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必修五单元练习1.doc

墨江中学必修5第一单元综合测试题 广东省始兴县墨江中学 钟卫国 邮编512500 手机13640195175 邮箱 本试卷分两部分,共四道大题,19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部分 阅读鉴赏(共76分) 一、古诗文阅读鉴赏(40分) 1.补写出下列古诗文中空缺的部分。共四组,每组只选答1小题,共可选答4小题。8分 ①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 。(诗经静女) ②不见复关, ,既见复关, 。(诗经氓) ③ ,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屈原离骚) ④ ,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短歌行) ⑤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王维山居秋暝) ⑥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⑦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李煜虞美人) ⑧凭谁问, ,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2~3题。(9分)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注①“牙璋”是皇帝调兵的符信,分凹凸两块,分别掌握在皇帝和主将手中。②“凤阙”是皇宫的代称。

2.按题材范围分类,唐诗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这首诗属于___________。(3分) 3.有人认为颈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打破了描写战斗的窠臼,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你以为如何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赏析。(6分) 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4~5题。(9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选自荀子劝学)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疾病 B. 君子生非异也 生通“性”,本性 C.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跬半步 D.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锲雕刻 5.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3分) 【翻译】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3分)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6~9题。(14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①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③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④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其 势 弱 于秦 而 犹 有 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⑤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注①嬴秦王的姓,这里指秦国。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史载荆轲刺秦王未成,秦王大怒,发兵灭燕。荆卿,荆轲,即下文提到的“刺客”。③三国指韩、魏、楚三国。④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⑤故事旧事、前例。

6.对文段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跟交好 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速招致 C.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诚确实,实在 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白天 7.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齐国虽然不曾赂秦,但依附秦国而不援助五国,五国灭亡了,齐国也就不能独自保全了。

B.燕国虽属小国,却较晚灭亡,是因为燕国敢于用兵抗击秦国,并派遣了荆轲去刺杀秦王。

C.赵国灭亡的原因是赵王听信谗言诛杀了良将李牧,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又正好“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作者将六国的情况和北宋的情况作对比,是要警告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切勿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8.把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分) 【翻译】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翻译】 9.用“/”为文段中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2分) 夫 六 国 与 秦 皆 诸 侯 其 势 弱 于 秦 而 犹 有可 以 不 赂 而 胜 之 之 势 苟 以 天 下 之 大 而 从 六 国 破 亡 之 故 事 是 又 在 六 国 下 矣。

二、现代文阅读鉴赏(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18分) 叶子时期的梅 晨 义 我找不到那丛梅树了,因为我来的不是时候。我是在初夏的一个下午,进入这片水边的花地。如果是寒意未减的早春,远远地就能看见它,那金黄的花色啊,曾怎样地让一双冷寂的眼睛充满温情。那时的花园是沉睡着的、等待复苏的废墟,到处是冰硬光滑的旧年的枝条,而一树腊梅的开放,正像贫穷岁月出现的一堆黄金,照亮了周围的一切。可是现在,绿叶掩盖了世界,我只能在回忆里呼吸它独有的芬芳。

我在枝枝叶叶间徘徊。我忽略了我并不认识它的叶子。我记得,它长在一丛丁香的身旁。但丁香淡紫的碎花也已落尽,丁香的叶子我同样分辨不出。我是多么无知。

我不能这样轻易走掉,因为梅就在这里,或者是这一棵,或者是那一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一定用了它的语言向我指示,只是我没有通晓物语的聪明。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泥土啊,你什么都知道,可你什么也不告诉我。后来,我发现了枝头残存的花穗,虽已干枯,但我认得那细小的模样就是丁香。找到了丁香,也就找到了默然的梅。

可爱的你呀,藏在了自己的叶子里。但我还是找出了你。花朵是你的脸吗叶子是你的衣裳吗我不知道,你有太多的神秘。

腊梅的叶子碧绿油亮,并无奇异之处。与花相比,叶是寂寞之物。从深春到晚秋,这丛梅树将一直寂寞下去,在层层叠叠的浓阴里度过无人折弄的安宁时光。它会被许多人遗忘,被许多眼睛所忽略。

我凝视着它,凝视着叶子时期的梅,我想记住它。

对于梅,人都喜欢它花时的鲜艳、雪天的热烈。梅花,“梅”字后面总要跟着一个“花”字。踏雪寻梅的逸致,梅花三弄的韵事,也都是冲着花来的。这样的爱,短暂而肤浅。花凋谢,人消散,曲终了。灿烂之日,人众如云;
繁华过后,陌不相识。

今天我来,就是要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和佳美。而绝非如诗人叶芝的当你老了中所写的“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爱你衰老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绝不是这样我不怀这样的心思来看它。青枝交错,碧叶婆娑,这才是梅最年轻最富有的辰景。就像当初它并不需要谁的所谓寻求和赞赏,如今它也不需要谁的所谓记取和安慰。而且我还知道,这也正是梅最纯洁最快乐的日子。没有了那些真真假假的嘴唇、那些虚虚实实的眼目,一棵树,会活得更真实,更自由,更健壮。

如果花是一种显露,那叶就是一种隐藏。我喜欢这种隐藏。

临走,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回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 但此刻分明有一个声音提醒我说“无所谓显露,也无所谓隐藏,人或知,或不知,对于一丛腊梅又有多少意义呢” 1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6分) A.文章引用叶芝的诗,意在阐明自己看重的不是腊梅独艳天下的显露的一面,而是它作为一种花木最本质极普通的一面。

B.文章第3段“它一定知晓我的心事”句中“我的心事”就是指“看看无花的梅,看看它的长久与佳美”。

C.文章第10段写“我摘下两片梅叶,我要拿去向人寻问‘你认识它吗’”。作者的本意不是考问别人是否认识梅树的叶,而是告诫人们,对一个人不但要认识他的外表,还要认识他的内在本质。

D.本文语言含蓄,表意深刻,例如第3段写“低头寻觅,地上没有落花飘零的踪影,更不见我当日留连伫足的行迹,都被风吹去了,都被雨打去了”,这几句虽是“寻梅”的写实,然而这又何尝不是对人生的写照。

E.本文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梅喻人,抒写了自己对待人生的一种认识,一种态度。

F.本文借赞颂叶子时期的梅,来歌颂平凡的人生,借批判那些赏梅者“短暂肤浅的爱”,鞭挞了那些追慕虚荣趋炎附势的凡夫俗子。

11.本文成功地运用了对比、象征的艺术手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思考。请结合原文,就对比、象征的艺术手法各举一例加以简要赏析。(6分)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