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故事:英国人最初卖鸦片出于什么考虑]英国人眼中的鸦片战争

能力训练网权威发布鸦片战争故事:英国人最初卖鸦片出于什么考虑,更多鸦片战争故事相关信息请访问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网。

该鸦片贸易故事想解释好两个问题,一是中国近代的鸦片贸易是怎么兴起的,背后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另外是为什么要在那个时间点烧鸦片。从这两个问题的探讨,来看到中国的官场的逻辑,这是我们要注意和有借鉴意义的。

因为中国进入明清之后,版图已经得到了极大的拓展(跟南宋比较),需要内部修养生息,国内的生产力很不错,能自给自足,所以对海外的贸易并没太大的看重。因此为了中央政府少些烦恼或者其他考虑(这个以后有机会要再查查资料再仔细讲呗),所以明朝洪武开始,对海禁比较重视。意思就是说,中国与外国人的贸易,只能局限在有限的几个城市进行才合法,其他地方都不行。

清朝初年,因为收复台湾是一件政治大事,所以有了更严格的海禁。到了康熙23年(1684年),台湾的事情基本搞定了,所以海禁解除了很多,在东南沿海的四个城市设立了大清的对外仅有的四个海关,而其中最大的就是广州的“粤海关”。后来又变得只剩这一个海关可以对外合法贸易,鸦片的故事就是在这里发生的。

在讲到鸦片贸易前,有一些前提要义的历史背景知识需要拓展。

在广州这个与外国贸易的过程中,牵扯到几个势力。第一是国家海关,第二是广州的本地官员,第三是本地的掌控着与外国人贸易的大型私营企业,古代称“商行”。第四个是外国人。我们需要了解这堆人的运作和想法,才能探查出事情的真相。

先从清朝的海关讲起,清朝直到晚清,一直没有外交部,也没有什么大使馆的东西,跟外国人的一切沟通,都是通过海关的官员(主要也就是在广州的该部门的官员),收到外国人的文件,再快马加鞭送到北京,皇上看到再批复回答外国人。因此,海关承担着今天的外交部的功能。另外两个功能就是收税和查走私。只是如今中国将外交功能给抽离了出来而已,因为晚清开始,外国势力对本国的影响力已经太大了,不得不专门在最高领导人身旁设立一个叫“外交部”的机构来应付。

关于当时的海关收税,有两种。一种是中央政府确定的,一定不能乱收的,固定税率正经的“正税”。这个税是不能有什么差错和乱来的,因为政府要监察它。另一种,是地方官员“瞒着”上级,自己加收的税,理解为“杂税”就得了。这部分收的“杂税”是不上报的,全入了直接管着收税的官员和吏员手里的。

由中央政府正式确认的,官方文件有写,称为“正税”,据民国学者王孝通的考证,进口税率一般低于16%,出口税为4%左右,为当时全世界最低的地方。(查阅海关总署2012年第15号通告,看到如今我们生存的年代的大部分商品税率在10到20%,方便读者比较之。)而收上来的这个“正税”有两个去处,一个是上交给中央政府,由主管大清朝政的户部收取,这部分用定额制,也就是说,无论是什么时候,每年无论“正税”收多收少,广州海关都要向中央户部交纳这个一开始就固定了的海关税收。当然,一般海关税收只会增加,却不会减少的,断然不会出现海关收的“正税”比要交给户部的固定金额要少的。另外上交完户部后,多出来的收入,海关要交给皇帝的家里面,就是我们看《甄嬛传》里面一直讲的“内务府”。清朝皇家的钱,来自哪里?当然一个是来自全国的税收,交到户部,然后依据每年不同的国家收入再具体确认。若皇帝管理天下有功,收上来的税收多,则皇帝该年自己的分到的收入就会数量上多一些。另外两个就是“粤海关”这里讲到的这部分收入,还有另外一个是北京崇文门进出要收税,这部分的收入也是归于皇家的。

看到这里,大家就会注意到,海关的“正税”去处有两个地方,那么作为管理者,就会想到,需要有两个领导去分别负责,中央政府的户部得派官员去负责,而皇帝的收入那部分得由皇帝自己家的人去负责才行,也就是内务府得派宦官(太监)去。所以,因为海关的钱的去处,导致了海关的官员安排是来自这两派的人都要有。也就是太监和户部官员都要一起共事,别以为太监不识字,自从明朝张居正改革后,以后的宫廷内,也有专门教小太监读书写字的学校,以便更好当皇上的小秘书,所以太监也是有识字,有点文化水平的,能当官。

那么海关(或者说所有的掌管收钱的政府部门)一定会在明文规定的税率外,再加收另一种“杂税”,这就是潜规则,一直延续至今,也就是我们说的贪污。就像之前说的雍正“耗羡归公”改革之后,官员们又会想出别的理由,比如皇帝要庆生或者军需等理由,在中央规定了的“正规税”之外再加收“苛捐杂税”以入自己的囊中。这就是官员的一直以来的逻辑和做法。而这部分因为不被明文规定,所以,收税的吏员在长官的授意下,会极大的剥削着收,然后又极大部分拿去孝敬自己的直接长官,然后由低级官,一级级地向上层去孝敬,就这样进入整个官僚系统去分享

官员压榨商人

所以海关官吏与广州官员一块对外国商人与中国本土商人,在“正税”之外任意的开出各种“杂税”,名目多,税率应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