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和谐温暖课堂】团队和谐温暖的句子

  和谐教育,就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各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具有:优良的品德、丰富的知识、文雅的举止、健康的心理、健壮的体魄。只有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因此,创设和谐、愉悦、充满求知欲的课堂情境,无疑是提高课堂有效性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建构这样的和谐课堂?
  一、营造和谐氛围,领悟和谐之美
  和谐的课堂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力求使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学过程与教学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自学能力,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和谐教学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
  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认清形势,充分领悟“和谐”之美,吃透“和谐教学”这一教育理念的实质,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二、创设和谐情境,享受和谐之妙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优良的潜能,都有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只要条件许可都可以发展成为个性健全,富于创造力的人。什么条件呢?课堂上允许学生大胆地发表看法,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天性自然流露,主动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性地学习。
  教师只要积极创设“和谐”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学生就会乐于学习、乐于创新,主动地去探索新知。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主体教育思想认为,营造真正的和谐课堂,首先要确保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实实在在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其主体性发挥得如何,取决于教师对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正确认识。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自己的同时,也必须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水平,尊重学生的身心状态,避免一切体罚、挖苦学生的行为,师生之间便可发展为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在此基础上,和谐发展,共同进步。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二)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以独立的个体学习为主,课堂氛围显得沉闷,缺乏活力。学生之间的关系僵硬、死板,特别是优生口若悬河,而后进生则默默无言;性格外向者,动手动脚,性格内向者,无动于衷;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学生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如何改变学生之间的这些状况?课堂中要注意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增进了学生彼此间的感情交流,建立起和谐的生生关系,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扶持、互相信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上的好伙伴。
  三、激发学习兴趣,奠定和谐之本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这种认识倾向使人对有趣味的事物积极地去探究,并带有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这种情绪状态会鼓舞着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不会感到学习是一种心理负担。
  (一)学习兴趣与学习积极性
  学生对某些知识发生了兴趣就能表现出学习积极性。通常表现为:学生是否注意听、注意看、注意对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思考;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否热情,是否具有积极的情绪;在从事学习活动时,对待困难是否具有足够的意志力,是否具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决心和耐心。
  (二)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有着不同的影响。不同的学习兴趣会有不同效果。古代教育家孔子就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和谐的数学教学应该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同步发展的过程。在众多的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已日益引起关注。可见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也是营造和谐课堂的有效措施。
  四、实践合作学习,建构和谐之法
  新课标指出:“大力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是通过学生的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它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强调将常规参照评价改为标准参照评价,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通过小组间的合作和互动来传递和交流信息,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实现课堂教学交际化。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相互分析、比较、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沟通的意识。
  五、结语
  建设和谐社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建构和谐课堂也需要一个长久、稳定的过程。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摸索、尝试、创新、坚持不懈,才能逐步实现我们所追求的和谐课堂。
  (责编 施夏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