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湾水闸治理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

船湾水闸治理工程测量技术设计书 1.2测区概况 船湾水闸位于铁河干流,距离船湾集镇5km,距 35km,控制集雨面积614km2,设计灌溉面积5802亩。测区位于醴陵市船湾镇船湾村的沟形湾,邻近G106国道旁交通方便,其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测量面积其中水下地形约0.2 km2,陆地地形面积约0.6 km2。测区岸边树林房屋较多,交通不便,测量有一定困难。

1.3测绘工作的依据、测量围及要求 本次测量围施测船湾水闸的有关地形图及闸址横断面测量。

(1) 水闸区地形图测绘 1/1000地形图 根据围堰地形测量要求,水闸上游200m,下游200m,水闸左右两坝端300m围须测量地形图; 根据两岸上下游堤防及护岸地形测量要求, 水闸两岸堤防上下游距坝轴线各测1500m。

2.1.2料场地形图测绘 料场12000地形图,弃碴场12000地形图,具体围与地点由地勘及施工专业现场确定。

水闸左右岸各留一个埋标控制点,高程不要太高。

1.3.3测量要求 (1)现闸址和下闸址及沿江两岸地形测绘要求测出水下地形;
地形测绘应测出两岸排污排水口的位置、断面尺寸、底板高程及沿河桥梁梁底高程。

(2)工程围的地下埋设电缆、光缆、给排水管等,要求作现场调查标示清楚。

2、质量、环境、健康安全 2.1 目标 本次测量任务是为工程建筑物布置、水面线推求、施工营造布置、工程量计算和征地拆迁等提供基础资料,要求作业人员认真负责、密切配合、狠把质量关,所有成果资料达到良好以上等级。作业组在野外工作中要树立强有力的环保意识,不允许破坏或污染环境,同时还要严格遵守作业操作规程,坚决杜绝人身和仪器安全事故发生。

3、技术要求测量技术要求 4.1 成果满足水利水电工程测量规SL197-97要求;

4.2 坐标系统采用1980坐标系,高程系统采用1985黄海高程系。

4.3 本工程水下测量要确保测量精度。

4.4 测量采用数字化成图,以便计算机成图。

4.5测图比例尺 11000;

4.6横断面比例尺横1500;
纵1200 4、仪器设备及软件配置 4.1、华测X20静态GPS 4台 4.2、徕卡TCR802全站仪1台 4.3、南方灵锐S86T型动态GPS(RTK)12台 4.4、电脑及手提电脑3台 5、平面控制测量 5.1 GPS E级网测量 5.1.1 GPS E级点的布设原则 (1)在测区根据测图和断面测量需要,合理的布设首级GPS E级点,为满足后续工作的需要,要求GPSE级点尽可能的两两互相通视。

(2)GPS E级点按规定进行埋石,埋石规格见附图(附图1)。

5.1.2 GPS E级点的观测原则 (1)观测前对卫星的情况进行预报,确定最佳观测时间,并根据作业的接收机台数、GPS网形设计编制作业调度表。

(2)观测人员严格按调度单规定的时间进行作业,保证同步观测同一卫星组。

(3)按要求做GPS点点之记。

(4)结合本工程的实际情况,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采用1980年坐标系;
高程系统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按逐级布设的原则发展控制测量。首级平面控制网布设成E级GPS独立网,独立网布设成平均边长为5公里的对点边连式GPS控制网。对点的基线长度一般控制在500~1000m之间,并相互通视,以利于发展下一层次控制测量。E级GPS网应以一个点的WGS-84系三维坐标作为起算数据,进GPS网的无约束平差;
在WGS-84的三维坐标精度符合GB/T18314-2009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中的有关规定下,在无约束平差确定的有效观测基础上,再输入已知控制点成果进行约束网平差计算,GPS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及及基本技术要求详见下表。

(3)高程控制测量直接采用GPS拟合高程,联测已知国家级3个以上水准点,采用省水准精化模型软件计算出GPS网各E级点位高程。起闭点为D等以上高程点,施测时先对采用的已知点进行检查,确定已知点成果是否可用,联测的GPS点分布在测区的四周及中央,带状地形,则联测的GPS点应分布于测区两端及中部,地形高差变化较大的地区应适当增加联测的点数;
地形趋势变化明显的大面积测区,宜采取分区拟合的方法。

(4)在完成测区的首级控制E级GPS网测量后,在首级GPS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基本控制测量即一级导线,一级导线测量采用静态GPS进行;高程采用GPS拟合高程,观测同计算方法同E级GPS一样。在此基础上进行图根点的加密,以满足测图的需要, 图根加密控制测量采用GPS RTK作业方式进行。

(5)图根控制测量采用GPS RTK作业方式,在施测时进行测前和测后重点检查,重点检查的方式可以采取不同基准站检查同一点或基准站检查基准站,应以等级点为基准点,最大作业半径应控制在4公里,基准站应满足下列要求 A、作业前需初始化观测两次,观测时流动站的架设应稳固,流动站与基准站之间不得存在大功率的信号干扰区。

B、RTK观测的图根点相对于邻近等级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应大于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应大于基本等高距的1/10。

C、 RTK观测的平面坐标成果应取各次观测成果的平均值。必须联测至少5 个以上分布均匀的高程控制点,能控制整个测区。RTK高程观测的各项限差应符合单次观测的高程收敛精度应≤3cm,两次互差应≤4cm;
必须检测周边已有同等级以上的高程控制点,检测高等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应≤4cm;
检测同等级控制点时,其点位互差应≤5cm,控制测量的布设层次及其精度要求详见下表。

D、GPS点应埋标,每个水库至少有2个以上埋石点,若堤面难以埋石或为解决通视问题,可将点位选择在附近的房顶上,房顶标按照建筑物上埋设标石的方法进行。标面填注红色油漆,旁边写上点号,字头朝北。有关选点埋石的具体要求均按规执行,且所有埋石点均绘制点之记;
图根控制点布设在土质坚实,便于拓展,通视良好的地方,最好布置有大坝坝轴线的延长线上;
点位的基础应坚实稳定,易于长期保存,有利于安全作业;

图根控制点编号,按水库名进行编号,不得重号。图根控制点应在点位附近地物上写明点号,并标明方向及距离;
图根点埋石原则上每幅图不少于2点,土质地表采用规格为3cm3cm20cm的木桩;
坚实水泥地面刻15cm15cm的方框标志,刻线深大于5mm,标心规格采用直径大于12mm,长于70mm的螺纹螺钉,螺钉打孔表示中心位置旁边刻写点号,并用红油漆涂描。

GPS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 等级 固定误差amm 比例误差系数Bmm/Km 约束点间的边长相对中误差 约束平差后 最弱相邻点边长相对中误差 E级 ≤10 ≤10 ≤1/1000000 ≤1/40000 一级 ≤10 ≤20 ≤1/40000 ≤1/20000 二级 ≤10 ≤40 ≤1/20000 ≤1/10000 GPS测量控制网的基本技术要求 等级 E级 一级 二级 接收机类型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双频或单频 仪器标称精度 10mm5ppm 10mm5ppm 10mm5ppm 观测量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载波相位 卫星高度 角() 静态 ≥15 ≥15 ≥15 快速静态 ≥15 ≥15 有效观测 卫星数 静态 ≥4 ≥4 ≥4 快速静态 ≥5 ≥5 观测时间 长度(min) 静态 15-45 10-30 10-30 快速静态 10-15 10-15 数据采样 间隔(S) 静态 10-30 10-30 10-30 快速静态 5-15 5-15 点位几何图形强度因子PDOP ≤6 ≤8 ≤8 平面控制布设层次和精度 平面控制层次 等级 精 度 要 求(图上mm) 基本平面控制 E级GPS网、Ⅴ等电磁波测距导线 最弱点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05 图根平面控制 解析图根 最后一次图根点对于邻近基本平面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1 测站点平面控制 解析测站 测站点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2 高程控制布设层次和精度 高程控制层次 等级 精 度 要 求 基本高程控制 Ⅳ等水准、Ⅴ等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 加密的高程控制点对邻近基本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20。当h0.5m时不得大于h/16。

图根高程控制 图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 最后一次加密的高程控制点对邻近基本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10,且最大不得大于0.5m。

测站点高程控制 测站点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导线 测站点对邻近基本高程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得大于h/6。

注 h为地形图基本等高距 GPS网点精度要求 平面控制层次 等级 精 度 要 求 图上mm 基本平面控制 E级GPS网 最弱相邻点点位中误差不得大于0.05 1 5.2选点要求 GPS测量的选点符合以下规定 A、点位选在质地坚硬、稳固可靠的地方或三角点上,点位便于保存和使用,点位宜选在交通方便的地方。

B、点位不选在大功率发射台或高压线的附近,离高压线距离大于100m,离大功率发射台距离大于400m。避免选在由于地面或其他目标反射所引起的多路径干扰的位置如大围水面、建筑物和金属塔等。

C、在高度角为15的围以,没有妨碍通视的障碍物。

2 埋标要求 A、 E级GPS点埋设标石。利用旧标石时,在成果中加以说明。

B、 E级GPS点的规格为上标面20cm20cm,下标面40cm40cm,标高60cm。

3 所有埋石点均绘制点之记。点之记绘制齐全,其交通图、点位略图等绘制详细、准确,各项注记填写齐全。

4 E级GPS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符合以下有关规定。

A、GPS测量应利用卫星预报,在一个观测段从每个测站同时观测到的卫星数目中,选择适宜的星座,E级网其PDOP值不大于6。确定同步观测卫星的持续时间,根据测量精度及交通情况或其他一些要求来确定每日同步观测时间段数并安排作业进程。同时还考虑到电离层和对流层折射对测量成果的影响。

B、GPS测量的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2.3.1-2的规定。

表3.2.3.1-2 GPS测量的技术要求 项 目 等 级 图形设计总体可靠性(即多余观测值数与总观测值数之比) ≥0.2 重复测量的基线占独立确定的(不相关)基线总数的百分数 ≥10 每条基线边所在的异步环数 ≥1 环线边数(条) 4--5 是否要求双频观测 随意 同步观测的接收机数量不少于 3 观测时段数 1 观测段的时间(min) 90 接收机连续、同步跟踪卫星数个 ≥4 两次观测之间的最大时间间隔(s) 30 卫星在空间分布的最少象限数 3或2 为克服障碍物的最大高度角() 15 天线安置 a每次观测时天线相位中心高度矢量量测两次,两次量测值较差应不大于(mm) 3 b天线对中(或测站对中)每个测站两次或以上两次 是 c天线盘水准器严格居中 是 d天线定向标志线指向正北 是 气象观测数据 a每个观测段测量次数不少于 不观测气象元素,记录天气状况 b测量间隔不多于min 60 C、GPS测量相对定位成果符合以下要求 a 数据点最低高度角是15。

b 在单条基线解、观测段或全网基线解中固定的测站定位绝对坐标必须参照卫星轨道坐标基准。这些坐标所需的精度不得低于2.5m。

c 处理过程必须顾及天线相位中心相对于测站标志偏差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