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院现象的精神启示.docx

陶院现象的精神启示 2015年11月28日,由景德镇陶瓷学院主办的“大道之行2015景德镇陶瓷学院校友雕塑邀请展”校区陶艺中心举办。

此次邀请展就是要集中展示校友的艺术风采及其雕塑艺术成就,并以此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强化学校的艺术氛围,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特别邀请了曾成钢、范伟民、徐亮、董书兵、宋伟光等中国雕塑界的知名专家、教授、批评家来参加支持此次活动。应邀参展23位校友雕塑家,都是在中国雕塑界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也是“陶院现象”的代表人物。此次展览,在陶院历史上是一次空前的艺术盛事。他们是夏和兴、杨剑平、李艾东、吕品昌、吴少湘、刘小可、秦璞、曾鹏、蒋志强、李见深、许正龙、何镇海、夏德武、罗小平、孙泉、蒋铁骊、刘建华、吴永平、李学斌、戴舒丰、易乐平、肖小裘、夏学兵等。这批校友有5位现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4位在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任教,有2位是活跃在国际现代雕塑上的重要人物,都是中国当今具有影响的雕塑家。吴少湘是中国现代主义雕塑和“八五新潮”艺术运动代表性人物。正如评论家徐亮先生所说“我就深深的感觉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从学院系统雕塑上来说,吴少湘先生肯定是学院雕塑的领袖级人物”。现任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的77级校友杨剑平,一直以写实雕塑的意味,诠释着他对古典雕塑艺术呈现当代艺术审美的理念,在中国雕塑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职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的78级校友吕品昌,全面负责雕塑教育的最高层面,主持策划过多项国家级别的雕塑活动。78级校友曾鹏,毕业以后,一直坚守陶瓷艺术创作之道,早在1984年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现代陶艺展,他借助石湾的陶塑材料,另辟蹊径的开创出独具个人艺术形象的陶塑艺术,被称为中国陶艺界“真正为陶而生的人”。许正龙是陶院81级校友,他在雕塑理论上颇有建树,出版有雕塑学,雕塑概论,雕塑构造等填补中国雕塑理论空白的专著,对雕塑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85级校友刘建华的作品起先多以陶瓷作为媒介,通过陶瓷坚硬与脆弱并存的特性隐喻现代人对物质的迷恋与不安,揭示出现代社会特有的精神特征。随着创作的深入,艺术家近年已逐渐转向综合媒材的利用与试验。他以其装置艺术,受邀参加世界范围内的多项大型展事,曾入选威尼斯国际双年展,是活跃在世界现代艺术方面的重要人物。尚有许多优秀校友雕塑家因时间及联络原因没有参展,他们的成就同样是“陶院现象”的光辉典范。

在当天下午举行的雕塑教育研讨会上,策展人曹春生首先介绍了陶瓷学院主办校友雕塑邀请展的目的。30位雕塑家校友、雕塑批评家、陶院主管教学的专家讨论了陶瓷学院的雕塑教育,特别围绕“陶院现象”进行了深入讨论,具有如下几个方面成果。

1、“陶院现象”的提法缘由 在中国艺术界有个说法叫“陶院现象”,十五六年前钱绍武先生首先提出来“陶院现象”。它不仅仅是指雕塑,整个陶院艺术圈里的很多人都为“陶院现象”做出了贡献,包括设计类的、各类艺术的,都涌现出了很多的优秀艺术家。

在景德镇这样一个小的城市里面,能够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艺术家,优秀的雕塑家。这是基于景德镇这样一个千年瓷都的制作瓷器的技术性很强的实践背景,基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办学追求而出现的。应该说陶院从办学以来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且特别是在老一辈艺术家的带领下,他们对学术的这种不断的追求,在很大的层面上,对陶院的学生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2、希望改变自己是“陶院现象”的形成的动力 陶瓷学院会出现这么一个现象,实际上陶瓷学院在那个时候,就是77年78年时,有一批都特别有志向的青年在这里读书,他们有一个迫切的愿望和使命,就是希望改变自己,因为总觉得出身不好,陶瓷学院看起来不如中央美院不如浙江美院等等,总觉得我们还应该再往前走一步,要改变自己,所以,在那个时候大家都特别的勤奋。那个时候白天上完课,下午劳动,晚上又是在画画,没有别的娱乐,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都能保持着那种非常良好的学习状态,再加上陶院的教员都是从各大美院过来的,最后导致大家都具备了很扎实的基础,这是形成“陶院现象”重要的因素之一。

3、宽泛的教学环境是激发“陶院现象”形成的摇篮 陶院自1958年成立以来,陶瓷美术系就有着陶瓷雕塑,陶瓷设计这两个专业,这两个专业目前仍然是陶瓷学院的老牌专业,教师是从各大美院选优秀生分配过来的,每个教研室里都有一个来自各美院的教师,这一点现在学校都没有注意这个问题。然后每个老师带着各美院的优点,有自己的学派和艺术主张,甚至相互间各不买账;
然而各位老师没有门槛,学生可以自由的进出接触,这样无形中形成了比较活跃的学习环境。当时陶院所处的地方非常闭塞,但是陶院的教学非常的开放,邀请一些在国内都很著名的雕塑家如郑可、钱绍武、叶毓山、刘焕章、尹积昌、章永浩、夏肖敏、庄稼、高照、龙德辉等老师给我们上雕塑课或进行讲座。能让学生接触到一些当代一流的雕塑家给陶院带来的信息,因此这种模式给学生奠定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基础。

4、“陶院现象”对当代雕塑艺术教育的贡献 陶院在教育方面也有它独特的地方,就是重视脑和手的结合,既强调思维的培养,同时对手工技艺的教学也抓的非常紧,所以一般陶院出来的人动手能力都特别强,从翻模到最后成型什么工序都会干,而现在美院出来的则很少都会,都是花钱请师傅干,有些东西不是说用钱能买到的,必须要自己去亲身经历才能学到得到作为一个艺术家的立足资本,所以在现如今的教学当中必须强调,学生必须亲自参与到所有的工序当中去,并掌握这些工序。

除了陶瓷学院宽泛的教学模式,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离开陶院这个母体以后,在社会上为了生存而产生的一个自我的历练自我的提升。这个生存不是简单的柴米油盐的生存,他们竭尽全力努力拼搏奋斗,所以,不难发现陶瓷学院的学生是多能的,他们不仅能够做作品写文章出书策展,或者说其他艺术家能做的他们都能够兼顾,就是因为他们要在社会上获得机会,而在这样一个漫长的时间段里,大家成长了,才形成了陶瓷学院的一些优秀毕业生在全国各地开花的景象,也因此产生了陶院现象的这样一种说法。从这个展览面貌上来看,说明“陶院现象”在当代雕塑艺术教育上做出的贡献。

5、母校与校友之间的温度是“陶院现象”保持生命力的底蕴 如今“陶院现象”已成为中国艺术界的一段佳话,得益于各位校友的成功打拼。陶院校友肯定对艺术有一种热情,有一种温度,这种温度就像校友和母校的温度、校友之间的温度一样,是维系“陶院现象”最宝贵的价值体现。虽然早年学生入学的时代是在改革开放之初,物质匮乏且非常困难,现在想想陶院当时可能相对于其他学校有它不可比拟的东西,但是陶院的老师的对教学的那种热情和对学生的那种真诚,就是师生之间的那种真诚的温度,一直在温暖着校友的情怀,使他们能够在外面继续努力工作。回想起来我们校友艺术家们、还有学校的老师们为什么能够做好,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大家都有热情、都有融洽的温度。无论是陶瓷学院或者说其他的学院,它都有它特殊的生态,生态里面有人文地理等各种关系,但它里面最具活力的还是生命,而生命就是要有温度要有热情。“陶院现象”就是这种温度的最佳合成。

可以说,此次校友雕塑邀请展,集聚了多年来在中国雕塑界、甚至当代艺术界具有影响力的陶瓷学院昔日学子,而今活跃在艺术界的知名艺术大家。他们的艺术影响力,是凝聚“陶院现象”的重要因素。他们的成功,首先与自己的个人奋斗密切相关,个人的奋斗加上学校的环境,促成了昔日学子独立成功之路。. 历史将证明被母校邀请来的23位校友雕塑家,集体为陶瓷学院做了一件具有历史价值的事, 通过展览、通过研讨、通过师生见面会三个艺术活动,他们播下的艺术种子将会在即将更名的景德镇陶瓷大学新的历程中,产生深远和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