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人类的诗意家园] 人类对湿地的破坏

  如果有人问起在地球上什么物质和诗歌最接近,我想诗人会不假思索的回答是水。无论海洋、江河,还是湖泊、小溪,都以其湿润和灵动的特点与人类的生命和情感相通。可以说,水的透明是映照心灵的。而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湿地,尽管形态各异,但无不以美丽的风光、温婉的水流和多彩的植被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不仅为人类提供多种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而且具有保持水源、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
  如果我们翻开人类发展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发源于湿地。人类的启蒙时期,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逐水草而居”。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风吹稻香的水田、池塘……氤氲丰饶的“生命的摇篮”赋予大地勃勃生机。
  中国湿地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显著特点,是亚洲湿地类型最齐全的国家之一。据全国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我国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湿地总面积3848.55万公顷。其中,滨海湿地的面积为594.17万公顷,河流湿地的面积为820.70万公顷,湖泊湿地的面积为835.15万公顷,沼泽湿地的面积为1370.03万公顷,库塘湿地的面积为228.50万公顷,高原湿地、红树林湿地也极为典型。
  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6%,却蕴藏着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而且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
  近些年来,高速发展的经济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城市扩张、湿地改造、人口增长及狩猎压力,使得湿地被大面积开发,干扰甚至破坏了湿地的基本功能,造成了湿地退化的生态危机。
  没有健康的湿地,就没有健康的人类。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但也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全球退化最快的生态系统。
  生态危机有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科学家一再发出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爱湿地,就是珍爱生命的栖息地。
  湿地的退化危机
  4月底的扎龙,虽是早春气象,柳树刚刚冒出嫩黄的柳眉,草丛尚未返青,但天空中已见丹顶鹤轻轻飞过,惊鸿一瞥悄然勾起的是众鸟飞翔的诗情画意。
  “几天前,这里刚刚补给过1亿立方米的水。”扎龙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李长友说。
  原来,引自嫩江的水渠,每年春天都会缓缓地流入扎龙湿地。从2002年首开全国湿地人工生态补水的先河以来,这里总共补给水量达10亿多立方米。脱胎于松嫩大湖的扎龙湿地,历史上水源丰富,后来由于上游过度开发,来水断流。上世纪90年代末,丹顶鹤渴了;本世纪初,扎龙湿地着火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需要人工补水来保护它。”
  有了水的滋润,世界上最大的丹顶鹤栖息繁殖地正在摆脱干涸萎缩的危机。
  始建于1979年的扎龙堪称中国第一个湿地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是乌裕尔河下游形成的大片永久性淡水沼泽地。保护之初,面积仅为4.2万公顷,1982年扩大到21万公顷。
  得益于近30年的持续保护,这片芦苇丛生的湿地有幸一次次存活下来,成为“鹤的天堂,鸟的乐园”。由于鹤类处在湿地生态金字塔的顶端,对栖息环境高度敏感,它被誉为湿地生态质量的最佳指示鸟。自称“湿地保护的一名志愿者”的李长友骄傲地告诉记者:全世界共有15种鹤类,中国有9种,扎龙湿地就有6种,特别是丹顶鹤,全世界现存野生丹顶鹤2000余只,这里就有700多只。同时还有35种重点保护鸟类在此栖息繁衍。
  因此,当1992年中国加入《湿地公约》后,举世瞩目的扎龙湿地便第一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自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许多地区湿地类型改变、湿地面积减少等现象的发生,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生态问题日益突显,湿地变化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般来说,导致湿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自然驱动力和人为驱动力两大类。自然驱动力主要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水文等自然因素的变化导致的湿地系统发生的改变,人为因素则比较复杂,包括国家政策、人类的认知程度、资源利用方式、利用强度等多方面因素。
  凝望过往的足迹,人类挺进湿地深处的脚步已经走得太远太远。“爱护湿地就是爱护人类的未来”——这是人类用巨大的教训和损失换来的深刻认识。
  在1972年2月36个国家于伊朗小镇拉姆萨尔签署下《湿地公约》之前,关于“什么是湿地”,关于“湿地的价值”,鲜有清晰的概念。“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湿地公约》里详细描述的湿地,曾经被当成光怪陆离的“荒地”“荒滩”“荒原”。于是,当开垦和征服成为惟一的选择,湿地便进入了噩梦时代。
  据《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报告》数据显示,20世纪以来,北美、欧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部分地区的某些类型湿地超过50%已发生转变。就湿地面积变化来看,美国的湿地丧失了54%,法国67%,德国57%。其间,由于过度开发、毁灭性捕捞、污染与淤积,全球约有20%的珊瑚礁已丧失。由于过度排水、建坝和工业发展,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沼泽(位于伊拉克南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面积从10世纪50年代的15000-20000公顷减少到今天不足400公顷。而在过去近20年的时间里,全球约有35%红树林已经消失。
  据统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湿地退化和丧失速度惊人。我国滨海湿地累计丧失119万公顷,占全国滨海湿地总面积的50%;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湖泊消失1000多个。被誉为“千湖之省”的湖北省,面积在100公顷以上的湖泊,消失了477个。据2003年“通江湖泊”调查,长江中下游原有的100多个通江湖泊,只剩下洞庭湖、鄱阳湖2个。据相关部门统计,20 世纪后半期,我国有50%的滨海湿地、13%的湖泊湿地被围垦;56%的天然红树林丧失;长江中下游的围垦使湿地面积减少了34%。洞庭湖湿地面积已由建国初的4350平方公里下降到目前的2625平方公里。   为了保护湿地资源,中国政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随着湿地各类保护政策的陆续出台,也有效地遏制了湿地退化现象的发生。2000年,国务院17个部门联合颁布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湿地保护管理的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将湿地保护作为改善生态的重要任务来抓。2005年,国务院批准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计划总投资90亿元,实施项目400多个。2006年工程启动以来,中央累计投资14亿元,实施湿地保护项目200多个,使许多天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
  至2011年,我国共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约50%的自然湿地得到了有效保护,恢复湿地近8万公顷;主要江河源头及其中下游河流和湖泊湿地、主要沼泽湿地得到抢救性保护,部分项目区湿地生态状况明显改善;湿地保护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布局,湿地保护体系和部门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的未来
  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功能,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载体。湿地与森林、海洋共同维护着地球生态平衡。在三大生态系统中,湿地是目前受到威胁最大的生态系统。由于人类占用、滥用和破坏湿地,导致湿地不断退化和消失、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加剧、水旱灾害频繁。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独特功能的生态系统,它不仅为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而且在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在三大生态系统中,湿地是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储存过量的降水,然后均匀地把径流放出以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同时能过滤和净化淡水。中国湿地维持着淡水约2.7万亿吨,占全国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的96%。每公顷湿地每天可净化400吨污水。北京市大量的实验证明,五类恶劣水质流入湿地后,流出时被净化为三类以上水质。
  湿地是“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湿地生物多样性包括所有湿地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和它们与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我国3620万公顷自然湿地中,生存着高等植物2276种、兽类31种、鸟类271种、爬行类122种、两栖类300种、鱼类1000多种。高等植物为225科815属2276种,分别占全国高等植物科、属、种数的63.7%、25.6%和7.7%。
  湿地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 在所有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变成为植物的生物链,死亡后在氧气的作用下植物快速腐烂,但是在湿地当中一部分死亡的植物残体很快就进入到永久性的水分饱和、缺氧环境当中,腐烂速度非常低,并在自然的条件下永久地被封存起来,长期积累,就形成了泥炭。湿地中的泥炭暂不参与大气的CO2循环,泥炭的堆积有助于降低CO2的转化速度,减缓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CO2浓度的提高。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占陆地面积不到4%的泥炭湿地就储存了5000亿吨。中国沼泽湿地碳储量达到47亿吨,仅若尔盖高原湿地就有19亿吨。
  湿地还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底线。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往往首先从湿地的丧失开始,一旦突破这道防线,沙尘和盐泽就会毫无遮拦地向人居环境加速推进。人类历史进程表明,过度开发利用湿地,过度进军湿地腹地,已经使无数充满诗意的栖居地埋在了漫漫黄沙之下。专家们普遍指出: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就与洞庭湖、鄱阳湖等湖泊湿地面积的锐减密切相关。
  湿地的价值到底有多大。如果换成人们比较容易理解的货币语言,也许更能重新发现和认识湿地的重要性。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按照国际通行的计算方法,中国现有的湿地每年可产出26万亿元,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价值的47%之多。虽然中国湿地面积与草原、森林相比相当小,但其功能却远超其它陆地生态系统,湿地价值“寸土寸金”。
  10多年前,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呼吁:“人与自然正处于迎头相撞的险境,人类活动为环境宝贵的资源带来无可逆转的伤害,人类必须彻底改变管理地球与生命的方式,才能逃过未来的苦难。”振聋发聩的呼吁,让全世界警醒。
  这几年,扎龙开展起了生态旅游,放飞人工孵化的丹顶鹤,目的是要告诉人们湿地的重要性。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和游客“我没有白来,知道了什么叫‘地球之肾’”的留言,李长友幽默地说:“不重视生态教育,即便设一个‘加强团’也守不住湿地。”
  穿越扎龙湿地的一条公路——绥芬河到满洲里的301国道,正是当年生态教育欠缺,湿地保护意识落后留下的一道疤痕。2003年,作为湿地大省,黑龙江出台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湿地保护条例。而酝酿已久的扎龙保护区条例也已列入了该省立法计划。
  “现在各地认识到湿地保护的重要性还为时不晚,不过,一些地方打着保护性开发的旗帜,总想着开发利用湿地。”李长友,这位从事湿地保护工作近20年的专家型官员坦言“压力很大”。虽然他赶上了中国湿地保护的好时光,但湿地萎缩的速度远远超出想象。近20年来,他有过四次坐直升机观测扎龙湿地的经历,每一次在上空俯视扎龙湿地,内心一个念头越来越强烈:“这块湿地能保护多久?能否成为丹顶鹤永久的栖息地?”
  李长友忧心忡忡的问题,其实也是中国乃至世界诸多湿地普遍面临的问题,保护核心区的居民什么时候能彻底退出去?
  “村庄变鸟岛”是扎龙湿地保护的理想与愿景。根本性的保护思路就是“水要进来,人要出去”。前者就是建立一个长效的放水补给机制,平均每年大约需要2.6亿立方米的水,才能保证生态平衡;后者就是核心区移民。   “如果丹顶鹤会说话,它说的比我好。”李长友缓慢地说:“人可以退,但丹顶鹤已经没有地方可退了。如果实现移民,给鹤一个安静的芦苇丛安家筑巢,将核心区7万公顷最终实现无人定居,扎龙湿地的保护将还给人类一个惊喜……”
  我国经过“十五”期间的探索,“十一五”期间,开展了富营养化湖泊治理、退化湿地恢复试点示范工作,2006年以来,全国每年恢复湿地近30万亩。甘肃尕海则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6至2008年实施了湿地保护恢复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尕海湖区周边60%以上已经干涸的山泉恢复出水,湖面面积由上世纪90年代的480 公顷恢复到2170公顷,增加了3倍多,保护区黑颈鹤由2004 年的13只增加到2009年的86只,黑鹳从2004年的不足10只增加到2009年的319只。三江源玛多湿地面积在近年有了显著的增加。
  国家林业局局长赵树丛说,我们制定了《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2002—2030年)》,分阶段实施了“十一五”、“十二五”规划。设立了湿地保护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启动了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2006年以来,全国共投入50亿元,实施了500多个湿地保护项目,对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全国累计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550多处,国际重要湿地41处,国家湿地公园213处,新增湿地保护面积150多万公顷,恢复湿地8万多公顷。
  让诗意的家园永存
  提起白洋淀,人们大概不会陌生,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是华北平原上一处极其重要的湿地,它也因为过去打击日寇时的雁翎队和荷花淀而远近闻名。北京、天津、保定等城市都离白洋淀很近,每逢节假日来白洋淀走一走转一转,感受一下这里芦苇荡的水乡气息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然而,连续多年的干旱,给白洋淀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1992年至2003年间,白洋淀曾经几次干淀,几次补水,使白洋淀的水环境一变再变,致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渔民们撒下的鱼网中再也见不到鱼儿欢闹的景象,一张张空空的鱼网使他们不得不另谋生计。近几年由于河北省持续对白洋淀进行补水,才恢复了往日芦苇丛中乘着夕阳打渔而归的场景。
  王二铁是安新县王家寨村的村民。上个世纪90年代,白洋淀的干淀使他被迫到北京靠贩卖水产品谋生,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在每天与鱼虾为伍的过程中,他自认为找到了发财致富的道路,便带着所有的积蓄回到老家,开始养鱼。哪知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王二铁几乎看到滚滚财源的时候,一股从上游倾泻而下的污水给他带来了灭顶之灾。一夜之间,所有的鱼都翻起了肚子,一个靠养鱼致富的梦就这样破灭了。直到近几年,白洋淀持续有水,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才使他以水为生的生活有了保障。
  王二铁的二爷王晋勋,今年已经87岁了。王晋勋祖孙三代都在淀子里放鱼鹰,是白洋淀渔民中的传奇人物。他从12岁开始放鱼鹰,对训练鱼鹰捕鱼有一套独特的方法。正因为这样,他的鱼鹰船成了白洋淀中最出名的一只,其它的鱼鹰船都以他作为首领,最多时他曾带领120多条鱼鹰船在白洋淀的水域中穿行。但是到了最近这些年,鱼鹰已很难再像从前那样出去一天就能捕到成百上千斤的鱼。不得已,王晋勋把伴随自己风里来雨里去的鱼鹰全部卖掉了。说起以前的经历,他显得有些落寞。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加大,造成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功能不断退化。全国围垦湖泊面积达130万公顷以上,黑龙江三江平原已有约78%的天然沼泽湿地丧失。随着湿地面积的减小,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生物多样性降低,出现生态恶化现象。
  为解决湿地保护面临的威胁和问题,十六大以来,国家把湿地保护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制定了湿地保护长期战略规划,并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家林业局认真履行全国湿地保护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和《湿地公约》履约职责,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以改善生态和民生为目标,以规划为先导,以自然湿地保护为重点,以国家重大项目为抓手,以立法和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科学技术研究为支撑,以宣传教育为手段,以履约和国际合作为动力的湿地保护路子。
  国家出台了抢救性保护湿地的政策,将湿地总面积、湿地保护面积纳入了中国资源环境指标体系。在制定实施湿地保护专项规划的同时,将湿地保护建设纳入了水资源管理、流域综合管理、土地利用等多个重大行业规划。
  2003年特别是“十一五”以来,我国通过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建设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小区等多种方式,对自然湿地进行了有效保护,使湿地保护面积进一步扩大。特别是,该阶段湿地公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并成为湿地保护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新建的213处国家湿地公园范围内,湿地保护面积达103万公顷。通过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实施湿地保护工程等措施,使具有重要生态功能和价值的湿地得到有效保护。同时,在国家湿地保护工程的示范引领下,通过实施全国水污染防治、水资源调配与管理、全国海洋功能区划等重要规划,直接保护和维护了重要湿地的生态功能。生态功能的有效发挥,既实现了生态目标,也直接保障了湿地所在地区的民生。
  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白洋淀的水质受到污染,王家寨的人同其他村子的人一样,不再饮用淀水,而是开始吃上井水。随着旱情和污染的不断加重,井也越打越深。
  二铁现在是村里的民兵连长、村委会委员,四年海军军营生活的磨练和目睹白洋淀的几枯几荣,使他对水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情。现在村里办起了民俗度假村,他和村支书魏五代等一班人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划着怎么样把游客吸引到王家寨。
  为了办好“民俗村”,他们想出了各种办法:织席、打箔的民俗表演,古老的民间音乐会以及淀上传统的捕鱼、放鱼鹰表演等等。他们深知,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水——白洋淀恢复生机的生命之水。作为村干部,王二铁不断地向村民宣传水对白洋淀的重要。
  现在他们家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马上要起新房了。二铁一直有一个愿望,那就是有朝一日,白洋淀能恢复到他小时候的样子,能够在芦苇荡里随处看到成群的野鸭和栖息的天鹅。   每年的2月2日是“世界湿地日”。这一天,是提醒,也是检验,人类湿地保护的征程走了多远。
  中国1992年加入《湿地公约》的21年来,也是湿地保护强度最大的21年。从“仙鹤之乡”扎龙的生态补水,到鄱阳湖畔的退田还湖;从拯救闽粤红树林湿地,到洞庭湖畔的湿地水文监测站,占世界湿地面积十分之一的中国正在以积极的姿态,履行承诺,推动湿地保护事业焕发迷人光彩。
  我国积极实施《湿地公约》相关决议,连续两届当选为公约常委会成员国,在公约形成相关决议过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亚洲发挥了领导作用。2007年成立了16个部门组成的中国履行湿地公约国家委员会,强化了湿地履约跨部门协调机制。
  我国10年间新指定国际重要湿地20处,总数量达到2011年底的41处。2009年开展了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的评估,公布了《中国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状况公报》。结果显示,参与评估的36处国际重要湿地总体状况较好,其中:33处为“优”、3处为“中”。黑龙江扎龙湿地于2009年建立了长效的生态补水机制,对湿地生态的稳定和维持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数量已由10年前的500余只增加到700多只,占全世界丹顶鹤种群数量的四分之一。形成了一系列湿地保护与恢复的示范模式。云南拉什海湿地鸟类种类、水鸟种类和濒危物种种类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鸟类物种数量从2005年的199种增加到2008年底的225种。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2003年中国建立了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生态功能最重要的15.23万平方公里区域纳入保护范围;2005年制定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计划投资75亿元,对河流、高原、湖泊、沼泽等类型的湿地进行重点保护,同时通过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措施,全面保护和恢复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中国湿地保护已经成为自然生态保护领域的热点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中国政府先后获得“献给地球的礼物”特别奖、“全球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杰出成就奖”、“湿地保护科学奖”、“自然保护杰出领导奖”等国际荣誉。2012年7月第十一届缔约方大会召开期间,《湿地公约》秘书长在会见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林业局主管湿地工作的领导时说,中国湿地保护和管理工作,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行百步半九十。我国湿地保护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未来扔任重道远。只有当丹顶鹤在东北平原上一年一年幸福地筑巢,当斑头雁在青藏高原上洒脱地扬起翅膀,当黑颈鹤在若尔盖优雅地散步……这些场景成为每年的常态,中国湿地保护事业的这首长诗才算真正完成,而人类诗意的栖居家园——湿地才能永远为我们贡献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