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民教育的历史进程及其实现途径_德国签证需要多少存款

  [提要] 公民教育是现代主义的产物,是与民主共和国家相伴而生的。公民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社会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发展的程度,不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它都逐渐成为教育政策的核心内容。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公民教育成为西方学者研究的热点,出现了大量的著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九十年代末以来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加速变化和全球经济的冲击,公民教育理论的研究更是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课题,各国纷纷推行公民教育,以培养适合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公民教育;历史现状;特点
  中图分类号:G5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德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现状及其途径
  收录日期:2013年4月9日
  德国的公民教育有着深厚的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对民众的政治教育工作。德国的公民教育有一整套的管理机制、方式方法,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认真研究和借鉴德国公民教育的历史现状和特点,对加强与改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德国公民教育发展进程
  如同德国的历史一样,德国的公民教育历史长期处在不断分裂与融合之中。公民教育总是服务于统治者特定的政治目的,导致其伴随着每一次社会政治变革与政治秩序的更迭,而被赋予不同的内涵。
  (一)在封建君主专制时期,其政治教育始终是以培养“驯服的臣民”为最高目的。尤其是在威廉二世(1859~1941)掌权之后,为了推行其社会政策和“世界政策”,他要求学校要服务于反对社会民主主义的政治斗争,要以多种方式维护帝国的统治,培养对神的敬畏和对祖国的热爱,在客观和主观上都要求通过教育、习惯和公共生活等向民众反复灌输以“君主主义”为核心的,包括权威主义、民族沙文主义和军国主义在内的思想,最终把德国带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深渊。
  (二)在魏玛共和国时期,进行“基于国家和民族的政治教育”。依据1919年《魏玛宪法》中“所有学校都要追求道德教育、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性和民族和解的目标”的规定,共和国政府和教育部门开展了以“公民意识”、“德意志民族精神”、“民族和解思想”,以及对持不同宗教或政治见解者的“宽容感”为基本思想和主题的政治教育活动。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如同其短命的国家政权一样是不成功的。
  (三)纳粹时期,突出“国家至上”的政治教化。希特勒上台后,把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运用到政治领域,提出由“民族精英”实行统治的“领袖原则”。他“通过大量的法令,依靠警察恐怖手段,在德国建立起一套以‘领袖原则’为指导,实行‘一体化’的法西斯专制独裁统治的政治体系”。同时,还企图实行社会一体化,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进行控制。尤其“在文化领域强行实行贯彻‘领袖原则’和被纳粹曲解的‘德意志民族精神’,实行文化生活的总体制原则。”这一时期的政治教育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几乎完全决裂于重要的西方教育传统和政治教育以往的历史。它基本上建立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里所描述的教育目标的基础之上,最终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二战后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二战后,盟国对德国实行了民主化改造,包括 “非纳粹化”运动及用西方的民主思想对德国人民政治再教育,从而使民主政治观念开始在德国扎下根来,这也是德国真正的新开端。联邦德国建立以后,特别是在它完全获得主权后,德国政府把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精心布置,成立了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围绕一定的主题尤其是那些重大的社会主题展开教育,涉及到经济、社会、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国际政治、历史、生态等众多领域。
  二、德国公民教育基本现状
  (一)德国政府高度重视“政治养成”。德国政府非常重视对国民的文化教育和政治教育,称为“政治养成”或“政治熏陶”。它的目标是尽可能客观地向人们报道有关政治进程的事实和情况,培养人们在政治上了解情况的意识和做出政治判断的能力,促使民众在社会总的范围内认识自己的地位,培养人们采取政治行为的能力,引导人们认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了解民主准则的性质,实行民主制度。
  (二)在教育途径上注重宗教教育。在德国,宗教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可以用“母子关系”形容它们的历史,用“伙伴关系”形容他们的现在。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以宗教为根本,陶冶精神与人格。德国的学校开设大量的宗教课,除了培养学生的宗教信仰外,还注重培养人生的尊严、克己、责任感、民主精神、爱国主义及德意志精神。
  (三)重视德育理论研究。二战后,德国重建不仅包括政治、经济方面的任务,而且包括医治人们的精神创伤。人们在战后陷入精神危机,对一切道德采取怀疑甚至敌视态度,德育肩负起疗伤及重振民族精神的重任。德国的德育理论研究有很大发展,其中对当代德国学校德育实践影响最大的有鲍勒诺夫“朴素道德德育观”和布贝尔的“品格教育”、“价值教育”理论。
  (四)重视青年研究与青年工作。德国以青年人为主的团体活动数量很多,并组成了跨地区的青年联合会,以及为青年服务的中心组织,它们经验丰富,有很大影响力。联邦政府给予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很大投入,仅青年政策和青年工作的中心促进措施的投入资金总额就达3.25亿马克,这为相关研究和工作奠定了物质基础。
  三、德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
  (一)宗教教育。德国虽然是政教分离的国家,但是非常重视宗教教育,宗教在德国一直被奉为道德的根本。德国的学校教育与宗教教育在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上互相渗透,紧密配合,能够形成合力。在德国学校中,宗教也始终被视为道德教育的有效手段,许多学校都开设宗教课。不但注重培养青年学生的宗教信仰,还注重培养人的尊严、克己、责任感、对真善美的感觉、助人为乐等等。
  (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有意识地传输参与政治过程所需要的知识、价值观、态度和技能。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标在于告诉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参与政治生活。西方学者注重对青少年政治社会化进程研究,他们认为,在人生早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政治认识、政治态度对其一生影响很大并且很难改变。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家法律、政治制度、社会问题、世界问题和道德观念等,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设有政治养成教育中心机构。此外,还有大量从事类似工作的社会团体。
  (三)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心理学家普遍认为,孩子在四五岁时是培养价值观和判断是非能力的重要时期,97%的孩子的品性是在这个时期养成的。因此,在德国的青少年教育体系中,家庭是道德教育的主要场所,父母则是孩子的启蒙教育者,家长有义务担当起教育孩子的职责,并且为孩子做出一个好的榜样。因为孩子有可能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并养成一种不文明的习惯。
  (四)大众传媒。大众传媒在德国是公民教育的有力工具和重要途径。政府通过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宣传官方的政治道德信息,去影响公民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等方面。目前,电影、广播、网络、多媒体等技术已经被德国学校广泛运用到各类教学,包括德育教育。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提高了教学效果,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知识水平。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其龙著.西德教育与经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2]瞿葆奎.教育学文集.联邦德国教育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
  [3]弗·鲍尔生著.腾大春等译.德国教育史.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