1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用于艺术创作,就是从正面着意描写。如汉乐府民歌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境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再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曹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伤感的气氛。

2烘托。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点染轮廓外部,使物象鲜明。用于艺术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与烘托手法相似的有衬托,衬托有两种,一是正衬,二是反衬。正衬是用相同或相似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来衬托,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山鸟的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3白描。本是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用于艺术创作,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手法。如聂夷中伤田家“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

4动和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烘托手法,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的情景,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5虚和实。文学作品在写到较为复杂的事情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使作品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在国画的技法中,“虚”是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它给人以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歌中的“虚”,是指直觉中看不见、摸不着,却又能从字里行间体味出的那些虚像和空灵的境界。在中国画中,“实”是指图画细致丰富的地方。而在诗歌中的“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像、实事、实境。如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边无际的碧绿和艳红和谐地搭配着,是实写。全诗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又如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梦中胜利的虚幻之景与醒来的“白发”现实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体味出空有大志、报国无门的悲哀。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也是虚幻之景。

6欲扬先抑。指不从正面平铺直陈,先从反面着笔,加以贬抑,而后透露出自己的真实意图。如赵希 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迎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点出了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

3.修辞手法 1比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使事物更加生动感人。如贺铸青玉案中的“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2夸张。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自然景物的,也有用夸张手法单独描写社会生活的,更多的情况则是把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又如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的“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也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3拟人。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的形象更加生动,表意更加丰富。如刘攽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4对比。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寸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5设问。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李煜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6反问。用来加强语气,使感情更加强烈。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7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西洲曲中有“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句子

4.结构特点 诗歌结构特点主要有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1首句标目。开宗明义,直接点题。运用这种方法开头,就为全文指明了“航标”,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首句“一上高城万里愁”就具有首句标目的作用。

2开门见山。诗歌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如杜甫蜀相的开头“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只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的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这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3曲笔入题。不马上就触到本题,开头先来一个发端。运用得好,会使文章有跌宕起伏之感,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如谢朓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作者先景语后情语,先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势。

4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主要事件发生或主要情感抒发创造条件而着重描述渲染、进行陪衬衬托的一种表现手法。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形成“山雨欲来”的情势,促使读者产生期待、盼望的急迫心情,这样就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作铺垫。

5伏笔照应。即诗歌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作出某种暗示性的铺排,当人物或事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再予以“响应”的写作技巧。如陆游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此词共分两片,下片照应上片。“心在天山”与“当年”句相应,“身老沧洲”与“关河梦”句相应,目的在于构成对照,抒发词人心酸遗恨的苍凉心情。

6画龙点睛。即在诗歌关键处加上一两句精辟的话,点明主旨,使全篇的用意都显露出来的写法。如文天祥过零丁洋的最后一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如撞钟,磅礴而高亢,把诗人心系国家、胸怀民族、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推至高潮,感召着无数后来的仁人志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献身,在全诗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卒章显志。诗人往往在诗歌的结尾表达自己的心志或情怀,点明主旨。点睛之笔用在诗词的结尾,也常常称为“卒章显志”。这在古典诗词中是常见的写法。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结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句,表达诗人要自由自在、驰骋豪放、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心志。又如另一首行路难尾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实现理想的豁达。

8以景结情。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人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