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什么是母语文化

  【名师档案】 黄美华 著名特级教师,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科研型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南通市“226”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南通市园丁奖获得者等。曾获南通市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第一名,江苏省优课评比第一名,全国基础教育展示课评比一等奖,2012年全国优秀课例评比一等奖。担任苏少版小学音乐教材分册主编,参编主编小学音乐教材及教参50多本。2011年被评为新生代苏派名师,被教育厅聘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学科专家委员”,入选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
  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这样一段话:“通过系统地学习母语音乐文化和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在这段话中,首次出现了一个词语——“母语音乐文化”。目前,世界音乐文化的研究重点趋向本土母语文化,重视母语文化的音乐教育,是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母语,是语言学的概念,这里取其本源、土壤和根基的意思。每一个国家都有反映本国文化的音乐艺术,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
  问题1: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现状怎样?
  在现行的学校音乐教材中,虽说民族音乐文化的内容占了一定的比例,许多地方也增加了乡土教材的内容。但是由于缺乏中华音乐理论的支撑、中华音乐教育体系的规划和优秀教学法的介入,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随意性大,教学质量不高。例如,音乐教材中戏曲和曲艺部分的学习内容,很多教师自己不懂,也不喜欢,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也持排斥态度。
  对此,著名音乐理论家谢嘉幸提出了自己深深的忧虑:“我们有多少接受学校音乐教育的学生能够像熟悉和喜欢自己家乡的地方语言一样熟悉自己家乡的民间音乐?”
  问题2:课标中是如何阐述“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
  新修订的音乐课程标准是这样阐述的:“无论是从文化中的音乐,还是从音乐中的文化视角出发,音乐课程中的艺术作品和音乐活动,皆注入了不同文化身份的创作者、表演者、传播者和参与者的思想情感和文化主张,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时代文化发展脉络以及民族性格、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的展现,具有鲜明而深刻的人文性。”
  课标希望广泛而有效度地从中国五大类传统音乐精粹中,发掘并将其转化为适宜中小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理解、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材料,从中探寻民族音乐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听觉记忆中存活的方法和途径,使学校教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聆听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了解有代表性的地区和民族的民歌、民间歌舞、民间器乐曲和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戏曲及曲艺音乐,体验其不同的风格。”
  课标还对各个年段的学生提出了具体要求。如:3—6年级学生每学年应能背唱中国民歌1~2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唱腔片段。7—9年级学生每学年能够背唱中国民歌1首,学唱京剧或地方戏曲1段。
  问题3:教学中如何关注“中华母语音乐文化”?
  传播中华母语音乐文化,学校是主阵地,教师是关键。
  第一,教师要树立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观念,把它贯穿在整个音乐教学实践中。主动学习、广泛接触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文化意识,自觉成为中华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让学生在中华文化语境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振兴民族音乐,使学生传承中华民族音乐中多内涵的情感和精神,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意识。
  第二,教师要特别关注教材中民族音乐的学习内容。例如,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对京剧艺术不甚了解,有着深深的“隔阂”,只有让他们喜爱上京剧艺术,才能产生学习和研究京剧艺术的积极性。中国京剧院院长吴江先生说:“孩子能否喜欢京剧的关键是教师。”我认为,对于教材中出现的、自己不熟悉的教学内容,音乐教师必须先做学生,然后做教师。多向书本学习,多向光碟学习,多向当地的民间艺术家学习。只有多给学生一些鲜活的、纯净优美的、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民族音乐作品,才能使青少年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在接受人类音乐文化优秀成果的同时,牢固地掌握自己民族的优秀音乐,像语言方面熟悉“母语”那样地熟悉本国音乐文化。
  第三,开展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活动,传统文化知识讲座、民族音乐欣赏会、民乐兴趣小组,使中华母语音乐文化活动渗透到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既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潜移默化地在思想上树立热爱中华民族音乐的观念。在一次“京剧进课堂”培训活动中,我校可以容纳200多人的报告厅中,坐了一半的教师和一半的学生。许多学生还是平生第一次同陌生的京剧零距离接触,开始有些拘束,但很快,他们便瞪大眼睛看着台上的一招一式,旁若无人地用手比划着,仿佛是像模像样的小票友。他们踊跃地回答问题,反应速度和正确率超过了教师。当京剧演员邀请台下观众和她一起表演《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时,学生更是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虽然动作有些走样,虽然声音有些找不到“家”,但是学生学得专心投入。原本是给教师的培训,学生却成了主角。这次活动让音乐教师发现了学生学习京剧的热情和潜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说:“中小学推行京剧课,应当按一门学问课的形式上,而不要上成表演课。课堂上,教师应该播放名家名段,讲解京剧的历史,重要的是一种耳濡目染,这种耳濡目染的方式能让学生得到传统文化最好的滋养。”梅葆玖先生的话告诉我们,音乐课堂中的京剧教学不是传统的“口传心授”,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寻求适合儿童的教学方法,用“中华京剧文化”引导学生真正地、快乐地走近京剧、融入京剧。
  第四,“中华母语音乐文化”的传承必须依靠教育。上个世纪20年代,柯达伊与巴托克走遍全国搜集民歌,向世界推荐真正的匈牙利民族音乐,建立具有匈牙利民族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柯达伊教学法。我们一方面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法,不生搬硬套;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母语教育资源,让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中华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杨瑞敏曾说过:“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音乐教育,如果脱离了本土音乐文化这个根,还谈什么继承、弘扬和发展?更谈不上走向世界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关注“中华母语音乐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响亮的口号,更应该是一个任重道远的跨世纪工程。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今天做起。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延伸阅读
  1.《关于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谢嘉幸,《音乐研究》1994年第2期)
  2.《中华文化作为母语音乐教育的性质与意义》(管建华,《人民音乐》1996年第1期)
  3.《中华文化母语与专业音乐教育》(樊祖荫,《中国音乐》1996年第2期)
  4.《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的意义及展望》(王耀华,《音乐研究》1996年第1期)
  5.《21世纪中国音乐教育展望》(管建华,《中国音乐》1996年增刊)
  6.《在传承过程中新生》(伍国栋,《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第1期)
  7.《音乐母语教育与诗词吟诵音乐》(秦德祥,《常州师专学报》2002年第1期)
  8.《柯达伊思想与我国音乐母语教育》(段晓静,《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9.《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樊祖荫、谢嘉幸,《中国音乐》2008年第2期)
  10.《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杨立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