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监管三公原则 借鉴日本经验,监管“三公消费”

  【摘要】近年来,政府在推进“阳光财政“方面做出了改进,然而财政透明的总体水平仍是差强人意。建设”阳光财政“,加大财政信息公开力度,加强监督体系建设,防止公务腐败,直接反映着政府的的执政能力和廉洁程度。邻国日本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就此笔者提出对治理三公消费的措施。
  【关键词】“三公消费”;信息公开;监管
  “三公消费”,指政府部门人员在因公出国(境)经费、公务车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招待费产生的消费。“三公消费”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尽管针对三公消费额度各方莫衷一是,人们对三公消费数据孜孜追寻,不过是公民知情权、监督权于三公消费面前无法充分释放的表征。其实,世界各国都有类似于“三公”的预算费用。我们不妨看看邻国日本是如何监管“三公”消费的。以邻为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日本监管公务消费的模式:透明公开,民间监管政府公款使用
  日本由政府专门部门制定如何省钱的“最佳花钱方案”。同时,公务消费透明公开,民众随时可以在政府网站上查到相关信息。从1994年起,日本各地陆续建立了民间行政观察员制度。民众自发成立“全国公民权利代言人联络会议”,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纳税人的钱到底是怎么用的。他们时常向政府提意见,要求公开财务。对政府行为进行监督。中央和地方政府在相关网页上公布有关数据,根据这些公布,各在野党包括市民都会不断地提出许多的质疑,包括某一种办公用车是否级别太高,以及某一些议员乃至其他官员的外访和待遇是否过高,包括外访是否有必要,有内容等等。
  目前公布已经作为一种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并且成为一种体制,市民和在野党着重敲打关注监督的是在这些费用背后它是否值得使用,以及使用了这个数额是否有必要。
  日本外务省的高额机密费开支曾成为民众关注焦点之一。外务省的机密费又叫报偿费,其中一个用途是用于支付向外务省提供信息者的饮食费、报酬等等,究竟如何支出,一直不对外公开。2001年,外务省的机密费高达55亿日元,也就在那年,发生了外务省官员滥用机密费大吃大喝,并购买高级公寓的案件。这起丑闻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此后,外务省的机密费开支大幅度减少。
  日本的民间机构——情报公开市民中心曾向东京地方法院提出诉讼,指控外务省不公开有关机密费的文件是不当行为。日本东京地方法院也做出判决,要求外务省必须公开全部文件。这是日本有关机密费的首次判决,也成为日本限制公款吃喝的重要举措。
  日本政府机构举行的活动,除了少数必要的礼仪性场合,绝大多数并无公费宴请等内容。活动参与者多是吃食堂或外食套餐等,即使有聚餐活动,基本上也是当事人自掏腰包(以AA制居多)。日本官员对这种做法早已习以为常。
  日本民众对于行政经费的公示现状还是相对认可的,而在此之前,日本已经走了一段很长的路:能够走到今天这样一种必须全部具体细致的公布的地步,也不是一次实现,它是经过战后几十年来执政党和在野党之间相互制衡,相互的抨击、监督,以及市民通过选举等一系列参与行为所施加的压力带来的结果。
  日本行政经费管理的成功之处在于政府重视,一方面做到经费使用公开透明,另一方面主动接受民间监督机构的监督。
  2、我国“三公”消费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2.1“三公”消费数额较大
  全国人大常委会2010年6月30日表决通过的2010年中央决算决议显示,2010年中央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其他单位“三公”支出合计94.7亿。2011年度91家中央部门及单位财政预算显示,仍有50家单位预算超过上年决算。总体来看,91家中央部门公布预算的增减额度的总和为-33.87万元,基本上与上年保持不变。
  2.2“三公”账单不够明晰及时
  对于已公布的“三公”账单,普遍认为数据过于简单,缺少明细,没有执行标准,民众看不懂。根据国家预算体系的设置,预算科目分为“类”、“款”、“项”、“目”,前者是后者的概括和汇总,后者是前者的具体化。“项”为二级科目,属较为具体的层级。经费支出最高的国家税务总局,其“三公”账单只简单的包括单项金额、汇总金额、直属单位数量;而即使是最详细的国际审计署的“三公”账单,也仅多作了人次说明。且没有具体的报销凭证和公务接待的执行规定、标准,很难查出公款消费中有无违规操作,也没有意见反馈通道。
  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门在2011年6月底前公布上一年度决算后的“三公”账单。但到截止日期时有九成部门未公布数据,到8月初,仍然有外交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办、国台办、国家烟草专卖局等10个部门不愿公开信息,这些部门各有托辞,如涉嫌“国家机密”,或者不属财政拨款,没必要公布。
  2.3违规“三公消费”是我国腐败现象较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三公经费”已经成为官员们名正言顺的“合法腐败”地带,三公消费是公职人员腐败的一个变种,是部份公职人员享受的特权,他们大肆吞噬纳税人的钱财,吞噬国家的财富,为广大群众深恶痛绝。屡禁不止原因很简单,就是违纪成本低,处罚不严,所以各级不自律的官员把“三公消费”视作“小儿科”,长期以来屡禁屡犯。并且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在悄然的侵蚀共和国的躯体。
  3、借鉴日本经验,结合我国国情,遏制“三公”不合理消费
  权力受不到人民的监督,权力必然就会被滥用!这本是个常识,治理三公消费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社会问题,是政府执政能力所面临的一种挑战。遏制三公消费,借鉴日本经验,构建公众参与的长效化治理机制,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笔者认为具体做法可分这样四个方面:(1)设立一个专门的机构管理、监督三公消费。在各级政府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三公消费的费用结算中心,实行三公消费与费用结算完全分离。(2)建立公务相关网站,做到账目清晰支出透明,接受全民监督。将各单位各部门的三公消费情况晒出来,每一笔开支都具体详细,如时间、地点、人数、费用、用途和原因以及品种、数量、价格等。学习日本经验,建立相关的民间组织,监督政府公务费用使用情况。(3)加大处罚力度。对违规开支不予报销,或是多出部份由参加人员自掏腰包分摊;纪检、审计、财政一起给力,查处打击三公消费中的违纪违法行为。(4)积极引导,改变浪费的陋习,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广泛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讨论,形成共识,领导干部带头以身作则,树立节俭新风。
  参考文献
  [1]高兴武,林臻桢.中国市场.第11期 总第674期.“三公”消费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