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调研报告【关于**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饮用水源地保护情况的调研报告

饮水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活和身体健康,事关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了深入贯彻**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部署要求,全面掌握**饮用水源保护工作情况,推进建立水源地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个调研点,采取走访座谈、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围绕水源地日常管护、库区移民搬迁、水质监测、污水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

一、现状及成效

目前,**共有**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处,其中地表水源**个,地下水源**个;
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个,其中地表水源**个,地下水源**个,水质状况均达到Ⅲ类标准。**现有的供水设施供水能力约为**万立方米/日。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饮用水源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民生工程,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原则,推进水源保护基础建设,强化日常管护、监督管理和综合治理,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确保了群众的饮水安全。

一是水源保护规划比较完备。各**能够坚持规划引领、科学谋划,根据《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有关法律规定,普遍编制了饮用水源规划,按规定分级划定饮用水源保护区,并结合各自实际,建立了水源保护管理办法、应急预案等一系列机制制度,为开展水行政执法、水污染防治和水资源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是水源保障设施得到加强。从调研情况看,各**城乡集中供水工程布点合理、运转正常,基本满足了城乡群众的用水需求。加大城区排污治理力度,县城已经实现污水处理厂(站)全覆盖,特别是针对**水源地上游乡镇污水直排问题,**应急污水处理站试点项目已建成投用,目前所有排污口全面停止污水直排,污水截流措施成效明显。同时,积极争取国、省水源地保护专项资金,实施了一批水源地保护项目,在水源地保护区设立隔离网、界标界桩以及道路警示牌、宣传牌,并进行全方位、全天候有效监控,有效防范了水源地环境风险。

三是执法监管整治扎实有效。各**都能够坚持依法治水,采取定期巡查、日常检查等方式,对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开展执法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督促整改落实,有效防止了水体污染事故发生。全面推行**三级“河长制”,将日常监管责任落到了实处。针对本**水资源保护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组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有效遏制和及时整改了水源地污染违法行为。

四是集中水源水质检测规范经常。调研中我们看到,各**都普遍建立了水质监测中心(站),定期对辖区内集中供水工程的原水、出厂水、末梢水进行取样检验,实现了检测的经常化和全覆盖,增强了供水安全的可靠性。

二、问题和困难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还有一些影响饮用水源安全的潜在隐患和困难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一是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污染问题仍未根除。作为石油开发主产区,石油勘探开发对各**水源地都不同程度地造成一定的破坏,甚至一些生态涵养区和水源保护区仍未按要求关停封堵涉油设施,一些涉油设施封堵过程地方监督缺位,特别是**、**境内由于油田开发时间长、覆盖面大,对地下水和地表水均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饮用水水质存在潜在风险。但到目前为止,我们没有进行全面的水文监测,形成一套完整详尽的监测数据,论证和显示资源开发对水质的污染程度,导致监管执法缺乏有力依据。同时,水源地及保护区仍存在一些违法行为和安全隐患,特别是水源地上游部分乡镇污水直排河道、随意倾倒垃圾等生活污染物,水库上游河道两岸及保护区内耕种农作物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依然比较突出。

二是饮用水源地管理责任不够清晰。目前,水源地保护实行属地管理,同一流域水源往往涉及不同**、**,一些跨区域水源安全问题协调难度较大,致使问题不能得到及时有效解决。比如,正在建设中的**水库,流域涉及**、**两个**,保护区域广,监管责任重,但目前仍然是各管一段,没有形成协调一致的水源保护管理机制。即使同一辖区,水源地的选择、建设、管理是由水务部门及其下属单位负责,而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划定后的规范化建设措施落实以及监管由环保部门负责,存在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现象。特别是水源地日常巡查往往更多由乡镇负责,但乡镇一级不具备相关执法权,仅靠教育劝导,一些违法行为不能得到及时处理,难以达到应有的管理效果。

三是监管和保护的技术手段不够。在污水处理及再利用方面,目前除**和**实现中水生产再利用外,其他县污水处理能力依然不足,经处理的污水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甚至一些处理后的排水仍未达到排放标准,造成水体污染。在水质监测方面,虽然各**都建立了水质监测中心,但对于规定的**项检测指标,一些**仅能检测**多项,难以提供准确的水质安全参考。在涉油监管方面,技术水平难以有效匹配监管需要,导致勘探开发、油井封堵依赖油田开发企业自我约束,存在着严重的监管漏洞。

四是群众环保意识有待加强。受传统生活习惯影响,环保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特别是保护区内生产生活垃圾乱堆乱倒、私自放牧等现象还比较普遍,而且在短时间内难以完全杜绝;
一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受经济利益驱使,长期大范围耕种农作物,不愿退耕和搬迁,给水源地保护增加了难度,造成被动。

五是一些重点工程进展缓慢。**级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居民搬迁和耕地退出工作已经启动,但由于涉及搬迁群众较多、耕地面积较大、所需搬迁安置资金巨大,资金筹措困难,而且工程前期手续繁杂、审批缓慢,影响了居民搬迁和耕地退出工作进度。另外,**、**、**等水源地也存在类似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水源保护规划,发挥长效引领作用。建议由**统一组织有关专家和权威机构,对**水文水资源状况进行一次专项调查,取得第一手数据资料,形成全面详实的调查报告,为进一步开展水资源开发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着眼**长远发展,统筹考虑自然、经济、社会因素,综合考虑流域、地域特点,科学确定规划和建设单元,将水源保护规划与经济建设、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生态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突出水资源开发、水质保护、节水利用等重点工作,进一步增强规划的整体性、协调性、科学性和指导性,引领水资源有序开发利用、水环境科学治理和水安全保障。

二是进一步加大执法监管力度,形成高效联动机制。建议**层面进一步理顺水源地保护执法监管体制机制,明确和细化各级各部门的管理责任,探索建立环保、水务、公安、卫生、交通、住建等多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重心下移、延伸触角,加强联动、联防联控,对于破坏水源环境的违法行为,及时坚决予以打击和惩处,从重从快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形成动辄必查、违法必究的强大威慑力。同时,在强化属地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饮用水源地上下游环境保护协调合作机制和跨界检测信息共享机制,完善流域检测网络和异议处置机制,增强区域联合预警能力和共同防控能力。加快完善生态补偿和生态修复机制,按照“谁破坏、谁补偿、谁修复”的原则,全程监督污染主体落实水源地保护各项法规制度,对造成的污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全面修复,尽快恢复生态原貌,保障饮水安全。

三是进一步加大环保投入力度,提升基础支撑能力。建议加大水源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农村标准化公厕、固定垃圾堆放点和中转站、乡镇污水处理等环保项目,加大中水利用项目的规划投资,彻底杜绝污水直排,最大限度提高中水回用率。加快以水环境标准化监测站点为基础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建设,尽早构建**水环境安全预警体系,及时准确全面地获取监测数据,客观反映水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潜在风险,确保水源可靠、水质稳定。坚持标本兼治,研究制定扶持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相关政策,大力推广无公害综防技术,积极研究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等高效施肥技术,提倡应用生物有机肥,从源头上抓好农药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整合各类生态环保项目,以退耕还林、固沟保塬、小流域治理等工程为重点,统筹推进大气、水体、土壤污染治理,以生态整体改善促进水源环境稳定改善。加强水源保护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在持续加强现有技术人员教育培训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充实一线岗位,不断提高水源保护工作的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四是进一步加大督查问责力度,力促各项措施落实。健全完善水源地保护督查工作机制,采取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突击检查等方式,对水源地保护工作进行严格督查和规范督查,并将督查结果作为各级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和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健全问责机制,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媒体报道、群众举报的问题线索,由纪检监察机关责成相关部门调查核实,对事实清楚、问题确凿的依法依规问责,以问责倒逼水源保护责任落实,确保水源保护各项措施全面落实到位。

五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增强全民参与意识。结合农村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深入开展水源地保护宣传教育,全方位宣传《环保法》《水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增强保护水源地的自觉性和自律性。组织开展环保宣传进学校、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活动,以生动鲜活的实例和丰富多样的形式,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水源保护人人有责”的主人翁意识,积极转变传统生活观念,主动破除旧习陋俗,坚决同一切影响和破坏水源安全的行为作斗争,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饮用水源地保护的良好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