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无土育苗技术_水稻无土育苗技术试验总结

  一、试验目的   水稻生产在全市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自推广旱育稀植技术以来,一直采用传统土育苗,不但用土量很大,取土困难,植被破坏十分严重,春季化冻慢,不能适时育苗,床土质量差,苗细苗弱,易发生病害、药害等问题,严重制约水稻产量的提高;同时,也制约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发展进程。水稻无土育苗技术是用石头粉作为基质育苗的一种方法,可以解决这此制约我市水稻生产的取土难、育好苗难、防病难的“三难”问题。我们根据市推广总站的要求,在尚志市河东乡长胜村、太阳村进行了水稻无土育苗技术试验。
  二、试验设计与分析
  1、试验地点:该项试验设在尚志市河东乡长胜村随喜权水田承包地。
  2、试验材料:试验品种为北稻2,基质材料为彭化沙。
  3、试验方法:试验采用大区对比法,不设重复。试验以无土育苗为处理,常规育苗为对照,以大棚进行育苗试验,苗床面积150平方米,苗床畦埂高0.05米;本田试验区面积3亩,处理和对照各1.5亩。4月29日播种,6月1日插秧,采用人工手插秧,插秧规格为9×6寸。
  4、插秧前(5月27日)进行秧苗指标调查。
  通过秧苗素质调查,株高处理区15.cm,对照区21.8cm,处理区比对照区少6.8cm,处理区明显矮于对照区;处理区叶龄3.1,对照区5.2,处理区比对照区少2.1,叶龄少于对照区;处理区和对照区均未发生苗床病害,发病率为0;处理区未分蘖,对照区分蘖率为40%;对照区分蘖率明显高于处理区;处理区根长6.5cm,对照区根长7.0cm,处理区略低于对照区;处理区根数15.3条,对照区21.5条,处理区比对照区少6.2条,处理区根数少于对照区;处理区秧苗茎基宽为0.02cm,对照区茎粗0.04cm,处理区茎粗明显细于对照区;百株地上干重处理区为3g,对照区7g,处理区比对照区轻4g,处理区要低于对照区;整体从各项调查指标来看,处理区秧苗素质要明显低于对照区。
  通过秧苗生育进程调查表2我们可以看出,处理区和对照区前期无明显差异,对照区后期生长要快于处理区。处理区大炼苗期是5月25日,对照区大炼苗期是5月20日,处理区比对照区晚5天,足以证明对照区秧苗生长量好超过处理区秧苗。
  从水稻茎蘖动态变化调查情况看,移栽期处理区和对照区没有明显变化;返青期处理区无分蘖,对照区有2个分蘖,对照区略好于处理区;有效分蘖终止期处理区有效分蘖18个,对照区有效分蘖25个,明显高于处理;分蘖高峰期处理区有效分蘖26个,对照区有效分蘖30个,对照区比处理区多4个;抽穗期处理区和对照区分别是19和25,对照区明显多于处理区;成熟期抽穗期处理区和对照区分别是18和25,对照区明显高于处理区。
  通过调查水稻叶龄变化,可以看出在移栽期对照区叶龄明显大于处理区叶龄2.1叶,返青期对照区叶龄5.8叶,处理区叶龄3.4叶,差异明显;处理区在4.5叶时开始分蘖,对照区在3.2叶时开始分蘖,对照区分蘖明显早于处理区;有效分蘖终止期、抽穗期没有明显差异;进入成熟期时处理区在10叶,对照区11叶,北稻是11叶品种,处理区减少一片叶。
  我们在水稻生育进程调查时,发现处理区水稻分蘖期在6月18日,对照区水稻分蘖期在5月22日,处理区比对照区晚9天开始分蘖;有效分蘖终止期处理区是6月30日,对照区是6月22日,比对照区晚8天;最高分蘖期处理区是7月4日,对照区是6月25日,比对照区晚9天;抽穗期处理区是在8月5日,对照区是8月7日;成熟期处理区是在9月20日,对照区是9月18日。从水稻生育期各项调查指标可以看出处理区比对照区晚8-9天,抽穗期和成熟期基本持平。
  在水稻抗逆性调查中,处理区和对照区情况相同无没明显差异。
  我们通过田间测产及室内考种(见表7),可以看出处理区株高80厘米,对照区株高93厘米,处理区略矮于对照区13厘米;平方米穗数处理区是326.4个,对照区是452.2个, 对照区明显高于处理区125.8个,每穗实粒数处理区是78粒,对照区62.5粒,处理区多于对照区15.5粒;结实率和千粒重处理区比对照区分别低0.4%和1.6克;处理区亩产432.8公斤,对照区亩产为510.6公斤,处理区产量明显低于对照区,产量比为15.2%。
  三、结论
  1、通过水稻无土育苗技术育出的秧苗,从叶龄、根系、植株高、百株地上干重和充实度等方面明显低于对照区。
  2、从水稻生育进程调查及田间目测结果看,处理区比对照区提晚8-9天。
  3、通过田间测产和室内考种,处理区虽然实粒数高于对照区,但平方米有效穗数、结实率、千粒重都低于对照区,对照区亩产510.6公斤,处理区为432.8公斤,产量比为15.2%。
  存在问题:
  处理区在二叶期时容易发生脱肥,叶色发黄,后期生长缓慢。根系生长过长,盘根力差松散,不便于插秧。
  (作者单位:150600 黑龙江省尚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