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体会:体会红色精神实践报告

  〔关键词〕 语文教学;创新精神;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13—0074—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因此,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
  实践一
  小说《项链》主人公形象分析
  《项链》是莫迫桑短篇小说的精品,对女主人公玛蒂尔德的形象分析是教学这篇小说的核心。为此,一上课,我不像以前介绍小说的写作背景及作者,也没让同学们阅读课文提示,而是直接提出了一个明确的要求:
  “读读这篇小说,你认为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怎样一个人?你喜欢她吗?”
  学生开始认真阅读课文,出奇的认真,都极力想了解女主人公。读完课文后,我让同学们再分组讨论,进行评价。讨论相当热烈,每个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最后我让小组代表发言,进行交流。
  第一小组发言:玛蒂尔德爱慕虚荣,渴求享乐,她是虚荣的牺牲品。他们认为,她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庭,嫁给的又是一个教育部的小书记,这对她来说已经很满足了,不应该过分讲究打扮,也不应该有追求上层生活的梦想。因此,她的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给她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第二小组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热爱生活、有理想、有追求,对生活充满激情的现代女性。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虚荣的生活几乎是不存在的”(托尔斯泰语),再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不能否认年轻的玛蒂尔德有虚荣心,但这一切都是人性中很率真、自然的一面,她的“梦想”正是她对生活理想的追求。她虽然丢了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耗费了她几乎全部的精力,但最终她是一个胜利者。
  第三小组发言:玛蒂尔德善良、诚实、质朴、守信,是一个诚信负责、自强耐劳的可爱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玛蒂尔德不仅外表美,而且内心更美。她丢了项链后,没有逃之夭夭,也没有赖账躲避的行为,更没有欺骗对方的心理。相反,她为了偿还那几乎天文数字的债务(对她而言),和丈夫共同挑起了這副重担。在衣着上,她“穿着的像一个平民的妇人”,在经济上,她省吃俭用,“挎着篮子走到蔬菜店里、杂货店里争价钱,去挨骂,极力一个铜子一个铜子地节省她那艰难的钱......”
  第四小组认为玛蒂尔德坚强、勇敢、坚韧、刚毅。他们说,玛蒂尔德为了偿还这笔债务,“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打定主意。”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这是她命运的转折,也是她成熟的标志。
  一节“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的课,给我们的语文学科带来了新的思考:文学来源于生活,文学即人学,只有将文学作品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从而使学生形成独到新颖的见解。
  实践二
  联系实际,理解语言词句
  新课标要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教学是一个“学习共同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个性,真诚交流,教学过程处于一种和谐发展过程,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这样一个句子,“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其中“似乎”“确凿”两词,学生从语法上会否定这个句子,“似乎”表示好像,“确凿”表示肯定、确定,两个词合用是矛盾的,但从主题上学生会肯定它,就是因为时间久了记不清楚所以说“似乎”,可童年的生活乐园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便现在我仍怀念,所以用了表示肯定的词“确凿”,这两种角度认识不同却都有道理。我教学时就没有无端地否定这一偏差,认为学生说得都有道理。长此以往,学生真诚交流的心扉被打开了,独到创新的见解也常常表现出来了。
  再如,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学生对“起舞弄清影”一句的理解产生了质疑,有的认为是写作者在月光下起舞,清影随之转动;有的认为是写作者想象自己在月宫中起舞,而不是在月光下起舞。对此,我暂不作确定的回答,而是让同学们展开一场“天上—人间”的大讨论,有的认为作者在人间起舞,有的认为在月宫起舞,大家争相发言,课堂争论激烈,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学生的创新认识在质疑求异中得到了培养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